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杜审言诗词(优选12篇)

杜审言诗词(优选12篇)

时间:2023-09-08 09:40:51 古诗文

杜审言诗词篇1

2、冬屋稍暄暖,病身更强梁。《休假大佛寺》宋·王安石

3、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从军行》隋·卢思道4、冬夜嫌长只望春,春宵又永更何言。《十二月二十七日立春夜不寐》宋·杨万里

5、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早冬》唐·白居易

6、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梅花》唐·韩偓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小至》唐·杜甫

8、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天道》唐·冯道

9、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柏学士茅屋》唐·杜甫

10、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除夜》宋·戴复古

11、白日惊飚冬已半,解鞍正值昏鸦乱。《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清·纳兰性德

12、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悲陈陶》唐·杜甫

13、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观村童戏溪上》宋·陆游

14、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野望》唐·杜甫

15、冻飞幸不远,冬令反心惩。《秋怀十五首》唐·孟郊

16、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唐·杜甫

17、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至后》唐·杜甫

18、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苏氏别业》唐·祖咏

19、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旅寓安南》唐·杜审言

20、满眼伤心冬景和,一山红树寺边多。《远望》唐·元稹

21、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夔州歌十绝句》唐·杜甫

22、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早兴》唐·白居易

23、冬杪相期定如约,为君云影认鸾凰。 《寄邵旸叔发运》宋·李之仪

24、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行路难三首》唐·顾况

25、料得政成公事少,冬温常在北堂前。 《寄裴守》宋·徐积

26、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杏花》唐·韩愈

27、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南山诗》唐·韩愈

28、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赏南枝》宋·曾巩

29、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出自蓟北门行》唐·李白

30、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唐·杜甫

31、冬煖无冰村酒贱,肯来溪上共叉鱼。 《四和》宋·刘克庄

32、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除夜有怀》唐·杜审言

33、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庐山》唐·李中

34、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艳歌行》汉·佚名

35、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陈后宫》唐·李商隐

36、冬冬鼓动,花外沈残漏。《鹤冲天·冬冬鼓动》宋·贺铸

37、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孟冬蒲津关河亭作》唐·吕温

38、冬暖方忧雪意悭,俄然飘洒到人间。 《待雪不至呈子仪》宋·吴芾

39、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病后遇王倚饮,赠歌》唐·杜甫

40、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新制布裘》唐·白居易

41、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唐·李商隐

42、检尽历头冬又残。爱他风雪忍他寒。《鹧鸪天·检尽历头冬又残》宋·朱敦儒

43、自从君去。数尽残冬春又暮。音信全乖。等到花开不见来。《减字木兰花·别离情绪》宋·苏小小

44、豚肩尚有冬深味,蚕器应逢市合时。《次韵李曼朝散得郡西归留别二首其一》宋·苏辙

45、枫桥古岸冬十月,霜风切骨草木枯。《枫桥诗》宋·陈舜俞

46、严冬温气袭人间,忽听繁声慰病颜。《冬日喜雨呈穉卿景》宋·韩维

47、公似长松特秀冬,青藁安敢与松同。《仓使和诗出奇不穷再次韵四首其一》宋·刘克庄

48、穷冬过梨岭,山蹊出幽榛。《迁阳道中奉寄阳正臣同年》宋·蔡襄

49、图书无近迹,草树有冬荣。《郑州王密谏漱玉斋》宋·梅尧臣

50、若非神物多灵迹,争得长年冬不枯。《游小洞庭》唐·白居易

51、江南今岁无胡虏,岭表穷冬有雪霜。《次韵谢吕居仁居仁时寓贺州》宋·陈与义

52、一曲閒千古,三冬惜寸阴。《题琴书清隐图》宋·汪真53、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赠别王十七管记》唐·高适

