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题西林壁古诗诗意(4篇)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4篇)

时间:2023-12-09 03:51:46 古诗文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 第1篇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端午节的古诗和诗意

我们熟悉不少端午节的,那么其中的诗意大家有清楚吗?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南歌子·游赏》 宋 苏轼

江南端午佳节最好的去处

莫过于让游人流连忘返的西湖十三楼了

在那里,面对一湖水光山色

端上碧绿的粽子,要一碟下酒的菖蒲小菜。

玉壶中的美酒倾满船形的玉杯

听歌畅饮

真比在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上还欢畅啊

你看此刻身边的唱歌女子

眉头浓聚黛色

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

醉意朦胧的眼波流动

有如湖中的滟滟水波

远处不知谁家传来了水调一曲相应和

歌喉宛转,音调悠扬

声音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

晚霞也骤然凝滞了

真是情满湖山啊

江南的端午节

宋许及之 《贺新郎》

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

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

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

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

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

君有语,但分付。

宋许及之 《贺新郎》

端午节,这传自荆楚的旧习俗又到了

江城武汉这时正逢初夏的燥热

在门上挂艾叶或在发间插避邪的小符

那都是些痴儿呆女干的事情

真不想听见从湖畔传来的阵阵龙舟锣鼓

这个日子

我其实就想独自燃香熏衣

对着潇潇翠竹展开书卷吟诵几段《》

以忘记这时节的炎热

然而心中*添的新愁真有如从西山席卷而来的一场雨啊

想问问这样的日子

站在楼头登高望远的人们啊

有谁还会抚今怀古?

回首独自清醒的人哪在哪里,

只有独自举杯敬向苍茫

湘江无语独自潇潇

我想涉水而去!

不管别人如何笑我痴呆

我必须依照心中的安排涉水而去!

去告慰那不屈的灵魂

天若有灵敬请吩咐

《重午客中》元 袁易

往恨湘累远,他乡楚俗同。

流传存吊祭,汨没见英雄。

竹叶于人绿,榴花此日红。

未须嗟旅泊,吾道岂终穷。

《重午客中》元 袁易

屈原沉江之恨离我们已远,

但端午食粽的风俗却处处相同

人们到处在凭吊,

沉入汨罗江的这位爱国英雄。

箬竹为我们包粽子而绿了,

榴花为迎候端午而红了。

旅途的辛苦漂泊又何必感叹,

我心中的道义永不会消亡

端午节的古诗和诗意

《》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浣溪沙》 宋 苏轼

五月,湿闷的天气

让身上的纱裙都有些湿了

还好明天又是端午佳节

可以痛快地沐一场芳香之浴

此时此刻

真想再见到那位美人

红润又白净的手臂上轻轻地缠着彩色丝线

辟邪的小符斜插在她那秀美的鬓间

明媚山川在如水的目光中流转,

骤然间,芳香四溢

端午节啊,其实就是这样一位

千年前的美人

站在时间里

散发着隽永的芬芳

《五月五日淮阴》 元 陈 基

五月五日淮阴郡,半雨半晴城上楼。

菖蒲泛酒我无分,杨柳系船君且留。

——秋夕古诗的意思和赏析(秋夕全诗内容和诗意解析)

在古人写七夕的诗里,杜牧的这首《秋夕》是榜上有名的。#郝人读诗词

杜牧_于”牛*”、”李*”之间,两头不讨好,干脆自我地活着。年少英俊、风流倜傥、才华出众的他,“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这种生活状态下的杜牧,在诗作中,一是感怀古人,二是感伤女人。花丛中翩翩流连的他,对女人的心思也把握得极其准确,所以才有了他优美的宫怨诗。《秋夕》就是一首描写宫女在七夕节幻想爱情的佳作。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凝视牛郎织女星。

