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杜甫简单的古诗(热门13篇)

杜甫简单的古诗(热门13篇)

时间:2023-08-21 11:40:40 古诗文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1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简析】

“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注解】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

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

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

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

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

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

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

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

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

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

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

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

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评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作者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赏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赏析:

这是杜甫听说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积思成梦的诗篇。杜甫诗中有

十余首为表现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彼此

觉深情厚谊的写照;“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真才实

学的咏赞;“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是对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呐喊。

第一首,着重写对李白安危的无比关切与深深的怀念。

第二首,哀叹李白坎坷一生的不幸,极为深沉地体现诗人诚挚炽热的友情。

《新婚别》

嫁妇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进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赏析:

这是一首悲壮的诗章。婚礼刚刚完毕,新婚夫妇尚未拜见姑嫜,新郎

却立即要奔赴战场出征打仗。诗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她对爱情、对丈夫忠贞不渝,惟愿“与君永相望”;可是为了百姓的安康,

对丈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奋勇上战场。

——《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上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千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曾经宿鸾凤。

志士仁人莫怨叹,古来材大难为用。

赏析:

诗圣一生极为推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本诗

借赞美苍劲高大的古柏来表现自己对“名重宇宙”的武乡侯的无限

敬仰,感怀他与刘备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忧

伤。李太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其豪放,杜子美的“古来材大

难为用”又是何等苍凉!蜀江之水长流不尽,丞相之树郁郁苍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挂者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两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这是一首显示伟大诗人开阔胸襟的名篇。大风破屋,

大雨淋漓,诗人长夜无眠,感慨万千,推己及人,浮想

联翩,于是奋笔疾书,充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安

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千百年来

震撼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弦。

历代诗人为杜甫的博大胸怀钦佩不已。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代宗应宝二年(763),安史之乱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此时他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笔,一

挥而就。这幅“春景图“,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映衬成趣,明丽

开阔;人与物俱适,动与静结合;一派生机,千里春色,不仅描绘

了祖国山川之多娇,又表现了诗人心情之怡悦。

——《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赏析:

杜甫54岁时携带全家离开成都,在乘舟东下途中

与了这首诗。诗人意指自己的一生在于福国利民,并不在

于文章闻名,而被朝廷贬官是由于直言进柬,并非因老病。

诗人以如橼巨笔描绘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

伟景象,同时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忧愤与旁徨。犹如苍

茫大地一只鸥鸟,来去匆匆,飘忽不定。

——《清明》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

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

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

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

“清明烟雨画”。

——《望岳》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

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④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⑤绝顶,一览众山小⑥。

注释

岱宗:即泰山。因泰山居五岳之尊,故曰“宗”。

齐鲁:古代有齐鲁两国,齐在泰山这北,鲁在泰山之南。

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钟:汇集,专注。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咸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首联意谓:江山虽饶有兴趣依旧如故,可是国家已被肆意骚扰;春日本当繁花如锦,岂奈京城一片野草。

颔联意谓:有感于时局动荡,看见花开而泪沾巾;苦恨于离乡背井,听到鸟语也惊心。

颈联意谓;接连三个月,兵乱总不断,未知亲人安危否,家书最值钱。烽火,指战祸

尾联意谓: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关,指白发。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须束发,故也用簪。

赏析:

这是诗人陷身于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因忧乱伤春而写下的千古名篇。面对纷飞的战火,破碎的河山,诗人不禁忧心如焚,感慨万端,诗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来反衬,更为深刻地表达强烈的情感,令人闻之不胜悲,诵之愁无限。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2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赏析:

台城,旧址在南京鸡鸣山南,原为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自此至南朝结束,一直作为朝廷台省(即_)和皇宫所在地。南朝消逝后,台城也就随之衰败,到晚唐诗人韦庄出现在它面前的时候,早已破败不堪了。

但诗歌并没有直接向读者展示台城的破败情状,相反倒是呈现出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江雨霏霏,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江堤杨柳茂密如同烟笼。这四样景物的组合,便是典型的“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了。然而当我们细细品味,注意到几个能体现诗人情感态度的“关键词”,就会发现本诗的内蕴并非“点染风景”可尽。

先看“空”。最容易使我们想起诗圣杜甫《蜀相》里的“隔叶黄鹂空好音”。为什么“空”?杜甫言“空”,是因为丞相祠堂无人来拜,黄鹂啼声虽美,却无人来听,进而叩出:诸葛武侯功业虽著,却已为人所忘。韦庄言“空”,则是因六朝繁华早已“如梦”消逝,人事不再,啼声虽美,同样无人来听。此一“空”字,立时点出了台城的不胜萧瑟之状。再是“无情”,草木本就无情,又何故指责它无情?可见诗人实际上是把台城柳当成有情之物来写的。而从传统的物象运用上来看,“柳”也的确与人情相关:在离别时分折柳相赠(蕴一“留”字),离别后睹柳伤情(如柳永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六朝”的衰亡正是一个时代的告别,近人_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在韦庄眼中,为六朝的离别作见证的柳也该“老去”才是,但却“依旧烟笼十里堤”,一片枝繁叶茂。要注意此句中“依旧”两字,它使人油然想起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还”字,它们都形成了今昔对比,并在里面蕴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喟。恐也正因为“柳”在传统物象中的特殊功用,才会使诗人用上了“最是”一词。“无情最是”的正常语序是“最无情是”,倒装的用意不言而喻,在强化台城柳“无情”的同时,又凸现了一个回顾历史带点“怨”气的诗人的形象。