54、冬狩美秦正,新丰乐汉行。《宿直温泉宫羽林献诗》唐·张说

55、久客怀人百事慵,春归几日是残冬。《除夕》明·程嘉燧56、新岁邮中问,残冬湖外书。《送雨浙转连道卿学士二首其一》宋·宋庠

57、故乡孟冬别,有约仲冬返。《西征夜》明·杨慎

58、桧树郁冬皋,木叶辞秋苑。《离合诗寄京邑诸贵(良会今乖)》明·汤显祖

59、入冬殊未寒,尘土冒原野。《十一月十一日夜闻雨声》宋·陆游

60、春花与冬雪,俯视造化为。《见雪》宋·冯时行

61、冬风结冻凝青汉,秋月分光落碧虚。 《郎官湖亭》宋·无名氏

62、冬雪并今早两回,无风韵腻白皑皑。 《雪中呈通判库部宋职方》宋·刘攽

63、严冬霜断肌,日入不遑息。《拟古诗十二首》唐·韦应物

64、急鼓冬冬下泗州,却瞻金塔在中流。《赴广陵道中三首其一》宋·晁补之

65、冬储久未办,佳雪为人留。《腊雪次迟韵》宋·苏辙

66、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腊里立春蜂蝶辈出》宋·杨万里

67、阴阳更用事,冬暖岂所宜。《天下不用车》宋·王安石

68、春欢雨露同沾泽,冬叹风霜独满衣。 《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唐·白居易

69、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池雁》宋·王安石

70、冬暖井梧多未落,夜寒窗竹自相敲。 《许州题观察判官厅》唐·薛能

71、清晓冬冬鸣杜鼓,前村后村走儿女。《村社歌》宋·李若川

72、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长根。《木皮岭》唐·杜甫

73、孟德遇冬思射猎,广文垂老谢才名。《闲步至鞠场值小雪》宋·陆游

74、南壁苍崖壮,穷冬井落闲。《冬日杂兴六首其一》宋·张耒

75、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小至》唐·杜甫76、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普明寺见梅》宋·杨万里

77、他年隐处寻西宅,先认冬青拥寺门。《南湖赋冬青花四首其一》宋·张镃

78、夏旱连秋又及冬,大田高下总成空。《喜入冬初七八得雨》宋·吴芾

79、过午非常暖,疑他不是冬。《晨炊浦村》宋·杨万里

80、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一世歌》明·唐寅

81、冬狩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温汤客舍》唐·刘长卿

82、仲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唐·崔曙

83、身外更无求,只要夏凉冬暖。《如梦令·居士年来懒散》宋·赵长卿

84、开书灯煜煜,传漏鼓冬冬。《夜赋》宋·陆游

85、冬来暮暮雨丝丝,竹径梅坡迹顿稀。 《新晴晓步》宋·杨万里

86、昔焉称夏日,今也谥冬卿。《赠工部尚书冯公挽歌三首》唐·张说

87、瘴岭行冲夏,边沙住隔冬。《逢友人》唐·黄滔

88、多稼亭边有所思,冬来捻却几行髭。《冬至晚起,枕上有怀晋陵杨使君》宋·范成大

89、穷冬北上太行岭,霰雪纠结风峥嵘。《苦寒行》宋·司马光

90、冬尽风霜只薄寒,人将雨雪卜新年。《庚子冬望雪二首其一》宋·陈造

91、听彻清笳听晓钟,据鞍漏鼓尚冬冬。《晓出东城》宋·陆游

92、岂论春夏及秋冬,事事皆由造化工。《三月芙蓉》宋·白玉蟾

93、冬冬鼓远三行夜,隐隐平湖四接天。《宿柴城》宋·陈师道

94、冬晴好行脚,何处不梅花。《与子上野步》宋·杨万里

95、尚恐冬生笋,时来竹外看。《灵竺寺》宋·周弼

96、攀林遍岩洞,采药无冬春。《过太乙观贾生房》唐·王维

97、尔来忽忽冬已阑,岁晚荒凉学官舍。《赠马十二全玉沿檄过楚顷刻而别》宋·张耒

杜审言诗词篇2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释

[1]扃(jiōng):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

[2]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赏析/鉴赏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 ,即119 年初,是李清照晚期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起句直接采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 》“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 ”,再加强“深”的意境 ,“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 ,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 。“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 。“春归”,时间概念 ;“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 ;“人老”,“老”字,时间概念 ,“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悲恸欲绝的境界上片造境,下片言情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今昔对比,无限感喟。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政治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 。“谁怜憔悴更雕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 试灯无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日炽,惨酷的现实哪里还有心情去预赏花灯,踏雪寻诗呢。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只能用曲笔婉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杜审言诗词篇3

