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古诗咏柳中的咏是什么(热门5篇)

古诗咏柳中的咏是什么(热门5篇)

时间:2023-07-20 10:24:18 古诗文

古诗咏柳中的咏是什么篇1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的咏是什么意思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咏柳的意思——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

咏柳的诗句译文

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咏柳全文赏析,咏柳表达什么意思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咏柳的诗意是什么

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的诗意表达,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贺知章咏柳的诗意赏析

咏柳的诗意赏析,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好酒,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年少成名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官宦之路

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晚年生活

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

主要成就

书法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

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诗歌

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

包括《咏柳一作柳枝词》、《采莲曲》、《答朝士》、《回乡偶书二首》、《晓发》、《送人之军》、《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谟字》、《顺和》、《望人家桃李花》、《泰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雍和》、《泰和》、《福和》、《太和》、《表和》、《大和》、《奉和御制春台望》等。

古诗咏柳中的咏是什么篇2

咏柳古诗的具体意思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古诗的鉴赏:

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咏物诗。一般来说,咏物诗只有在题目中才点明所咏的事物,在诗句中并不会明确出现这项事物的名称。但是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以及涉及的相关意象,都要切合所题咏对象的特点,才能紧扣题意。比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写春天柳树飞絮的景象,用”乱条”指柳枝,”飞花”指柳絮,”倚得东风”则令人联想柳枝在风中舞动的景象。虽然没有一个字提到柳树,但句句都是写柳。贺知章这首《咏柳》也是一样。

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碧玉”两个字,就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拟物,二是拟人。碧玉,顾名思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古人的诗篇中,经常用碧玉来比喻流水、植物等事物,比如”晋祠流水如碧玉”,”圆荷翻风碧玉软”,这些比喻,都是为了显示绿色的光润、流丽,生机勃勃。因此,最为平常的一种解释,就是认为这棵柳树绿得如同碧玉一样。

但是在这种解释里面,这句中唯一的动词”妆”却没有容身之地。考虑到这一点,把”妆”理解为妆点、点缀的意思,就可以理解成柳树上缀满了如同碧玉雕琢而成的叶片,十分美丽。更为宏大的手笔,则是认为”妆”可以引申为妆饰,这整棵柳树都是由一整块像树那么高的碧玉雕琢而成的,把那种铺满视野的美丽的绿色写得淋漓尽致。之所以用”树”这个量词,也是为了写枝条叶片的繁密饱满。

也有人援引前代诗篇,说碧玉不是真的玉,而是人名。南朝宋时代的《碧玉歌》里,描写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碧玉,是姑娘的名字。破瓜,又称分瓜,古代文人因为瓜字可以分为两个”八”字,二八一十六,就用破瓜来指代十六岁,而这个指代,多用在少女身上。”碧玉破瓜时”,就是说这个名叫碧玉的姑娘年方十六,正是还带着点稚气的青春年华。

现在我们形容小户人家的漂亮姑娘,都说”小家碧玉”。小家碧玉和大家闺秀不同,这个女孩子不是一举一动都无可挑剔,让人感到高不可攀的公主,而是楚楚可怜,说不定还有些天真俏皮的邻家少女,因此更加亲切,更加惹人怜爱。

在这个典故的语境之下,”妆成”好像顺理成章地可以理解成梳妆打扮的意思,姑娘打扮好之后,亭亭玉立,婀娜多姿。但是无法想象,一个漂亮姑娘梳妆打扮,”碧玉妆成”之后,诗人会直接跟上”一树高”三个字,比喻做到这个地步,未免就太直接,太煞风景了。我们只需要保留对这个典故的理解,让自己浮想联翩:诗人笔下的这棵柳树,不是夏天里已经枝繁叶茂的老柳,而是早春二月时刚刚长成叶片,露出一种婀娜姿态的春柳,它的姿态里甚至还有一些稚嫩,就好像年轻的碧玉姑娘一样,美得天真而不张扬,恰到好处。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是夸张的写法,形容柳条的繁密与生机勃勃。”丝绦”,就是丝带。这里有一个小典故。《南史》中记载,刘悛之在益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做刺史的时候,曾经不远千里给齐武帝献上几棵四川的柳树。这些柳树的特色是,柳条特别长,就像垂下的丝带一样。齐武帝非常喜欢,说这些柳树”风流可爱”。

试想,用纤细的蚕丝编的带子,光泽绚丽,轻柔得仿佛没有重量一般,诗人就是用这样的丝带来比喻柳枝的轻盈美丽。而且他还刻意强调,这是”绿丝绦”。前面用”碧玉”比喻柳树的颜色,这里又用”绿”,再度突出了春柳色泽的清新可爱。另外,写柳枝的形态时,诗人用了”垂下”两个字,可见这柳枝不是随风飘拂的,而是安静地垂落下去的。轻薄柔软的丝带,只要一阵轻风就会飘舞起来,乱人眼目,但这千万条丝带一样柔嫩的柳枝,却只是静静地垂在那里,一丝不动,展现了一种极尽安宁、静态的美。

