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现代打油诗(精选6篇)

现代打油诗(精选6篇)

时间:2023-12-04 08:23:42 古诗文

现代打油诗 第1篇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吟咏着戴望舒的《雨巷》,有种莫名的冲动,戴望舒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痴迷陶醉的形象:丁香姑娘。对于这个形象,笔者如饮琼浆般酣畅,又如品茗般悠长。笔者是凡间的俗人,免不了凡间的俗套,置文学的神奇与魅力于脑后,要直白地追寻——丁香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过,纵然身为仙界的天蓬大元帅,瞧见蟾宫的嫦娥,也禁不住美的冲击,问就问吧!“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诗中的“丁香”有着什么意味呢?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色素白或者淡紫,有淡雅细沉的香气,显得高洁、冷艳。正因如此,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来反复吟唱。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中主李煜有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所以丁香在古典文学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么,这位姑娘“愁怨”什么?为什么愁怨?从诗中我们知道,诗人和这位姑娘只是擦肩而过,怎么知道她“愁怨”?“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彩。”“愁怨”的应该是诗人自己吧。不过,我们还是叫这位姑娘“丁香”吧。

丁香姑娘长什么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丁香姑娘打着把油纸伞,这把油纸伞把丁香姑娘给遮住了,这把油纸伞成了我们一睹丁香姑娘芳容的遗憾。不过,也正是这把油纸伞,把丁香姑娘点缀得更具魅力。

油纸伞,让我们想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那就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这个传说中的女主人公白娘子,是一条千年修行的蛇精,她在青城山修炼得道,她美貌绝世、明眸皓齿、倾国倾城、美若天仙,集世间美丽优雅高贵于一身。当初,在白娘子初遇许仙这个动人的时刻,她就撑着一把油纸伞!

戴望舒,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对这个优美故事的闻知可想而知!其中,所蕴含的当比我们的猜度丰富得多。

现代打油诗 第2篇

大店小店都卖烟你挣钱来我花钱

吸烟虽是个人事却要多嘴说几言

躺在床上别吸烟床垫被褥能引燃

手中烟头掉下去不知不觉就引燃

手中烟灰别乱弹火星乱迸四处钻

身上若有可燃物风吹火起有危险

手中烟头别乱捻放入烟缸水里边

千万不要图方便捻出火来有祸端

烟头不要扔路边杂草树叶最易燃

一时不慎失了火星星之火可燎原

无论家里家外边为防火灾别吸烟

人人养成好习惯安全健康两周全

现代打油诗 第3篇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还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

【文本探究】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图。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

现代打油诗 第4篇

今天老丁做新郎,结婚典礼真正忙。

本地陪嫁有风俗,娘家须送痰盂缸。

象征多子又多福,将来媳妇把家当。

老丁拆开包装看,做工精美亮堂堂。

其中附有说明书,有条说明真荒唐。

此缸不可套头上,很难拔出易受伤。

老丁觉得属多余,谁会无聊套头上。

媳妇却说别大意,尊重说明守规章。

老丁骂妻书呆子,不懂科学瞎乱讲。

既然能够套进去,拔出应该也一样。

媳妇有事出门去,老丁较真还在想。

实践能够出真理,亲身体验比啥强。

找来香油润滑用,小心不测做预防。

把缸轻轻头上套,非常容易到肩膀。

老丁暗骂这厂家,乱写说明把屁放。

骂完双手往外拔,下颌挡住没力量。

加大手力猛使劲,耳朵夹得鲜血淌。

突然想起有香油,低头全倒脖子上。

使劲仍然拔不出,老丁这才着了慌。

掏出手机忙呼救,刚要拨号觉荒唐。

自己套在缸里面,通了不能把话讲。

摸索前进出门去,求助邻居大老张。

老张看见捧腹笑,两三分钟不嫌长。

老丁发火又跺脚,手舞足蹈乱嚷嚷。

刚好来了出租车,老张拦下把话讲。

车上已坐一乘客,贪官局长张二江。

一路取笑大老丁,讥讽之言太嚣张。

硬说老丁头不尖,不够溜滑脸不长。

若是他套没问题,进出自由不夸张。

本官练过伸缩功,钻营之术我最强。

说话之时到医院,老张搀扶把楼上。

病人太多排长队,疼痛之声叫嚷嚷。

老丁套缸上前来,众人看见笑满堂。

病痛之声变笑声,围住老丁问端详。

医生找来小钢锯,纱布垫脖免受伤。

浇水试着轻轻锯,两个钟头真够长。

连撬带锯脱出头,老丁终于可见光。

医生再三来嘱咐,以后不可再玩缸。

老丁谢过出医院,正遇局长张二江。

有人扶着上二楼,头上套一痰盂缸。

现代打油诗 第5篇

自醉打油诗

醉态千差万别。明代《解愠编》中有一首题为“酒戒”的打油诗,活化出这样一种自醉的醉鬼形态。诗曰:

一盅笑宴宴,两杯喜沾沾。

三瓯颜色变,四碗发狂癫。

言语无关裹,唠叨有万千。

骂街寻斗殴,挥臂抡双拳。

口嘴尖如钻,腰身软似棉。

行如风摆柳,坐立总蹁跹。

“醉”人打油诗

有些人醉酒,不限于“骂街寻斗殴,挥臂抡双拳”的“自我游街”状态,还常常去“醉”人。传说生性浪漫的唐伯虎一次去岳母家,醉后倒床便睡。妻妹见姐夫所盖棉被半落于地,便入室为其盖好。这时,迷迷糊糊的唐伯虎伸手便抓,妻妹很是反感,于是写下一首打油诗:

好心给盖被,却来抓我衣,

原道为君子,谁料是赖皮。

―可气!可气!!