古诗原文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译文翻译

正是三月暮春时节,水边平地上长满了青草,一片暗绿。花儿已开始凋谢,没有一丝风,船帆也都卷起来了。高高的垂杨树下,小船横斜。江水有半篙深,正利于行船,夕阳西下,耒归的游子又增加了一段愁绪。

当年在灞桥分别之时,回首眺望,只见美人也在卷帘伫视。如今远在江边,多么希望青鸟使者能为我传送信息到红楼啊:昔日的恋爱生活已成为楚峡之游,而今只能在梦中飞到扬州去和你相会了。

注释解释

汀州:汀指水边的平地,州指水中的沙洲。

木兰舟:用木兰树木材造的舟。船的美称。

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滑:指春天江水上涨,行船流利。

灞(bà)水桥:地名,在长安城东。唐代人们离开京都,多在此处折柳赠别。后来就成了与亲友话别地点的代称。

青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红楼:指美人居住的房子。

行云归楚峡:宋玉《高唐赋》序里有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的事。此后文人多用巫山云雨代指男女恋爱欢会。楚峡即指巫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思绪绵绵不尽,风韵清幽潇洒。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首句指明地点,时间。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绿暗”二字浓墨重彩勾画出“汀洲”的景色。这一句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接着点染岸边近景;风已平静,落花满地,船帆暂卷,岸边株株垂杨柳,水边只只横斜的木兰舟。在木兰舟中,所载着的是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面对这般春深之景,这位游子的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日“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用景物衬托游子含愁的形象。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在写景中,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略带有萧瑟的物象;静风、落花、暮春,皆寂静迟暮的物象,烘托出游子旅愁的沉重。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落花引出风静,由风静引出落帆。由落帆写到木兰舟,最后写到游子之愁,环环相扣,在意象上一气呵成。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桥分别,万分感慨。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回望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惘寂寥可想而知。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的未来。

“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消逝。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

下片承上片由“愁”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这首词明丽妩媚,颇能反映“词为艳科”的传统风貌。全篇由景到情,由描写环境到人物心情的刻画。词意连续,笔墨潇洒,余韵不尽。

杜审言诗词篇4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无心情。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几许:多少。

扃:门外之亲,引用为关闭之意。

萼:花瓣外的一层小托片。

秣陵:战国楚置金陵邑,秦时称秣陵,以后又多次更名。这里的“秣陵”为古名的沿用。孙吴时又改名建业,东晋建兴初改为建康,隋又易为江宁。同理,此词中的“建康”也是古地名的沿用。两名实指一地,即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

老:《花草粹编》等作“客”,今据赵万里辑《漱玉词》。

建康:即南京。《花草粹编》等作“建安”,《乐府雅词》作“远安”。远安在今湖北,清照未至此地。建安在今福建,王仲闻以为清照似曾至此地。

试灯:正月十五为灯节,节前预赏试灯。

【赏析】:

《临江仙》系易安从明诚守建康时作,当作于建炎三年(1129年)春为是。该词引前人句入词,浑化无迹。两组对仗的运用,深化了词旨,增强词的建筑美、韵味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通过早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作者南渡之后百感交集系念家国的复杂思想感情。

杜审言诗词篇5

古诗原文

幽闺欲曙闻莺转,红窗月影微明。好风频谢落花声。隔帷残烛,犹照绮屏筝。

绣被锦茵眠玉暖,炷香斜袅烟轻。淡蛾羞敛不胜情。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

译文翻译

天将亮时,幽闺中又听到婉转的莺鸣,微明的红纱窗里,印着正在西沉的月影。一阵好风频频地吹落残花,每一瓣落花都落地有声。帐外的那支残烛,还照着绣屏下的古筝。

绣被锦褥的呵护,使如玉的肌肤暖意融融,床边那住燃香,斜旋的轻烟在袅袅飘动。她的淡眉含羞地微皱着,仿佛在惋惜梦断时那份欢情。心里还在想着梦中的人,不知他在何处飘泊旅行?