“不知细叶谁裁出”,柳叶的形状本就是修长的,诗人又加上一个”细”字,越发突出了它的纤巧与精致,也令人继续想象:柳叶精巧如此,柳枝、柳树的形态,该是何等婀娜动人?紧跟着的”裁”字,则是在说,仿佛有什么人拿着剪刀和尺子,像做一件衣服一样,精心地描出它们的形状,再予以剪裁。我们形容一件人工物品的精美,都称赞它”巧夺天工”,但是诗人偏偏反其意而用之,他认为,这片片柳叶精致得简直不像自然生成的,一定是出自什么人的巧手——但究竟是谁呢?在全篇的最后一句,他给出了答案:”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二月,柳条上刚刚吐出细而窄的叶片,这时候的风,也不是温柔的”吹面不寒杨柳风”,而是乍暖还寒时候,仍带着料峭春寒的风,吹在脸上可能还有些微微的刺疼。把这样的春风比喻成剪刀,真是恰如其分。

这首诗的前两句,都是以比喻的手法写柳树的形态:春天的柳树通体碧绿如玉雕,柔软的枝条如同丝带一般静静垂下来。把柳树比作玉石和丝带,两者一为刚,一为柔,却都是静止如一的。到了后两句,一个”裁”字,一阵春风,暗暗用了拟人的手法,也在这静止的美之上增添了十足的动感。仿佛听见柳叶萌生的细微声响,仿佛看见柳条飘舞的优美身姿,一切都是因为春风的妙手精心拂过,唤起无限的盎然生机。

通观全篇,诗句所描写的对象从柳树到柳枝,再到柳叶,呈现了诗人的视线逐渐由整体向细节过渡的完整过程,他描写的东西越来越细小,越来越精致。无论玉石、丝带还是宛若裁剪而成的叶片,都蕴含着人工制造的意味。但是到了”二月春风似剪刀”,整首诗的气氛忽然就由静而动,鲜活飞扬了起来。而读者也一下子恍然大悟,不必说什么巧夺天工,这巧手的裁剪者原来就是春风啊。从前面渲染强调许久的人工,忽然一跃而写造化天工,这个转折合情合理而又毫不突兀,可见诗人布局谋篇的功力。

诗题为《咏柳》,但是”二月春风似剪刀”之下,又何止是在写这一株柳树。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想必将视线从这棵柳树上移开的时候,满眼也都是欣欣向荣的绿意。这种因小见大的笔法,王夫之称为”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贺知章就是这样从一棵垂柳身上,写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

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花草树木,来作为描绘春天的媒介呢?柳树发芽很早,古代民众的《数九歌》里就写道:”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可见柳树返青是春天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诗人们当然也关注到这一点,他们纷纷赞叹:”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客舍青青柳色新”“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都是写春柳的清新色泽和盎然生意。就是李商隐《咏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虽然写了秋天杨柳的萧瑟,也仍对春天里随风飘拂的柳丝念念不忘。由此可见,柳树总是和春天分不开的。

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写作背景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古诗咏柳中的咏是什么篇3

【原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咏:歌唱,赞美。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如“小家碧玉”。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不表示确切的数量。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二月:农历二月,在江南正是仲春时节。

似:好像,如同。

【古诗今译】

像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亭亭玉立、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美。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万千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自问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一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诗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万千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从均匀细致碧绿的嫩叶,三个句子分别写了柳树的不同方面,句句有内容,笔笔有特点。另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咏唱了柳树,赞美了春天,讴歌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无限创造力。

【写作背景】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唐诗笺注》云:_赋物入妙,语意温柔。_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一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一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一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于越州(绍兴)。

第一句是写树。从字面意解,就是说,这柳树是用碧玉妆扮而成的。“碧”,翠绿色。“玉” ,美者颜如玉。这是从颜色苍翠来写柳的姿色之美。这样解释似乎有点不大解渴。倒不如从拟人化的角度来分析,以物比人,蕴含深情。这是诗人将柳比喻成美人。写“柳”象美丽的姑娘那样美。南朝.宋《清尚曲辞.吴声歌曲》有《碧玉歌》三首,说:“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是柳树的枝叶将“碧玉小家女”打扮的更加美丽动人了。

第二句是写枝。“丝绦”是用丝编织的带子。这是写柔条垂拂的繁茂,写柳的风姿。柔长的枝条千枝万缕,春风吹拂,体态轻盈,宛如妙龄女子翩翩起舞。姿态非常动人。“万条垂下”的“绿丝绦” 不正像碧玉小家女穿的百褶裙吗?我们可以想象这碧玉小家女的长裙外还有短式腰裙,裙子上还有许多的边花、角花、暗花,还有许多的佩带装饰物,既简洁又淡雅;而这衣料又多是那绸缎纱。她的服装给我们以轻盈、柔美、洒脱之感。