这首诗从屋里写到屋外,从人间写到天上,层层递进,逐步展开,最终落脚到对”牵牛织女星”的凝望上,将少女的寂寞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一句”银烛秋光冷画屏”写的是屋里的情景。秋天的夜晚,桌上摆着白色的蜡烛,摇曳的烛光洒在画屏上,本就是秋凉的季节,白色的蜡烛和昏暗的烛光,为这夜色更增添了寒意,于是画屏看起来都是寒冷的。

第二句”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少女的动作来表述少女的境遇。就在这样寒凉的夜晚,少女却在摇动小扇扑打流萤。天气转寒,本不应再用扇子,但少女却在摇动小扇,一是说明寂寞无聊,借扇驱解无聊,无事找事;二是通过流萤说明少女所居之地荒凉无人,致使流萤乱飞;三是因为宫怨诗鼻祖汉代班婕妤,写的《怨歌行》中有”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一句,*写诗时借扇子寓意为失宠女子。所以短短七个字”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一个失宠宫女在荒凉的寝宫里无聊至极。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写的是屋外的情况。屋里摇扇也不足以解脱寂寞,干脆移步屋外,坐在屋外的台阶上,可是在秋夜里的台阶也是冰凉无比,继续推进少女的遭遇,屋里画屏冷,屋外台阶更凉。

第四句”坐看牵扯织女星”,是全诗的核心。通过前三句的铺垫,说明少女的孤独寂寞,原因是什么呢?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少女在幻想爱情。内心中对爱情的渴望,使少女看什么都是冷的、凉的,只有抬头凝视夜空,远望着牵牛织女星时,借每年一次的牛郎织女相会,寄托自己对爱情的幻想,给自己增添一点点希望。

——过华清宫古诗杜牧(过华清宫的诗和诗意)

品读唐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华清宫,在骊山上,有温泉,天宝年间唐玄宗常携杨贵妃和**宠臣来此游玩。

"长安回望绣成堆",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句意为:在长安城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

"山顶千门次第开","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这一句是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上迎接荔枝的到来,所以山上的宫门一层接着一层地打开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一骑红尘,指送荔枝的人骑着快马奔弛而来,扬起灰尘。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唐玄宗就命地方官从涪州送到长安,沿途设驿站,用快马飞驰接送,以保证荔枝的鲜美。因此,每当杨贵妃看到一骑飞奔而来,便会心一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驿站的快马走传如飞,人们只当是官府又有紧急公文,没有人会知道这是进贡的荔枝送到了。只有骊山高处的杨贵妃对此心照不宣。

——古诗题西林壁拼音版

古诗题西林壁拼音版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收集了古诗题西林壁拼音版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 第2篇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明白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明白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明白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齐去欣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课堂上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将大胆的“放”和巧妙的“扶”有机融合起来。

大胆的放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在学习古诗之前,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组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由此,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了探究经验,提高了探究能力。

只有大胆地“放”,学生才可能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带着学习中的疑问走向老师,主动地得到老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老师要通过“放”来了解学情,来决定是否“扶”,怎么“扶”,从而不断调整我们的后续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教学片段中,有一位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时解释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的意思。虽然有学生对此解释进行了纠正,但他们对整句诗的理解显然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把串讲诗句意思这一环节提前,采用简笔画的形式适时点拨:“岭”与“峰”的各自特点。学生一下子就领悟了,比较具体的讲出了诗句的意思。这样的“扶”,扶在学生的难处,扶得较为自然、较为巧妙。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 第4篇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翻译(题西林壁的诗意和翻译)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壮美面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应该客观全面,不可局限于一隅,如若仅仅主观片面的看待问题,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诗人游览庐山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所看到丘壑纵横、峰峦叠嶂的庐山的不同景象,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庐山千姿百态,壮美秀丽的风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何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被庐山的峰峦所障目,看不到庐山的全部面貌。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告诫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译文】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古今诗人都有对庐山壮美奇景的赞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庐山诗》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初游庐山 *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陂。

盘桓最好宜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