注释解释

转:一作“啭”。

月:一作“日”。

频谢:频频吹落。谢:一作“听”。

隔帷:帷帐外。

绮屏筝:彩屏下的古筝。

锦茵:锦制的褥垫。眠玉:睡眠中的女子。玉,如玉的肌肤,此指女子。

斜袅:袅袅斜飘。烟轻:一作“轻烟”。

淡蛾:淡眉。不胜情:承受不了相思之情的煎熬。

处:一作“事”。云:代指行踪不定的游子。

诗文赏析

起两句,写天将明的情景。屋外边传来阵阵婉转的莺啼。朦胧的月影散射窗间,幽闺已见微明的曙色,“闻莺转”,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最先使人从睡眠中醒来的外界刺激是声音,首句正是闺人清晨初醒时刹那间的感受。“红窗”句,再从视觉方面推进一层,仍只是从表象写来,尚未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好风频谢落花声”,由景入情。词中抒情主人公已开始思想活动。落花之声,似有还无。然而在黎明的幽静环竞中,已被敏感的闺中人觉察到了,因有“风”故,所以测知,并唤起了某种微妙的感情。一“谢”字。已露闺怨的本意。隔着薄薄的帘帷,暗淡的残烛还照着挂在绣屏上的宝筝,而筝,早已不弹了,情人远去,无人来欣赏主人公的乐声。“隔帷”二句,运用暗笔。以屏筝作衬,侧面写出闺人的孤寂。“犹照”二字,笔意纤问。晚间睡前见此,清晨醒后仍见此触目感怀,而当日相对调筝的欢i隋境也可想而得之了。上片五句,表面纯是客观描述,然个中自有人在。这种手法,为《花间》所擅,情馀言外,“不止以浓艳见长也”(沈雄《柳塘词话》)。

下片换笔,描写闺人的情态和心理活功。“绣被”句,以秾艳之笔写凄凉之意,此亦唐五代词家绝诣。她睡在温暖的绣坡锦茵之中,静看着炷香的袅袅轻烟。在空中盘绕扩散。此情此景,何以为怀。“淡蛾羞敛不胜情”,她含着娇羞。半敛着淡画的双眉。在这孤寂的清晨,她想到了“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方才那一场好梦,梦里相见的欢娱,醒后己再难寻觅。远方的游子,像那缥缈无定的行云,将要飘流远方。末两句,是全词点睛之笔。用意与冯延巳《蝶恋花》词“几日行云何处去”略同,而毛词写自己梦逐行云而行。亦不知其处,则更深一层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将这首词作为优秀艳词的例句举出,是有一定道理的。

杜审言诗词篇6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释】

①南枝:向南,亦即朝阳的梅枝。

②玉瘦檀轻:谓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檀:原为木名,此处指浅绛色。

③羌管休吹:意谓不要吹奏音调哀怨的笛曲《梅花落》。

④暖风迟日:语出孙光宪《浣溪沙》词:兰沐初休曲槛前,暖风迟日洗头天。迟日:春日,语出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赏析 细读这首赏花词,发现李清照选取的角度十分特别。第一个画面是描绘春天的来迟,梅花的不开放;第二个画面是描绘梅花的凋零,浓香之吹尽,而梅花盛开的场面只是在清梦中一闪而过。在词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没有经历过枝头烂漫的好时光。这样苦心积虑、独具慧眼的艺术选择,只是要赋予咏梅以悲苦的含义。事实上,南渡漂泊的词人也无心赏识灿烂绽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边悄悄流逝。一旦来到户外,梅花却又已经残败。其中,憔悴损、玉瘦檀轻等形象的描绘,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上下片为谁、有谁知的两度追问,又透露出世无知音的痛苦。身为女人,李清照无法真正干预闺房外面的世界,徒唤奈何。这样的托物言志法,与南渡前咏梅花之作,甚至是咏其他花卉之作,都有很大的差别。