第三句是写叶。柳树叶带狭长,往往用来形容女人的眉毛,如“柳叶眉”。梁元帝萧绎的《树名诗》说:“柳叶生眉上,珠铛摇鬓垂”。古人多以“杨柳腰”“柳叶眉”来形容女子之美,非常传神。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脸庞、眼睛、眉毛了。诗人因这美女太美了,大概也动了心,马上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千般说不尽的风流的脸儿”,不知是“谁”给修出来的?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蕴含着诗人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

第四句是写春风。回答第三句提出来的问题,是“二月春风”用剪刀剪出来的“细叶”。这又是拟人化的手法。“碧玉小家女”之所以这样漂亮,是“春风”这个慈母把她培育抚养出来的。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作品鉴赏

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作品简介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古诗咏柳中的咏是什么篇4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译文

高高的柳树就像用碧玉装饰而成,万条低垂的柳枝犹如绿色的丝带。

不知道这细叶是由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了这首诗。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歌咏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赞颂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给人的总体印象。柳树的形象美在于它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里的“碧玉”既可指真实的玉,又暗含“碧玉小家女”(《碧玉歌》)中“碧玉”之意,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秀美的女子。古典诗词常借用柳树的形象美来形容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但此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将柳树化身为美人。用“碧玉”来比柳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是年轻的印象,在古代文学作品里,“碧玉”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同时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万条垂下绿丝绦”,具体描写那茂密并轻柔下垂的柳枝,它是柳树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有了上句的铺垫,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变成了美人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肢”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典故。但这里的化用,几乎看不出一点痕迹。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进一步细描细绘,刻画柳树的嫩叶。每一片树叶都造型别致,纹理细腻,仿佛都是精心裁剪而出。诗人由于惊叹不禁发问:这满树的细叶到底出自哪位高明的裁缝之手?接着找到了答案:原来是大自然的杰作,她手持二月春风这把大剪刀裁出了满树春色。绿叶好比美人衣裙上的花纹和图案,至此,那位美人便形神毕现地跃然纸上了。“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新巧的比喻,把视之无形又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化地描绘出来。春风和剪刀,本来全不相干,它们的相同处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因此,“二月春风似剪刀”既新奇,又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这首诗立意高远,比喻巧妙,先从大处着眼,然后分部描述,越写越细,把柳树的形神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题目是咏柳,但又不仅仅是咏柳,更是咏春,歌咏自然造化。全诗由“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可以看出诗人一系列艺术构思的过程。诗歌里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后世影响

贺知章的《咏柳》一诗脍炙人口,历来广为流传。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句别出心裁,命意措辞新颖,直开中晚唐及宋人绝句主意的先河。如北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清代金农《柳》“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皆从此化出。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吴中四士”之一。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写景抒情之作,较清新通俗。《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古诗咏柳中的咏是什么篇5

古诗《咏柳》的诗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把杨柳比作婀娜的美女,形象地描绘出枝条细柔修长的杨柳摇摆于春风之中的迷人风态。二月的春风被诗人比喻成一把剪刀,细细地剪裁出了那些嫩绿的柳叶。

诗人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咏柳 / 柳枝词》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朗诵技巧:

一、语气的表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这是语气的灵魂;

2、是语气的声音形式,这是语气的形象;

在灵魂的支配下,形象发生姿态万千的变化。

语气的感情色彩是指语句中包含的态度倾向和感情情绪。态度和倾向是建立在判断和分析墓础上的赞成、反对、歌颂、抨击、赞扬、批判等等;

感情的分量就是程度、分寸、火候。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的综合形成稿件的基调。

在稿件的基调和目的的统领之下,不同语句自身的语气,按照一定的联系融合、贯穿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最终体现基调,实现目的。

二、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四个原则。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的确定,从宏观和共性的方面讲,要符合四个原则:

1.符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和积极的精神理念;

3.符合真、善、美的标准;

4.符合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语气的感情色彩和分量具体操作方法:

(1)精心、细致、周到的理解和感受文字的思想感情、内涵和意图;

(2)把文章和个人的特点、风格统一起来,协调把握。

(3)将个人的真实情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特点融入到文章中,唯此,朗诵作品才有自己的特色、个性。

四、语气的声音形式问题。

对语气的感情色彩、分量的分析和把握基础上,还要进行感受的积累和酝酿阶段,形成蓄势待发之势,最后通过声音形式表达出来。

语气包括三个要素:气息、声音和口腔状态。

1、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它来自思想感情的运动。思想感情的运动导致气息的运动,气息的运动使声音形式发生变化。

2、声音是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的综合。此四者通常是协同发生改变,它们的变化也会导致声音形式的变化。

3、口腔状态指在思想感情的要求下,因吐字归音而导致的口腔的松紧、开闭等变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