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石雕技艺总结(实用9篇)

石雕技艺总结(实用9篇)

时间:2024-03-17 12:46:58 总结报告

石雕技艺总结 第1篇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雕塑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石雕技艺总结 第2篇

在雕塑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雕塑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雕塑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雕塑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尽心尽力完成雕塑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石雕技艺总结 第3篇

冰灯冰雕是北方民族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早在300年前的北方渔猎生活环境下,哈尔滨附近的渔民在冬季用冰块制作灯具,用水桶作为模具,向桶内灌满水,冷冻一定程度,将其中掏出一个洞口用于放置蜡烛,成为“防风”的灯笼,外表还刻有装饰图案,晶莹剔透,既实用,又好看。由此产生了史上最早的“冰灯”。由于北方民族与冰雪大自然长期的接触,带着深厚的情感,后来又发展了刻冰花、冰块内置装饰物和装饰灯、制作冰的浮雕及圆雕以及冰的建筑景观等各类艺术造型,不断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冰灯冰雕艺术形式。形成了黑龙江省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冰灯冰雕的概念一般是指在冬季的室外景区,以冰为材料,运用砌筑、堆垒、雕镂、浇冻和镶嵌等多种技法,制作出冰建筑、冰雕塑等各类观赏性作品,同時配置内设灯和外设灯,达到形与光的和谐统一,形成色彩斑斓、晶莹剔透、融合自然的景区。2009年,“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被黑龙江雀政府批准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保护与现状分析

“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独特的传统的因素,某种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哈尔滨冰灯冰雕是中国北疆地域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个依赖于自然条件下的生存形态,构成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特性,体现出一种特定时空的限制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正是由于这一独特性,难以以物态形式长期的保存下来,成为—种昙花一现的“即时艺术”。多年来,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仅存活在少数的传承人的记忆里,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特别是在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存留下来的文献记录寥若晨星,遗失了许多应该保留下来的东西,成为历史的遗憾。近十年来关于哈尔滨冰灯冰雕的文献资料也是比较匮乏,笔者所知晓的只有一份关于以历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为主线介绍了1963年代以来哈尔滨冰灯冰雕发展历史的文献资料。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在2009年被批准列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获取了“非遗”的名份,然而,第一代传承人已是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了,抢救和保护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多年以来,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才日渐频危,面临着人才即将断代的尴尬现象。当代人能否扛起承传和保护这面“非遗”的大旗,是否能代代传承,成为当代人抢救和保护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的重要职责和使命。2016年黑龙江大学也开展了“冰灯冰雕艺术设计与实践人才培养”部级项目,聘请两位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第一代传承人为学员传授技艺,为保护和传承、培养可持续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多年来,尽管非遗保护意识在逐渐提高,但是仍有许多珍贵的史料未能保存和及时记录下来,有些保留下来的文献质量逐渐被耗损,甚至至今也没有留下一部冰灯冰雕历史发展的记录影片。关于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的记载仍处于空白现象。第一代传承人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越来越高,如果在他们生前没有及时记录宝贵的传授技艺,则将会成为永远的遗憾。如此长期下去,即将面临着非遗失传和断代,丢失黑龙江省最具地方特色的、最珍贵的文化财富。因此抢救和保护“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是我们这代家乡人的重要职责。

2 传统非遗保护形式与数字化非遗保护形式的比较及优势

储存和保存方面

非遗传统保护不易保存,易于损坏,耐久性差,尤其是在影像术还没有进入数码时代,有关影像资料存留下来的文献极为有限,而数字化易于保存,从而世代传承,在复制和传播中,损耗更小。同时,传统的保护形式受环境空间、季节时间的局限,数字化保护形式则不受时空的限定。

媒介与传播方面

石雕技艺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歙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传承

砚一一中国的文房用具,从来都与笔、墨、纸齐名。xxx以来,四大名砚发端,其中,歙砚以独特的品质赢得皇室贵胄及各界文士的青睐。如今,砚台不再是我们书写的必需品,甚至只充当案头摆设,但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蕴含着无数匠人的巧思与寄意,对传续中国文房文化,以及中国人文精神具有非同xxx的意义。