【赏析】

细读这首赏花词,发现李清照选取的角度十分特别。第一个画面是描绘春天的来迟,梅花的不开放;第二个画面是描绘梅花的凋零,浓香之吹尽,而梅花盛开的场面只是在清梦中一闪而过。在词人的眼中,梅花似乎没有经历过枝头烂漫的好时光。这样苦心积虑、独具慧眼的艺术选择,只是要赋予咏梅以悲苦的含义。事实上,南渡漂泊的词人也无心赏识灿烂绽放的梅花,只是躲在房中,空任大好春光在身边悄悄流逝。一旦来到户外,梅花却又已经残败。其中,憔悴损、玉瘦檀轻等形象的描绘,仿佛是南渡后在愁苦中煎熬的词人外貌形态的写照。上下片为谁、有谁知的两度追问,又透露出世无知音的痛苦。身为女人,李清照无法真正干预闺房外面的世界,徒唤奈何。这样的托物言志法,与南渡前咏梅花之作,甚至是咏其他花卉之作,都有很大的差别。

杜审言诗词篇7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①》

作者: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②,落花人独立③,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④,两重心字罗衣⑤。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⑥。

【注释】

①临江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采莲回》、《瑞鹤仙令》、《画屏春》、《庭院深深》。

②却来:重来,再来。

③落花:此两句原为五代翁宏诗。

④小蘋:歌女名。

⑤心字: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⑥彩云:指上蘋。

【翻译】

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当初曾经照着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

【赏析】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

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第三句转入追忆。“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过片是全词枢纽。“记得”,那是比“去年”更为遥远的回忆,是词人“梦”中所历,也是“春恨”的原由。小蘋,歌女名,是《小山词自跋》中提到的“莲、鸿、蘋、云”中的一位。小晏好以属意者的名字入词,小就是他笔下的一个天真烂漫、娇美可人的少女。本词中特标出“初见”二字,用意尤深。梦后酒醒,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小蘋初见时的形象,当时她“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她穿着薄罗衫子,上面绣有双重的“心”字。此处的“两重心字”,还暗示着两人一见钟情,日后心心相印。小蘋也由于初见羞涩,爱慕之意欲诉无从,唯有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传递胸中的情愫。弹者脉脉含情,听者知音沉醉,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古诗文)说尽心中无限事”同意。“琵琶”句,既写出小蘋乐技之高,也写出两人感情上的交流已大大深化,也许已经无语心许了。

结拍两句不再写两人的相会、幽欢,转而写别后的思忆。词人只选择了这一特定情境: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又,白居易《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彩云,借以指美丽而薄命的女子,其取义仍从《高唐赋》“旦为朝云”来,亦暗示小蘋歌妓的身分。结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梦后”相应。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在空寂之中仍旧是苦恋,执着到了一种“痴”的境地。

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

【讲解】

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一首这样的《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可见,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不过是他的好多怀念歌女词作中的一首。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更有其独到之处。

杜审言诗词篇8

临江仙·寒柳

清代: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注释

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

层冰:厚厚之冰。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最是:特别是。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毛,或代指女子。这里指代亡妻。

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咏的是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咏柳,开门见山:柳絮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花儿呀,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咦,说柳絮自然应该,毕竟是咏柳,可这个”花儿”是从哪里出来的呢?谁见过柳树开花呢?

明明是咏柳,怎么突然出来个扬花呢?正确的答案是:杨花和柳絮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柳树上飘飞的那种一团一团的白色绒毛,现在还是很常见的。

柳絮为什么又叫杨花呢?这是子从父姓,因为柳树有个别名叫“杨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含义。

杨花是一个飘零无助的意象。传说,杨花如果飘落到水中,就会化为浮萍。这个传说细想一下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杨花本身就是飘零无根之物,好容易在水里落了脚,却又化为浮萍,依然是个飘零无根之物。“飘零无根”至此便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剧感。

看,柳絮(杨花),其命运即便终于能摆脱飘泊无根,也只是沦落泥泞而已,益发可悲。——当然,这都只是附着在柳絮(杨花)之上的文学意象,如果从科学角度说,柳絮其实是柳树的种子,被绒毛包裹着随风飘飞,找地方去生根发芽、孕育新生去了。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容若发问柳絮飘飞生涯的命运归属,自问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意思是和“已作沾泥絮”差不多的,只是,“层冰积雪”也是个由来有自的文学符号,在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其特定的所指。