次日,唐伯虎醒来,一见这首打油诗,立即想起梦中所为,心中很是懊悔和羞愧,遂也写了一首打油诗,为自己辩解:

酒醉烂如泥,怎辨东与西;

原想拉妻子,不知拽小姨。

―失礼。失礼。

唐伯虎的岳母读了这两首诗,好笑之余,一则深感自己劝酒有责,二为消除姑爷与俩女儿间的误会,仿其模式,也写了一首打油诗:

伯虎拉妻衣,竟误拽小姨:

怪我劝酒多,两两莫相疑。

―正理!正理!!

这三首打油诗,俗言俚语,独具魅力;生活细节,极富情趣。小姨子的恼怒,唐伯虎的尴尬和狼狈,唐伯虎岳母的长者之风,无不跃然纸上,让人在嬉笑打诨中警醒自身。

论酒打油诗

人们对酒历来各执一词。传说宋朝坡和佛印和尚以“酒色财气”为题对诗,各抒己见。

请看佛印和尚的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往墙里藏。

若能跳到墙垛外,

不活百岁寿也长。

再看坡的诗:

饮酒不醉最为高,

见色不迷是英豪;

不义之财切莫取,

和气忍让气自消。

这两首诗风格幽默,语言俏皮,道理彰著,主旨突出。前一首把酒看成洪水猛兽,排为四戒之首,反映了 “人生在世,惟酒色财气最不可沾”的一种偏颇观念。而坡的饮酒观因辩证灵活、切合实际为古今大多数人所赞同。

看,小小的打油诗,也能探讨饮酒与人生的大问题。

节酒打油诗

酒的消费量在古代和年景好坏有直接关系,现代和饮酒人收入密不可分。所以,善饮和好饮者在“手头宽裕”时,亦应“居安思危”,不可“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明日喝谅水”。《古今笑史》里一则题为“荒年戏语”的打油诗,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观点。诗曰:丰年人不觉,家家喜饮酒;荒年要酒吃,除却酒边酉。

这首打油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拆字的技巧,教育善饮者要防患于未然,否则,将陷入“除却酒边酉”,只能喝水度日的窘境。读后,在玩味其戏言俗趣之余,更应感悟其深刻的思想寓意。

戒贪打油诗

古代酒类打油诗,不仅有对善饮好喝者的,还有对卖酒者的。《世界五千年幽默总集・中国卷》中就有这么一首:

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当酒卖,还说酒无糟。

现代打油诗 第6篇

打油诗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民情民意。起到了一种民情上达的作用。据信在我国的周代就设有乐府一类的专门采集民风的政府机构,所谓_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也因此有了《诗经》那样的优秀作品千古流传下来。只不过,《诗经》里的诗现在不能叫做打油诗了,而是经典了。 打油诗要做起来很容易,人人可打,但真的要写出水平来不容易。我所知道的千古流传的打油诗并不多,比如,关于描写雪天景色的?quot;天上一笼统,地上几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_反映不同阶层对于同一种现象不同反应的:_大雪纷纷落地,正是皇家瑞气,再下三年何妨,放_狗屁。_ 从学生时代开始,也不断地改编一些千古流传的古诗,为其打油,聊得一笑。(这样做或许有些许的对古人的不敬, 但寻求快乐的本能总是让人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作品有_我住西楼南,君住西楼北,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自来水。_(原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我在大学时住的是西北楼,现在住的是西南楼,保不准数百年后,假使我_万一_不幸成为名人,那这西楼南、西楼北的小句子也算是用典了。) 除了改编,也搜集了一些类似的改编打油诗。比如:_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河里喊救命,桃花潭水深千尺,捞起一看是汪伦。_再比如:_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_(另一个现在流行的版本是:_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夜来大狗熊,谁也跑不了。_) 扯了这么原远,现在进入正题,或许是受了《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的影响,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喜欢改编别人的作品了,从歌词到诗词,信手拈来,无所不改,无所不敢改,并且水平是越来越高。我不反对这样改编别人的诗句,自己改编,而且热衷搜集别人改编的。选择标准并不是刻板的严格的,但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问题。而不仅仅是胡说八道,追求语言的狂欢,那样意义似乎不大。 刚刚说到了学生改编打油诗的本领是越来越高了,我们班的学生或许是出于对我讲解诗词的不满,也或许是人人都有解构世界的欲望(更希望是后者,而且也有极大的可能是后者,理由是有很多孩子喜欢古诗,而且表现出对古诗极浓的兴趣,现在几乎可以说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到两本古诗词类的书)。于是经常有学生在我讲诗或要求背诗的时候,把他们的打油诗很小的声音读出来,一般情况下,我都不予理会,因为我不觉得他们改编得好。 但在某年某月某日,在我上课后班的古诗欣赏课时,有几个学生对我说:_老师,我们给你做了一首六言诗。_我一听,很感兴趣,于是,就叫她们说来听听,于是,她们就摇头晃脑地朗诵起来一首改编自的《六言诗·给同志》的打油诗来了,《六言诗·给* * *同志》_大批家长告状,多数学生造反,谁敢置之不理,惟我于大将军。_(原诗:_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_)我一听,捧腹大笑。随后,她们又给我朗诵了几首改编自这首诗的描写同学的打油诗,个别的也为惟妙惟肖。但笑过之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学生为什么这样来给我作打油诗,是他们反对我吗?是他们不喜欢我吗?综合种种迹象,都不是。有历史为证呀,在东汉末年,有流传很广的民谣_[!]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_这首民谣虽然流传很广,但大约当事者董卓不会亲耳听到吧。也没有人敢当着他的面说吧,如果谁这么大胆,早都脑袋搬家了。上面是记述的是一个历史的事例,下面载有一个现代的例子,记得在赵树理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当中有这么一段,说模范村阎家山流行着这么一段民谣:_模范不模范,从东往西看,东头吃烙饼,西头喝稀饭。_这一段民谣最初阎家山的小秦是不敢和下乡调研的老杨同志说的,因为怕老杨同志和那些吃烙饼的广聚之流是一伙的,直到他了解了老杨同志的为人之后,才敢对他说,至于那些吃烙饼的是根本不可能直接听到这段民谣的(可能有人会认为小说不比真事,但我想说有时小说更裸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而且,虽然我也知道很多政治民谣,但为避免不必要误会,嘿嘿,打死我不说!)。 我则不同,我欢迎我的每一个学生当着我的面说我的坏话,背地说也没有关系。学生说我吃饭像大熊猫吃猪饲料,我就正告他们,大熊猫是国家濒危保护动物,那么珍贵的东西,它是不吃猪饲料的,它的食物的主要来源是竹子。学生在班级门口的墙上刻上字?quot;* * *是大傻瓜。_学生如发现特大新闻一样,争相来告诉我,说有人骂我大傻瓜了,要吆功领赏似的,我的回答一定大出他们的预料,我只是微笑着对他们说:_你们看我的样子真的很傻吗?如果你们有一个傻子老师那你们愿意吗?_因为我觉得他们是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而且,他们一定是并无恶意的,只是觉得好玩而已。他们想体会一下骂老师大傻瓜是什么感觉,更想看看老师的反应。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 古语有一句话:_防民之口甚于防川_,我可不想做这样的傻事,用_湮_的方法治水的_鲧_失败了,但是用_导_的方法治水的禹却取得了成功,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是深深地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的,但我同样深深地明白_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说吧_这句话给人的指导意义有多大,一味地去听信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耳根子犯软,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会对各种意见去伪存真,我相信我自己的判断力。 现在的社会很多时候是宁可_贴上八分钱(现在是八角了,物价上涨得可真快),折腾他半年。_也不再讲什么_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_一类的话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正直的人少了,君子不再坦荡荡了,小人也不再长戚戚了,统统都向第三种人靠拢,那就是明哲保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还得考虑一下是不是犯得过别人。如此一来,敢于说真话的人少了,敢于当着当事人的面说真话的人就更少了。说假话的人多了,背地里说别人的坏话的人就更多了。有鉴于此,我一直以为,我宁可让别人指着我的鼻子_骂_(或许我这时真的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亟待改进),也不愿有些人背地里戳我的脊梁骨。而且,我对那些戳脊梁骨的人是异常看不起的,没有胆色,缺乏最起码的做人的准则。 胡扯了这么多,作为老师,是对学生有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那我要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坚持真理的(现在这样说似乎有点儿不时髦,或者可笑,但我不在乎,黄遵宪说得好_我手写我口_,我

同样也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敢于直言进谏的,刚正不阿的,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物,是有胆色的,有魄力的,有义气的,有亲和力的人物。从我本人听到我的打油诗这一点上我就可以看到,他们------我的学生正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前进。 回到八股文,我得扣题,由学生给赠给我的一首打油诗我就想到了这么多,稀稀落落,没有条理,但这就是我的感受,一种原汁原味的感受。这如果是名家写的文章,会有_批评家_唱颂歌说:_手法上绚烂至极到归于平淡,又上了一个新层次。_而如果是我这种无名鼠辈那免不得一顿臭骂,诸如_懒婆娘的裹脚布_之类的词语都上来了。不过没关系,颂歌也罢,臭骂也罢,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一个_空_字,正所谓_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