一、歙砚的发展历程

好砚源于好石。歙石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因此,人们常把歙砚称为龙尾砚。而砚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当时的研磨器被认为是砚台的雏形。及至汉代,砚台有了纹饰雕刻,砚面也出现了墨堂、墨池的功能分区。随着制砚技术的不断成熟,xxx代采取专用砚石制砚,四大名砚(歙砚、端砚、洮河砚、澄泥砚)也在这一时期形成雏形。自此,歙砚以独特的石质、石纹、石色,被奉为御赐品,广受追捧与好评。xxx代文学家_甫不惜赞叹道:“追逐他山石,方圆一勺深,抱才唯守墨,求用每虚心。波浪因纹起,尘埃为废侵,xxx更研究,xxx值千金。”

如果说xxx代是歙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那么宋代便是歙砚兴盛的又一个“春天”。在这个xxx武、文人至上的朝代,歙砚艺术达到顶峰状态,出现了线雕、浮雕、阳雕,运用歙石星晕纹路的技巧,雕刻手法日趋完善。

然而受战乱影响,元代歙砚技术有所退步。加上采石时疏忽保护,歙砚石坑洞不断崩塌,歙砚生产每况愈下。直至明清时期,xxx慢慢恢复生产。但好景不长,民国时期再次停产,解放后恢复正常。

几经波折,如今的歙砚工艺集成了xxx宋制砚技艺的精华,成为书画爱好者与收藏家眼中的珍品。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_批准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正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履行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二、歙砚的当代价值

歙砚被如此“厚爱”,当然与其自身品质和内在价值有关。南xxx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冠”,专门在歙州设置“砚务”及“砚务官”,为皇室制作佳砚;宋代文学大家xxx对砚石情有独钟,亲自设计抄手砚,在《龙尾砚歌并序》一文中称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xxx更是赋诗称赞:“不轻不燥xxx,重视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

为一睹歙砚的风采,以下将选取两种经典砚式聊供赏析。

xxx代箕形歙砚,长厘米,上宽厘米,下宽厘米,高厘米。1958年出土于安徽省合肥市,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砚作箕形状,底部前端有二方足,呈现出前高后低的形状。砚石呈淡青色,质地细腻,形制古朴,无多余的线条纹饰,为早期歙砚的典型(见图1)

xxx心眉纹歙砚,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953年出土于安徽省歙县xxx门xxx藏。砚心由椭圆形眉纹石片嵌入砚体而成,可取出(见图2)。这种巧妙的设计,为古砚形制之最奇特者。

尽管各个时代的歙砚技艺与风格不尽相同,但歙砚魅力不减,便在于它的“秀外慧中”一一集实用性、艺术性、收藏性为一体。

(一)实用价值

歙砚的石料产于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其石质xxx洁,宛如“孩儿面”,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损笔、贮水不涸、易清洗的特质。xxx在《歙砚辑考》中便提到:“凡石质坚者必不嫩,润者必多滑,惟歙砚则嫩xxx,润而不滑,叩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兼以纹理烂漫,色拟碧天,虽用久之,涤之略无墨渍,此其所以远过于端溪也。”

歙石从纹色上可分为xxx、眉子、金星、银星等几类,其中以xxx、眉子奇特者为上品,而犀xxx、暗细xxx又为最名贵的。歙石中的金星、金晕虽属硫化铁一类的顽杂之物,但其特有的明丽色泽恰巧又成为一大特色。有经验的制砚家会巧妙地运用歙石的瑕疵,造出意料外的视觉效果。

(二)艺术价值

歙砚的雕刻技艺继承了xxx朴雅洁的风格,也吸收了徽雕技术的精华。一方好砚需要经历整形、立图、破刻的复杂程序。雕刻过程中又要“因材施刻”,灵活运用“敲、靠、扎、冲、破、剔、磨、过、渡、带”等手法,所以,每一方砚都是匠心独运的成果。触感细腻的石材,形象生动的造型,自然雅致的风格,一枚歙砚置于案头,自然平添了一份儒雅的艺术气息。

