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先秦音乐总结(通用9篇)

先秦音乐总结(通用9篇)

时间:2024-03-11 12:25:04 总结报告

先秦音乐总结 第1篇

①性质:是周王朝音乐机构的名称,也是这个机构中最高掌管者的职称。有1463人工作人员,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

②分工:乐师、大师、中师、小师、鼓曚。乐师教xxx小舞,大师和小师分别教乐律、音乐和各种乐器演奏,鼓曚配合大师及担任弦歌诵诗的任务。

③培养对象:贵族的子弟(xxx诸侯的长子——世子;xxx大夫的弟子——xxx);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

④教育内容:乐德——音乐伦理;乐语——演唱;乐舞——舞蹈

⑤ 最高掌管者掌管:音乐行政、音乐表演、音乐教育

⑥目的:让贵族子弟学习礼与乐,懂得礼乐制度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有效措施。

先秦音乐总结 第2篇

①儒家——提倡音乐和肯定音乐,代表人物:孔、孟、荀

xxx——充分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社会秩序和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最高境界“仁”与“乐”。

xxx——提出“五与民同乐”

荀子——认为音乐能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调和各方面的矛盾而求同统一,是为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荀子—《乐论》,目前所知我国成书年代最早的先秦音乐美学专著。

②墨家——墨子提出非乐,对音乐持否定态度,认为音乐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

③道家——老、庄提出大音希声,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的意识,认为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提倡自然神话的音乐。

先秦音乐总结 第3篇

①古乐:就是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是取其歌辞典雅纯正之意,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祭祖大典中。小雅接近于民歌加工改编而成,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

雅乐的特点:

A:多为男性表演的队形变化的群舞形式。

B:音乐表演有一定的程式规范。

C:有特定的内容和历史内涵。

D:具有修身养性、和睦家庭、安定社会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②新乐:又叫xxx之声,是黄河流域一带xxx、卫国、齐国的民间歌曲,后世儒家贬为 “淫声”、“靡靡之音”,是一种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歌舞与艺术形式,也有滑稽的成分,是为了适应新型地主阶级享乐需要而建立的新的音乐内容与形式,它的问世加速了“礼崩乐坏”的进程。新乐和古乐的对峙反映当时社会变革中音乐领域内新旧势力相互交替的客观事实。特点:表演为女性或侏儒、舞蹈动作夸张、音乐放纵没有节制、没有内涵和内容。

先秦音乐总结 第4篇

音乐文化发展到西周时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后,音乐文化的作用开始转变为礼制和政教方面。

周朝统治者把夏桀、商纣享乐主义的音乐文化导致亡国的历史作为前车之鉴,要求周人引以为戒,从而逐渐开启了“礼乐时代”

礼乐制度是周朝统治者为维护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文化典章制度。从政治到文化方面,他们都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强调以礼乐治国,把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准则纳入统治者所要求的轨道。

礼和乐虽然在形式、功用上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本质上是相通的。《礼记·乐论 》中说:“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周朝对音乐的使用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不同场合下,所用的音乐、乐队、乐器都必须遵守规定。比如乐舞队列的安排上有“佾数”的规定,据《左传·隐公五年》记载:“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乐器方面,“金奏”的规格很高,是钟、鼓、磐的合奏,只有天子、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单单用鼓。钟和磐,音量宏大,庄严肃穆,能突出天子、诸侯们的威严感。

由此可见,在西周时期,音乐成为了社会等级地位的标志。

西周还建立了包括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功能的音乐机构——大司乐,培养的对象主要是xxx大夫及其贵族子弟,主要学习音乐理论、演唱艺术和舞蹈艺术。

西周的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而排在最前面的是“礼”和“乐”。由此可见,他们多么看重礼乐的教化作用。

先秦音乐总结 第5篇

1)《易经》中的商周歌谣,亦称《周易》《易经》是一本古巫之书,儒家经典之一,表现爱情、婚嫁、劳动、友情等内容。

2)《诗经》:是周代采风制度的直接成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风”“雅”“颂”三类诗歌,共305首。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3)《楚辞》:是战国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在楚国民歌基础上经文学家加工后形成的音乐形式,也是战国xxx人屈原“骚”体类作品的一个总集,其中歌词大部分可以入乐歌唱,在音乐上使用了“乱”“少歌”“倡”等新曲式结构形式。《楚辞》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民歌创作活动的成果之一。