杜审言诗词篇9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译文

回忆当年在西池池上宴饮,每天该有多少的快乐和幸福。可自从分手之后,相互间也不再寄信捎书。即使像往常那样相见,相互间也冷冷淡淡,不可能再像当初。

安好枕头,铺好锦被,今夜要在梦中趁着月明而渡江过湖,去与那些隔绝的好友会晤。尽管相互相思也不要问近况何如,因为明明知道春天已经过去,哪里还顾得上花落叶枯。

注释

西池:指北宋汴京金明池。当时为贵族游玩之所。

寻常:平时,平常。

安稳:布置稳当。锦衾:锦缎被子。

何如:问安语。

情知:深知,明知。

赏析

这是作者和旧游离别后怀念往日汴京生活的词。

首句“忆昔西池池上饮”,就点明了地址。西池即金明池,在汴京城西,故称西池,为汴京著名名胜,每逢春秋佳日,游客如云,车马喧阗,极为繁盛。作者回忆当年和朋友们在此饮酒,有多少欢娱的事值得回忆。晁冲之的从兄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之一。晁冲之本人与苏轼、苏辙及“四学士”不但在文学上互相来往,在政治上也很接近,属于所谓旧党体系。“昔”指的是宋哲宗元祐年间。这时旧党执政,晁冲之与“二苏”及“四学士”等常在金明池同游、饮酒。他们志趣相投,性情相近,欢聚一起,纵论古今,何等欢乐。

种种乐事都浓缩在“多少”二字中了。至今回忆,无限留恋。但好景不常,随着北宋新旧党争的此伏彼起,他们的文期酒会也如云散烟消。“年年”也不是每年如此,只是指元祐元年(1086)至元祐八年(1093)这短短八年而已。元祐元年,哲宗初立,神宗母宣仁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上台,苏轼等人各有晋升。元祐八年,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_再度上台,章惇执政,排斥旧党。同年八月,苏轼被贬定州。哲宗绍圣元年,即元祐九年,“二苏”及“四学士”先后相继连续被贬。晁冲之虽只作了个承务郎的小官,也被当作旧党人物,被迫离京隐居河南具茨山(今河南密县东)。从此,当年的诗朋酒侣,天各一方,均遭困厄。晁冲之在隐居生活中对旧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忘怀,时深眷念。朋友们已不能像往年一样在西池池上饮酒了,如果能凭鱼雁往来,互倾积愫,也可聊慰离怀。然而不能够。

“别来不寄一行书。”昔日朋友星离云散之后,竟然雁断鱼沉,连一行书也没有,意似责备朋友之无情,但这里的“不寄”似应理解为“不能寄”,因为这些被贬谪的人连同司马光一起大都被列入“元祐党籍”到了贬所,还要受到地方主管官员的监督。如再有结党嫌疑,还要追加罪责。在_这种高压政策统治下,所谓旧党人物惟有潜身远祸,以求自保。哪里还敢书信往来,互诉衷肠,给政敌以口实呢?

“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这两句似是假设语气,“寻常”不是指元祐九年以前,因为前三句已由过去的得意、聚合写到当时的失意、分离,在结构上似乎不致忽然插进两句倒过去又写聚合相见。这两句是说,像当时各人的政治处境来说,即使能寻常相见,但都已饱经风雨,成了惊弓之鸟,不可能像当初在西池那样纵情豪饮,开怀畅谈,无所顾忌了;只能谨小慎微地生活下去,以免再遭迫害。凡是受过冲击、饱经患难的人对此当有深刻体会。

下片讲当时生活和心情。“安稳锦屏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安稳”二字颇有深意。经过了险恶的之后,作者感到只有在家居锦屏中才觉得安稳,没有风险,朋友既无由见面,又音信不通,那么,只有趁今夜月明,梦魂飞渡,跨过江湖,飞越关山,来一次梦游。李白在梦游天姥时,不是曾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吗?只有梦,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政治的影响,可以自由飞渡。这说明一个遭受_的善良的知识分子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