(三)收藏价值

当然,砚台不仅仅是案头的一方文房器物,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更值得人们珍视、传续。砚雕与绘画、文学有所关联,它的构图、风格通常带有一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与精神风貌。砚台上的题铭及古人传续的痕迹,更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物证。如此看来,收藏家竞相争求好砚便不足为奇了。

三、歙砚的传承状况与困境

时至今日,歙砚这门技艺正以师徒传承的方式保留着。作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承使命显得意义重大。

(一)传承现状

1.歙砚生产性保护现状

为宣传歙砚文化,满足顾客的购买需求,歙砚凭借“非遗热”的大势,知名度不断提升,尤以歙县、婺源等为主要的供应地。在黄山市屯溪区和歙县还分别建有专业的传习基地――歙砚世家暨黄山市xxx砚雕艺术中心和安徽省行知中学。入选第一批歙砚传承人的xxx,师从砚雕世家xxx、方见尘,曾任安徽省歙县工艺厂(安徽歙砚厂)副厂长、歙砚研究所副所长。他在企业内亲自带出数十名砚雕新秀,并与安徽省行知中学合作开办砚雕美术班,亲自教授歙砚制作技艺。目前,歙砚传习基地继续带徒传艺的机制,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进行开发、传承活动。市面上以xxx、xxx、xxx、xxx、xxx等歙雕家的作品最xxx技艺的代表性,深受消费者喜爱(见图3、图4)。

就在国内市场这个主阵地上,歙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重新获得了大众的认知,成为文房界、工艺行当的宠儿。然而,其保护现状并非乐观。在“非遗”这一热频词的背后,隐现出市场的躁动与传承的危机。譬如,旅游景区的歙砚商品,大多就粗制滥造,甚至名不副实,为歙砚技艺的传承埋下了隐患。

2.歙砚传承人现状

歙砚的传承,亟待后继之才。目前,安徽省部级歙砚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xxx(第一批)、xxx(第三批)、xxx(第四批);省级歙砚代表性传承人除了以上提到的xxx(第一批)、xxx(第二批),还有方见尘、程xxx、xxx(第三批)。不过,出师是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传艺程序要经历选徒、收徒、授徒、出徒,这不仅要求学徒要掌握基本的砚雕知识与技法,还需要一定的悟性,去领会琢磨歙砚的艺术内涵。如今,歙砚的传承人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传承人技术水平还属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传承梯队。

(二)传承困境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但我国的非遗保护起步晚、层次低,许多传承问题不可规避。

1.传承意识的淡薄

非遗的概念在我国宣传的时间不长,很多人闻其名而不知其深意。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任务落在了少数人的肩上。以歙砚技艺为例,一门技艺的传承实际上是“民间智慧”的传承,这种传承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现在人们弘扬非遗文化的自觉意识还比较薄弱,大多因为政府的鼓励、申报项目的好处才又重新重视起来,而利益链外的人主要采取“观望”态度。传承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不高,导致非遗的保护落不到实处。

石雕技艺总结 第5篇

[关键词]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58 — 03

生产性保护是目前针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几年的保护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有效的保护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这种方式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到保护实践中去的话,必将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生产性保护是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方式,在保护的实践中是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加以深刻认识,这样才能保证这种方式科学有效地运用,从而指导实践工作深入地开展。

一、关注手工制作环节、坚守手工特色底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生产性保护是针对部分具有生产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一种保护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能力。《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严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规律,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能为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这其中重点谈到了生产性保护要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反对擅自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产生是以手工生产方式为现实基础的,其当代存续以至发展同样无法脱离这一基础。从根本上说,对人类传统文化形态包括非物质文化形态造成冲击,使之日趋‘遗产化’的一个原因在于现代文明一味倚重大工业生产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生产方式、工艺流程及核心技艺正是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生产特色。可以说,生产性保护一定要关注手工制作环节,坚守手工特色的底线,避免“遗产化”。然而,守住底线并不是意味着不要创新发展,而是要在坚守手工制作底线的前提下,引入现代的、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提高自身的品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对技艺有所创新和发展;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在制作传统题材作品的同时创作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作品,推动传统产品功能转型和审美价值提升。”