4)《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共有21首歌曲,是一部多神崇拜的大型祭祀歌舞,音乐生动活泼,旋律性强,富于激情的特点,是世界目前最完整的祭神歌舞的是个篇章,标志我国大型歌舞音乐的开端。

先秦音乐总结 第6篇

1、籥(龠yue):一种原始管乐,主要为乐舞《大夏》伴奏,歌颂大禹治水有功。

2、离磬:将几个音高不同的磬编成一组。

3、苇籥(龠):xxx时,用芦苇编排成的吹奏乐器。

4、骨笛:1987年5月,在河南省舞阳县新石器时代遗地出土的骨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距今约有9000年的历史。

5、xxx: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土的数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原始吹奏乐器,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以一空和二空居多。

6、陶响器:是原始乐器中有特使节奏色彩的乐器,以小巧玲珑和多种奇特的形状为其特征。

远古时期的乐器已有:打击乐器——土鼓、钟 管乐器——埙、龠

先秦音乐总结 第7篇

该书成书于西汉,是我国最早一部较完整体系的音乐论著。原有23篇,现存 11篇,完整总结的秦代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和成就。

①核心内容是系统的论述了儒家礼乐思想,并对礼乐的社会功能第一次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②对于音乐的本质理解有一定深度,肯定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③强调音乐反映国家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统治要求。

④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把音乐的和谐看成是宇宙万物的和谐体现,并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

⑤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的制约。

⑥对音乐美感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认为音乐应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而且要用音乐的美感来教育人感染人。对音乐的审美的认识是以雅乐为最高标准,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先秦音乐总结 第8篇

1)八音:周代乐器的分类方法和名称,周代乐器数量增多,为了便于学习和认识,依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共分成八类:金(钟)、石(编磬)、土(埙)、革(鼓)、丝(xxx)、木(拀)、匏(笙)、竹(萧)。

2)曾侯乙墓及钟鼓管弦乐队的编制

1978年6月,在湖北省随县发掘的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125件乐器,其中有65枚编钟,编磬32个。乐器集中在大墓的中室和东室,每个编钟上都刻有铭文,均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音,所能发出的两个音之间的关系是大三度或小三度。可达五个八度,并由此可以明确钟鼓管弦乐队是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并由13人编制。

先秦音乐总结 第9篇

原来由天子服务的乐工,也大批流落到民间,使得民间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伯牙、钟子期、高渐离等杰出的音乐家。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而用于礼仪。

人们对音乐的体验也从神性的、政治的礼仪形式中剥离,成为人们内在情感表达、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正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它对民歌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加工,《诗经》内容丰富,它歌唱纯洁的爱情、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世俗化特征。

文化上,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空前活跃、学术高度繁荣,各派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了解析。从百家争鸣的角度看,可以说西周礼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逐渐分化,被思想家们逐渐解析,在客观上促进了先秦文化的进步。

直到xxx焚书坑儒,先秦流传的乐舞和乐谱丧失殆尽,最初配乐演唱的《诗经》,变成了只能诵读的诗歌。

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人们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中更加重视个体思想感情的表达,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先秦时期音乐文化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一个从“神性”到“人性”的发展历程。

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十分敬畏,因此,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为祭祀服务,是一个“神性时代”

西周时期,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将音乐与礼制结合起来,让音乐为政治、伦理服务,开启了一个“礼乐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格局的改变,思想文化的繁荣,西周的礼制被破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民间和地方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是一个“人性时代”

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是一个逐步世俗化的过程,它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也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

时代总是在不断变迁的,不同的社会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礼乐文明。西周的礼乐文化,相比夏商时期,显然是进步的,但用西周时的礼仪来看待春秋战国时代,又是不合时宜的。音乐文化的变迁也是一个人们对旧的制度的扬弃过程,如果没有“礼崩乐坏”,也不可能出现中华文明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