“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后,管得落花无?”这是设想月夜梦中重逢的话。论理,久别重逢,应畅谈彼此别后景况,为什么反而“休问”?实在是因为彼此遭遇相同,处境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彼此互问情况,徒增伤感而已。春天已经过去了,落花命运如何,还管得着吗?春天,是借指政治上的春天,也就是旧党执政的元祐元年至元祐八年他们春风得意的这段时间。“落花”,比喻他们这些像落花一样遭受政治风雨摧残的故旧。用比喻手法,更觉形象鲜明。用问句作结,提出问题百不正面作答,将答案留给读者去作,意味尤为隽永。

这首词由欢聚写到分离,由分离写到梦思,由梦中相见而不愿相问,归结到春归花落,不问自明。笔法层层转进,愈转愈深,愈深则愈令人感慨不已。内容伤感凄楚而情调开朗乐观,这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

简评

此词以冲淡隐约的情致,抒写记忆中的欢娱以及追踪已逝的梦影而不得的怅惘之情。这是一首寄宴颇深,但文笔淡雅的小词,颇耐回味啊。

作者简介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杜审言诗词篇10

《临江仙·离果州作》

宋代:陆游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译文

在鹁鸠乌的啼叫声中,雨水降落,草木青葱;燕子的新巢,都是落花和着泥土筑成。春光就好似美人一样。在分开的时候,明明心里缱绻不舍,但还是匆匆分开。

只知道真情是容易表达的,哪里知道分别的离情别绪,难以真切地表达。水流去、云散后,他们也将分别而各自东西了。离别时,明月照着半个花院,旅途中和风轻轻吹着,像是在诉说着无边的愁绪。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鸠(jiū)雨:相传鹁鸠鸟每逢阴天就会将配偶赶走,等到天睛就又将其呼唤回来。因此民间有俗语说道:“天将雨,鸠逐妇。”

论心:谈心,倾心交谈。

眷(juàn)眷:依恋不舍的样子。

分袂(mèi):离别,分手。

只道:相当于“只知”。

那知:即“哪知”,哪里晓得。

工:细致,精巧。

半廊(láng):一半回廊。

柳桥风:指旅途中的和风。

创作背景

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772年),陆游在四十八岁被撤去夔州通判的职务,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捡法官。他从夔州赴宣抚使司所在地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二月途经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时写下了此首词。

赏析

此词开头“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这两句组成对偶,意象结集丰富,颜色对照鲜明,基调自然,对仗工整,是上片词形象浓缩的焦点。“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把春光说成与美人一样,在相聚的时候,彼此间无限眷恋,但说到分手就这样依依不舍地分手了。这个比喻恰当,深挚地体现出词人恋春又惜春的真挚感情。“空眷眷”的“空”,是惜别时追叹之语,正是在“分袂却匆匆”的时刻感觉前些时的“眷眷”已如梦幻成空。这三句写景抒情,化浓密为清疏;疏而不薄,因有开头二句为基础,从而能够取得浓淡相济的效果。

“只道真情易写”从惜别的常情着想,早已是预料中的“那知怨句难工”,从内心发出的感叹是实践后的体验。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词人相信这个道理,但其结果不是这样,意思递进一层极言惜别之情的难以表达。“水流云散各西东”说明春光难以挽留,兼写客中与果州告别,词人与果州的朋友告别,天时人事融合在一起了。“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这两句也是对偶句,前句写离开果州前的夜色之美,后句写离开后旅途中的昼景之美。明月照着半个花院,旅途中和风轻轻吹着。词人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虽不言情,却可见轻快之情,浓清丽又似含蓄有加。

这首词上片以写景开始而以抒情结尾,下片以抒情开始而以写景结尾。全词仅插两句单句,其余全部用对偶句。单句转接灵活,又都意含两面;对偶句有疏有密,起处浓密,中间清疏,结尾优美含蓄。情景相配,疏密相间,明快而不淡薄,轻松而见精美。同时也抒发了词人的惜春之情,与友人的离别之愁。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杜审言诗词篇11