生产性保护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保护,离不开传统的手工生产工具。“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性,或者区别技艺高下的水平都体现在手工技艺上,这是毫无疑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遍改进和提高了生产工具,但是不管生产工具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率,或者是多大程度上达到一种先进性,最后完成还是离不开手工技艺。” 比如,岫岩玉雕、阜新玛瑙雕的雕刻工具较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进,提高了工作效率,雕刻的时间也节省了很多,但是工具再改进,表达手工技艺本质的手的创造还是不能丢掉的。在比如说剪纸、刺绣、皮影制作、书画装裱等,目前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采取了工业化批量生产,也同样精致美观,跟手工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在存在的本质的意义来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其本质的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所以传统手工技艺一定不能丢掉手工这个核心环节,寄寓作品生命的手工的创造一旦丢失,作品就会失去灵魂,传统手工技艺也就必然瓦解,这是很重要的。“现在传统的手工技艺作品也强调商品性和市场,这些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传统的手工技艺作品、产品也要通过市场来扩大影响,通过市场来进入受众的手中,所以市场、商品这些都不必回避。但是我们不能脱离手工,以机器或者其他便捷的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这样反而最终损害了我们传统的手工艺。”

二、原材料的选择与合理利用

石雕技艺总结 第6篇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石雕技艺总结 第7篇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xxx、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它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代家具和各种工艺品的雕刻,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徽州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徽州三雕工艺以其独具的特色,毫无争议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时代而达极盛。明清时代,商界上成功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乐善好施,回到家乡,将商道上的积累,用于大兴土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为了追求建筑的气派、舒适与品位,对建筑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推动了徽州三雕工艺向精深发展,并日臻成熟。因此,徽州三雕工艺是在发达的徽州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古徽州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二、徽州三雕的严峻现状

由于徽州房屋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徽州三雕工艺在民间建筑和雕刻行业中,能够广为流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徽州三雕技艺的传承步入了尴尬的境地,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首先表现在古徽州三雕艺术珍品的流失与日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徽州古建筑始终处于重视不够,保护不力的弱势下,致使许多珍贵的三雕艺术品离开了它的母体,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有的还被大量运往外地,流入他乡。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徽州三雕技艺要求从艺者远离浮躁,静下心来,在清贫中从事默默无闻的劳动,这也使得当今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少有问津。同时,又由于地位低下和劳动回报微薄,一些原本从事三雕技艺的民间艺人,也选择了中途放弃。当前,从事徽州三雕技艺的队伍已是今非昔比,寥寥可数。毫不夸张地说,徽州三雕技艺正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令人痛心的局面。

三、徽州三雕的继径开来

笔者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家境贫寒,自幼读书不多,从少年起就开始学习木工谋生。正是由于坎坷的人生经历和求生的需要,在从事木工的艺涯中,通过潜心钻研,渐入佳境。从简单的盖房架梁,到制作细木家具,再到涉足木雕工艺,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由此触类旁通,学习和钻研起砖雕、石雕工艺来。当时所处的年代,由于生活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使本人对传统的徽州三雕工艺一直感情颇深,钻研不断,有时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而时至今日,回过头来一看,自己当年那些不为常人所能理解的举动,竟也可以为传承徽州三雕工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绵薄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笔者领衔创办了乡镇企业——黟县金星工艺厂。由于个人的爱好,当时就把企业的主打产品定位为以传统工艺制作的工艺品系列。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企业只能简单维系,难有长进。2003年,企业通过顺利改制成为黟县金星工艺有限公司,理顺了产权关系,从此焕发了生机。当时黟县的旅游产业正驶入快速发展的车道,纷涌而至的游客,对古老的徽派建筑赞不绝口,对精湛的徽州三雕工艺作品更是爱不释手。但遗憾的是,这些精湛的工艺品,首先是由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同时,大多数的砖雕、石雕都嵌于门罩或窗户中,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只能就地欣赏,而少有机会将其带走。见此情景,笔者反复琢磨,如何古为今用,继承和利用传统工艺,来开发制作出具有古老特色的三雕工艺品,使静止固定的东西,灵活动感起来,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努力,使徽州三雕作品进入社会,进入家庭,为现代人所享受,并由此流传下去。