而如果考虑到诗人生活在晚唐,则我们会发现诗人与其说是在感喟“台城”,还不如说在感喟自己这个与当年六朝越来越相像的朝代;与其说柳对六朝“无情”,还不如说柳还将“无情”地见证又一个时代的消逝。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3

【题解】

这首诗应当作于天宝四年(745)秋(一说是天宝五年)。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结伴出游。同年秋,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相会于梁园(今河南商丘),并同游了孟诸(今山东单县)、齐州(今山东济南)等地,途中相互诗文唱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分手以后,李白前往齐州的紫极宫,请那里的高如贵天师授予道莱,正式履行了入道的仪式。而杜甫则去寻找道师华盖,未能得遇。第二年秋天,二人又相会于东鲁,度过了一段“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亲密无间的生活。不久二人又再次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则东游吴越。从此以后两个人便再也未能相见,这首诗就是李白送走杜甫后,客居于沙丘寓所时所作,也是留存下来的李白写给杜甫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原文】

我来竟何事,高卧①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②。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③。

思君若汶水④,浩荡寄南征。

【注释】

①高卧:高枕而卧,形容闲居无事。②秋声:秋日西风吹动,草木零落的肃杀之声。③“鲁酒”二句:是说自己因为怀念杜甫,酒不能使其醉,歌声也不能动其情,心情寂寥失落。鲁、齐均指山东。④汶水:即大汶河,流经山东中南部。沙丘城就在汶水附近。

【译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来到了沙丘这个地方,在这里我整日闲居无事,生活乏味,尝尽了孤单无聊之苦。自从和你(指杜甫)分别以后,每天早早晚晚陪伴我的,就只有那城边的古树,以及秋日西风乍起,木叶凋零的萧瑟秋声。我独自一个人喝着闷酒,听着弦歌,无奈这里(指山东)的酒不能让我沉醉,歌声也无法打动我的心灵。我是多么地思念你啊,这份思念之情就如同眼前这浩浩荡荡的汶河之水,我多想紧紧跟随着它一同南去,到你的居所和你再度相逢。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4

1、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2、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题新津北桥楼得郊字》

3、侧塞被径花,飘摇委墀柳。——《大云寺赞公房·其四》

4、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5、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题省中院壁》

6、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高都护骢行》

7、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其一》

8、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

9、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大云寺赞公房·其一》

10、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5

1、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沈波。《蒹葭》

2、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送远》

3、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客夜》

4、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成都府》

5、红稠屋角花,碧委墙隅草。《雨过苏端》

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7、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夜宴左氏庄》

8、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得舍弟消息》

9、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前出塞其七》

10、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後出塞其二》

11、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其一》

12、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

13、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丽人行》

14、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阪》

15、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瘦马行》

16、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赠蜀僧闾丘师兄》

17、冉冉柳丝碧,娟娟花蕊红。《奉答岑参补阙见赠》

18、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

19、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20、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21、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秋雨叹其一》

22、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咏怀古迹其一》

23、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24、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25、稠花乱蕊裹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江畔独步寻花其二》

26、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6

1、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2、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3、清霜洞庭叶,故就别时飞。

4、嵯峨白帝城东西,南有龙湫北虎溪。

5、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6、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时。

7、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8、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

9、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10、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11、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2、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13、司源到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14、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15、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18、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19、司源到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2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1、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2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车鳞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23、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24、雨露之所需,甘苦齐结实。

25、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2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7、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28、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29、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30、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31、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32、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33、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34、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35、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36、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7、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38、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39、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40、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7

原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诗是杜甫飘泊西南时期的名作。

花卿,名叫花敬定,有的书写作花惊定。他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刺史兼东川节度副使段子璋谋反,花敬定前去平叛,斩杀段子璋后将其首级亲自掷献给崔光远。随后,花敬定率部奏凯而旋。当时,杜甫有关写花敬定的诗歌还有一首七言古诗《戏作花卿歌》,较详细地描写了这次平叛。在那首诗中,杜甫称花敬定为猛将,并说“学语小儿知姓名”,可见花敬定当时在成都的影响。卿,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也作夫妻之间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在这里,无论是敬称或爱称,都是杜甫出于对花敬定的尊重。从诗的题目看,花敬定应该算作杜甫的朋友。

