首页>古诗文>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推荐7篇)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推荐7篇)

时间:2023-12-15 15:55:41 古诗文

xxx《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第1篇

(主要写妻与孥——忧)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xxx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黍秫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清人仇兆鳌注此诗时说:“此章叙还家后事,承上妻孥来。”是的,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写还家后的感受。它的大体意思是——

我已年老了(其实他在那时还不到五十岁),死里逃生地活了下来(即“偷生”),现在回家本应很高兴,但想到今后日子怎么过?又不免“还家少欢趣”,回了家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地方。

孩子总在身边转来转去,希望同父亲亲热亲热,但再看父亲的愁容满面,又有点害怕,于是走开了。

想到往年夏天,经常在池边树下纳凉(即“追凉”),现在又到这里来徘徊着。

九月的天气,已是北风劲吹了,细想过去的桩桩件件旧事,越想越难受,各种忧虑在心头煎熬,实在难过。

幸好,这时正是秋收季节,粮食已经收获,可以用这些高梁(即“秫”等)酿酒了,并且挺快,已觉得酒已从“糟床”(即“酒榨”)中向外流淌呢。

现在,有了酒,我就可以慢慢喝,姑且拿这个安慰安慰自己,度过这个苦难的“晚年”。

* * * *

下边,对一些疑难诗句作些说明:

诗中说“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对此,历来有两种解释:①古人xxx见思《xxx论文》认为,“娇儿绕膝,以抛离之久,畏我复去耳。”xxx人仇兆鳌《xxx详注》:“‘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今人对此解释,有依“xxx说”的,如《大学语文》认为:畏我复去,只怕我又要离去。也有从“仇说”的,如马茂元等同意“久视而畏”。还有xxx《作品选》认为,倾向于“仇说”,但又注明另有别说,表示“两说并用”。《唐诗选》倾向于“xxx说”,但不排斥“仇说”。

我看“仇说”为是。这里一个关键词是“却”字。这是退却之“却”,不是转折之“却”。若说“离家”,怎么可用“却”呢?有的把“却”解成“仍”、“还”,更说不通,那样,“复”作何解?小孩子见到父亲板着面孔,怪吓人的,不禁后退了几步,倒是合情合理的。

xxx《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第2篇

诗题是“曲江对雨”,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题中“雨”字;后两联是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但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见含蓄深婉。颈联讲当年玄宗**,曾率领龙武禁军,自夹城趋芙蓉园,笳鼓齐鸣,车声雷动,旌麾蔽日。到此时,驰道依存,空余废辇,殿门深锁,无人焚香,戒备森严。xxx曾有诗云“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然而兴衰无常,此刻曲江一派凄清冷寂,空自让人凭悼。

尾联再折一层,写诗人之狂想。“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诗人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的宴饮嬉游之景。遥想昔日承天门赐宴,列教坊之**,翠袖承花,xxx按曲,觥筹交错,为乐未央,那才是盛世华章人生尽欢。(《旧唐书》载:“开元**九月,宴xxx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以上五品官及诸司三品以上官争拾之。”)“何时”表明这种狂想充其量是一场豪梦而已。xxx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xxx(即肃宗)上场,肃宗因当日分镇之命,几撼其储皇之位,衷心隐处,不搛于若翁,故将玄宗移居西内,并将其旧侍翦除殆尽,玄宗暮境悲凉,xxx不得xxx恩宠,也就愈念当日如鱼得水的佳境了。此联抒情极其惨痛。“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明知逝水难回,却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这不能不令人伤感。“暂醉”,其实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罢了。

全诗绘景浓艳,意境静穆清冷;抒情婉转,感慨深沉曲折。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忠君忧国之心以及xxx自放之念。

xxx《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第3篇

至德二载(757)xxx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呃玫木吧,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xxx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风波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xxx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xxx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xxx)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xxx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xxx风劲”的写景,又**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xxx。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xxx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xxx。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xxx《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第4篇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xxx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黍秫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xxx《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第5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xxx《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第6篇

又想起襄阳的xxx,他的诗*淡句句都值诵传。今朝的声望故老们中,无人能出新语只好去钓鱼。

注释:

(1)耆旧:老年人。

(2)槎头缩颈鳊:岘山下汉水中产鳊鱼,味美肉肥,渔人捕捞,以槎(木筏)截断水流,故云“槎头缩颈鳊”。

xxx:指xxx诗的艺术品格——清爽淡远。xxx诗素有清誉,由于他写出了自然之清境和审美主体对自然的清赏。

②耆(qí)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故老。

③槎(chá):泛指船。

④缩颈:鳊鱼又名,因其头小而缩脖故称。又号“槎头鳊”。《襄阳志》云:“汉江出鳊鱼。土人以槎断水,鳊多依槎,因号槎头鳊。”xxx的《岘潭作》一诗中有“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的诗句。

xxx之因而成为宏大的墨客,虽然和他的“天才”相关:“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但更主要的因为是他的努力,他的吃苦。在良久的创作路线中,他不断抱着庄重认真的态度,不停向古人和同辈学习,并且坚韧不拔地对诗歌创作举行探索和探究,一生中实在没睡过几个好觉,假使颠沛流落,也从不中断,“异域阅暮迟,不敢废诗篇”,便是他一生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竭”的真实写照。

《解闷(其六)》是墨客在xxx年(766)流落西南,去留两难,心思苦闷的状况下创作的十二首排解担忧的组诗中的一首。

本诗称赞似将来往过的xxx,突出了xxx诗歌的特点:清爽淡远。从对xxx的赞美中也可以看出xxx对盛唐这一亘古未有的诗歌黄金时期,有自觉的领会,高度的.重视;并且证明他对创造这一诗歌黄金时期的墨客们各自差别的艺术才略与本性,有深刻的知道,而且可能服人之善,**之美。这种可能知赏一概墨客艺术才略与本性的心灵田地,是一种阔大高尚的心灵田地。

第一句“复忆襄阳xxx”,襄阳是xxx的籍贯,在句前着一“又”字,凸显这位山川田野派墨客在老xxx的重要位置,一代“诗圣”屡次想起xxx,为什么呢?

第二句“清诗句句尽堪传”,答复了“复忆”xxx德因为:xxx的诗歌清爽淡远。xxx说,xxx的诗歌,句句都值得传诵。xxx然读过xxx的悉数的诗句,这样说,显然是夸大了,但老杜不xxx成,唯有云云,才力表达他对xxx的赞美和敬慕之情。

第三、四句“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耆旧”肯定不是指“xxx”,由于xxx740年去世,而xxx写作此组诗是xxx年(766年),xxx摆脱人间已经26年了。“即今耆旧无新语”,应该指而今的年高而有声望的人很欣赏xxx,然则在孟的眼前自惭形秽,他们写出的诗句无法逾越xxx,就只好作罢,于是便学着xxx去钓鱼“槎头鳊”,这一行动,也算是对孟的推崇了吧。这两句诗,前一句用“耆旧无新语”反衬xxx的“清诗”,后一句用“耆旧”“漫钓槎头缩颈鳊”来陪衬xxx的隐逸形象。老杜在其时流落西南,去留两难,心思苦闷的状况下对xxx云云赞美,是否尚有深意呢?那就得让我们读者去思考了。

xxx《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第7篇

xxx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解析】

真实是文学艺术的生命,也是诗歌的生命,中国古典文论非常强调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外事内情的真实性。老子“疾伪贵真”,要求文艺的自然之美。xxx提倡“真美”,认为写作要“实诚在胸臆”(《论衡·超奇篇》),即以真实为前提。xxx《文心雕龙》说:“为情者要约而写真”(《情采》),强调真实和文采的统一,要做到“瞻言而见貌”(《物色》),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钟嵘《诗品》也要求“句无虚语,语无虚字”,强调诗歌写事抒情的真实性,并说:“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也就是要求情事逼真。《诗经》里就有不少情事逼真的作品,如《君子于役》等。汉乐府更是如此,《汉书·艺文志》说:“代、xxx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xxx的诗从宋代起就被称为“诗史”。何为“诗史”?“直指纪事之谓也”(xxx乔《围炉诗话》)。实际上xxx之为“诗史”,并不是因为它的史料性价值,而在于它的情事逼真,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用形象使这段历史复活了。从而,让我们感情激动,忘记时间的界限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情事逼真,实在是xxx最核心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