在这样的思路和理念指导下,笔者与自己的团队一起,通过不断的研发,找到了开发产品的切入点,即:以突出和宣传徽州文化为主题,将传统的徽州建筑元素巧妙地移植到产品的设计中来。几年前,我们取黟县青石材为原材料,以西递著名景点西园中的精美石雕“岁寒三友”为蓝本,将两块石材精心雕刻后,正对着嵌入到高档的檀木中,制作成“古黟之窗”笔筒,使之做到以物展文,形象结合,出神入化,投放市场后,当即受到消费者的亲睐,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并被各级政府和各种大型会议指定为专用礼品,2006年,还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前任秘书长xxx先生。以后,我们又将黄山的“迎客松”图案用青石精心雕刻,制作成类似的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可以说,象这样的石雕漏窗笔筒系列产品,是我们通过多年的探索研发,将传统的徽州石雕工艺应用到现代工艺品制作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笔者在多年的摸索实践中,对徽州三雕工艺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有新的感悟。徽州三雕工艺既各有特色,独成体系,又触类旁通,相互关联。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研发制作出涵盖全部三雕工艺的精美艺术品来,一直是笔者孜孜以求的心愿。通过不断的努力,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终于在2006年,成功制作出一幅“琴棋书画”的三雕艺术品。该艺术品以精细的木雕为框边,将徽派民居为背景的砖雕嵌在框边内,中间再配以青石雕成的悠然自得地xxx琴棋书画的四个人物,一幅栩栩如生的涵盖三雕工艺的艺术品应运而生。产品在2006年的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上一经展出,立即引起轰动。受此开发成功的影响和激励,笔者又从去年开始寻青石、搏金砖、觅佳木,准备历时三年,制作出一幅大型的“中国画里乡村—宏村”的三雕艺术精品,并将其置于宏村景区内,免费供游客参观欣赏,以此回报社会。

四、徽州三雕的表现手法

传统的徽州三雕工艺制作,首先重视的是选材和选题。木雕用料大多选用产于当地的名贵树种,如檀木、银杏、红杨、榧树、xxx等。石雕的取材来源主要有青黑色的黟县青石和褐色的茶园石,色泽有别,观感亦有差异。砖雕的用料比较讲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成掷地有声、xxx青的青砖为材料,雕刻前,还应将青砖细磨成坯。徽州三雕在选题上首先考虑的是建筑部位的需要与可能,其取材甚为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等,主要追求的是吉祥如意、安康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其雕刻手法上大多采用平调、浮雕、圆雕、透雕和线雕并用。

在多年的研发实践中,笔者在继承和挖掘传统徽州三雕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发挥与创新。对于每一件设计和制作的作品,笔者首先考虑的是以中国国画的意境为蓝本,即选用中国国画的“一墨分五色”的艺术精华,将其作为创作作品的艺术背景,使其显得厚重、有底蕴。在制作手法上,通过不断地探索、实验和总结,严格采用下面五种方法。即疏密冲点法、过度隐式法、阴阳表现法、粗细加线法、远近透视法。这五种方法,用的是辨证的观点,追求和讲究的是用对比、差异、错位的手法,使人的视觉审美达到轻松愉悦的效果和境界。用这样的手法制作出来的三雕工艺品,创意新颖,立体感强,层次分明,符合人们的美学需求,作品有血、有肉、有骨头,好看、耐看、经得起看,当然,根据设计产品的不同,有的还有它的实用价值和收藏升值空间。

五、徽州三雕的手工精髓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一些手工劳动逐渐被机器和电脑所代替,徽州传统的三雕工艺也不例外。一段时期以来,性能先进,功效颇高的激光雕刻机被广泛用于徽州三雕产品的制作,这从表面来看,是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但依笔者一孔之见,徽州三雕工艺之所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核心和精髓就在于手工制作,三雕工艺的传承形式,只能是用手工来完成,除此别无它途,也无捷径可走。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笔者所创办的黟县金星工艺有限公司,一直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在传统的民间工艺逐渐被人们淡忘或消失时,我们始终矢志不渝,产品全部采用传统的三雕工艺制作。在三雕工艺的制作形式上,机器或电脑的使用与手工的劳动相比较,其结果有着天壤之别。机器或电脑的生产,只能是简单或固定的机械操作,而人手工的雕刻,则是用心在做事,以神在传意,这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感悟到的。从产品的特质来看,机器或电脑生产的产品单薄、生硬和呆板,而人手工雕刻的产品丰满、洒脱、有灵气。因此,我们采用手工制作的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大多采用机器或电脑生产的同类产品相比,有着绝对的优势,消费者看重和青睐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更重要的是,用手工的技艺,对徽州传统三雕的继承和创新,实际上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被重视,我们产品的优势也就愈发显示出来,这也正是徽州三雕工艺的前景所在。