锦城,又称锦官城,古为主管织锦之官府所在,故城在今成都西南。锦城的另一层含义是景物华美的城邑。在此代指成都。丝管,是指代两种乐器。丝,指可弹奏的弦乐器;管,指可吹奏的管乐器,如萧、笛之类。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此指各种乐曲相互糅和,和谐动听。“半入江风半入云”,字面的解释是,一半乐声随江风飘荡,一半乐声升入云霄。这里是写诗,是诗人的想象,当然不是科学的计量。音乐无形,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是诗人在此借助于风和云,将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有形有色,似乎能让人看得见。前两句写音乐之美,是实写。但这里须指出的是,实写与虚写,只是相对而言。如果第二句与第一句相比,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属虚写。如果将前两句合起来,再与后两句相比较,三四两句为虚写,一二句全成了实写。从这一点来看,对诗的表现方式的看法就如同中医辨证论治一样,须具体问题具休分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首诗用反问作结,极赞音乐之美。美到什么程度?美到只有在天上才会有,而人间极难听到,诗人通过夸张,使诗意得以升华到一个暂新的高度,给人以无限暇想。

对于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生于杜甫之后数百年的明代杨慎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僭的意思是超越本分。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地位在下者不得冒用地位在上者的名义、礼仪或器物,如果冒用了就是僭越,必须治罪。大约杨慎臆定花卿僭用了皇帝礼乐,杜甫写诗来讽刺他。另一种观点则以为杜甫只是赞美乐曲之妙,并无嘲讽之意。不少学者即持此说。笔者也认为此诗之意即属后者。这首诗是一篇赠言,就是杜甫与花敬定分别时写给对方的话。我们可以就此诗作一下延伸,花敬定平叛之后,肯定兴奋异常,一些社会名流前去为其祝捷,花敬定欢喜不尽,盛情款待。在宴会上除了唱酒吃肉外,再奏一些音乐,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从“赠”和“卿”两个字都不能认定此为讥讽之作。哪有吃了人家的、喝了人家的以后,再费尽心机写一首名传千古的讽刺佳作!这于理于情都说不通!是否杨慎将“天上”误认作“天子”了也很难说。

诗人这样写,只是为了夸张。正如大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艺增》中所云:“誉人不增其美,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听者不惬于心。”夸张是诗人的惯用手法,杜甫曾在诗中多次运用,如赞誉章彝为“指挥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赞誉苏涣诗时更是极尽夸张之能事,如读苏诗的感觉是“乾坤几反复”,“胜食斋房芝”,“余喜发却变,白间生黑丝”等等。在赞誉李白时不仅用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且夸他“斗酒诗百篇”。别的不说,但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就够夸张了。李白说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又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好了,如果杜甫是写实的话,李白一天该写多少诗?一生又该是多少呢?因此,杨慎所说杜甫用诗讽刺花卿之事,纯属臆断。我们只把这首《赠花卿》当作赞美音乐的妙诗来读就行了。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8

《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规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9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全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接下来分享春望杜甫翻译赏析和诗意。

杜甫春望翻译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杜甫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

杜甫春望诗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10

1、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2、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3、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4、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5、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8、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9、这年头,谁不是带着一箱子的面具走天涯?

10、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1、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1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丛中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14、今宵赏月似也醉,只见明月星以睡;明月明日何处寻,此生唯有影随行。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7、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11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其二》

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

5.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8.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

9.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1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17.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18.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杜甫《贫交行》

19.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2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12

《滟滪堆》

唐代:杜甫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滟滪堆》译文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滟滪堆》注释

滟滪(yànyù)堆: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在四川省奉节县东。

巨积:谓物品成堆。

出水:出自水中。

沉牛:亦作“沈牛”。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

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舟航:行船。

倾覆:倒塌;翻倒。

神功:神灵的功力。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干戈:指战争。《史记·儒林列传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滟滪堆》创作背景

杜甫在寓居成都时,得到好友严武的照顾。而严武去世后,也不得不离开成都,离开寄居已久的草堂,再次过着漂泊的生活。杜甫沿长江顺流东下,于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奉节,也就是当时的夔州。本诗就是过瞿塘峡滟滪堆时,触景生情所作。

《滟滪堆》赏析

《滟滪堆》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此诗描绘了滟滪堆雄浑险恶,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的忧虑与无奈。

首联“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开门见山,突出滟滪堆之大,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

颔联“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这两句化用了当时的谚语之意。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这一联承上而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颈联“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在诗人看来,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在此,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即水在不同季节变化的情状,并成为警戒行船的标石)。

尾联“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一路走来险象环生。故最后一句写道:“行止忆垂堂。”“垂堂”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以此喻危险的境地。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状。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物抒情,从诗歌来看,好似在写“滟滪堆”的自然险恶,而实际上诗人抒发了“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其次,侧面描写,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引用典故谚语,从侧面突出了要表现的情感。

《滟滪堆》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简单的古诗篇13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春宿左省》

4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5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杜甫《春远》

6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7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8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 0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1 1、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杜甫《春远》

1 2、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