原文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译文

①澹:“淡”的异体字。

②风流:这里指风韵。

赏析/鉴赏

史达祖曾事权奸韩侂胄,掌文书,颇有权势。后韩败,史亦贬死(见《浩然斋雅谈》)。可见他的人品远不如姜夔,但他的词典雅工巧,却与姜词相近,汪森云:“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史达祖等羽翼之”(《词综》序)。

这首小令写闺中人思念远方的游子。词人不仅能设身处地写出女主人公思人的情境,而且能细腻地描画出女主人公的思绪,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

上阕着重写女主人公独宿空房的孤寂心境。开首二句的构思就极为精巧,词人把抽象的“愁”情与无形的“西风”都人格化,它们仿佛早有约会似的,每年要到清秋时节前来赴约,相聚在一起,这就巧妙地把女主人公的心情作了十分富有诗意的表达。“旧游帘幕记扬州”是对思情的极为简练而又非常具体的概括:女主人公当年与她的情人在风月繁华的扬州曾有过一段令人销魂的经历,他们曾在一起偎依相游,曾在帘帏帐幕中卿卿我我。而今“一灯人着梦,双燕月当楼”——独自一人在一盏孤灯下梦魂萦绕,夜半醒来只见当空一轮明月照着高楼,清辉中还瞥见屋粱上栖息着一双相依相伴的乳燕。词人在这里以“双燕”反衬女主人公独宿空房的孤寂,燕影双双更比照出闺中人形单影只的凄楚。

下阕写女主人公思人时的微妙心理活动。“罗带鸳鸯尘暗澹”,绣着鸳鸯的罗带已被岁月的风尘消蚀得暗淡无光,它表明女主人公翘盼游子久久不归懒于梳妆打扮,鸳鸯带已弃置久矣,但她又觉得应该整顿精神保持自己仪容的美貌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给这一心理活动作了交代:原来她怕天涯游子万一归来见到自己衣冠不整而失却了爱恋的柔情密意。最后二句“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是女主人公内心声音的坦诚流露,她遥向远方的情人倾诉:我形容瘦损是因对你的思念而这般消瘦,人们看到我这样憔悴而议论我,羞赧我,我甘愿为你而羞!至此一个痴情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之情已尽现无遗。

杜审言诗词篇12

画舸、荡桨,随浪前,隔岸虹。□荷点断秋容。疑水仙游泳,向别浦相逢。鲛丝雾吐渐收,细腰无力转娇慵。

罗袜凌波成旧恨,有谁更赋惊鸿。想媚魂杳信,算密锁瑶宫。游人漫劳倦□,奈何不逐东风。

赏析/鉴赏

柳永由秋日枯荷、荷塘彩虹,想起了曹植在《洛神赋》里所描写的荷花盛开的夏日荷塘里洛神宓妃戏水游泳,以及银河鹊桥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行动轻盈像飞鸟一样,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升起蒙蒙水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态轻盈柔美像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这美轮美奂景致已成旧恨,赋写这景致的诗人已作古,只留下“媚魂香信”“密锁瑶宫”了。

最后“漫劳倦”的词人发问道:“奈何不逐东风”?水仙已去,情景犹在,为何不像曹植那样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下的足迹呢?词人知道,《洛神赋》只不过是曹植所作的一场清梦,一种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词人之所以最后“质疑问难”,实质是词人的一种幻灭哀伤的徒然发泄与哀叹而已。

划动船桨,高大的画船随着波浪似箭飞奔,隔岸荷塘上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枯荷占尽秋色。想起了曹植《洛神赋》中的“灼若芙蕖出渌波”句子来,好像水仙洛神宓妃在那夏日的荷塘里戏水游泳,又似牛郎织女相逢在银河的鹊桥之上。水仙轻薄如同鲛丝吐雾的上衣,在阵阵轻风中随风飘动,细腰无力更显得柔弱倦怠。

眼前,在这满目枯荷的秋日的池塘里,那“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轮美奂已成旧恨,赋写“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诗人已不复存在。料想艳丽的水仙洛神宓妃以及曹植赠与她的信物玉佩,还静默地深锁于瑶宫里吧。游人徒然疲劳,为何不像曹植那样翻山越岭,上下追踪,寻找洛神遗留下的足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