这么多年来,笔者和自己的团队一起,甘于寂寞,乐于辛劳,心静如水,坚守一片小天地,凭借着对民族文化的酷爱,研发制作出了系列的三雕艺术珍品,其中,“皖风徽韵”屏砚,“鹏程万里”屏风摆件;“和谐中华”,“十二生肖”挂件;“古黟之窗”,“黄山风情”漏窗笔筒等产品,一直在市场上畅销不衰。这也彰显了时代和社会对传统三雕工艺的最好认同。

石雕技艺总结 第8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高校美术院系;传承开发意义

曲阳是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发源地和雕刻之乡,目前,曲阳石雕正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全县雕塑企业2300多家,规模企业50多家,大型雕刻集团7个,分布于9个乡镇,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值40亿元,产品远销8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曲阳石雕被_确定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 年2 月,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被命名为首批部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该园区目标是建成“中国雕塑文化产业基地”和“世界雕塑文化艺术之都”,到2020年,该园区将完成全部建设,实现总产值115亿元。

一、河北曲阳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曲阳石雕的品牌、版权保护不力

目前“曲阳石雕”这一区域品牌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版权保护方面,曲阳石雕只有2项外观设计专利,在区域品牌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两方面用力不多,石雕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石雕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这种恶性循环正损害着曲阳石雕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曲阳石雕面临大规模、小产值的困境

大规模、小产值是曲阳石雕目前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曲阳石雕企业以产值数十万元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居多,数量虽众,但实力不强,石雕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二是曲阳石雕多为来料加工,利润的大头被设计者和经销商拿走。曲阳石雕总体是:工艺靠世代流传,管理靠自己琢磨,市场靠别人开发,产品创新能力、开发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很有限。

(三)曲阳石雕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存在人才瓶颈

曲阳石雕匠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部级工艺美术大师极少,从事石雕行业的农民占大多数,他们大都只能充当石雕匠人,成不了石雕艺术家。曲阳石雕艺人在设计上没有实力,作为省级贫困县的曲阳,很难引进外地的知名雕刻人才。

二、河北曲阳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高校的意义

(一)高校是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

地方文化传承大多经历过封闭半封闭模式阶段,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式教育、民间师徒式传习或以文化交流为主的社会教育。对于曲阳石雕而言,青年人不愿学习和从事这项技艺,老一代曲阳石雕艺人的石雕技艺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学校教育就成为传播石雕技艺的重要阵地。

(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深深融入经济之中,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著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曲阳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将曲阳石雕技艺通过河北高校教育传承和开发,有利于促进曲阳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就河北省艺术院校教育自身的内在发展而言,曲阳石雕地处河北省境内,对于省内艺术院校雕塑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曲阳石雕艺术本身就是雕塑艺术中的瑰宝,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教育中将石雕作为一门技艺课程传承下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河北省高校美术院系参与曲阳石雕非遗保护工作的优势

河北省艺术高校结合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河北省目前共有艺术院系高校50余所,分布在全省11个市区,具有独到的优势: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纳入到整体的教学体系当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石雕雕刻技巧,有完善自身艺术水平和传承作用;高校教师参与,有利于将实践转化为理论,相关专家、教师具有很强的挖掘、整理等基础实践工作转化成理论研究的能力,并对研究对象加以继承和发展,所以理论研究正是高校的优势所在;曲阳石雕是河北省的艺术瑰宝,对于它的开发与保护,本省艺术院校有直接的便利条件,也容易掌握相关非遗项目的真实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信息,以及对此项非遗的理解和认知,当地高校都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石雕技艺总结 第9篇

在雕塑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雕塑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雕塑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