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其二)赏析(实用4篇)

王昌龄出塞(其二)赏析(实用4篇)

时间:2023-11-27 10:08:04 古诗文

王昌龄出塞(其二)赏析 第1篇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引起人们对秦汉盛世开拓疆土的无限追忆,并引起下句,点明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寄寓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王昌龄出塞(其二)赏析 第2篇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698— 757),盛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当时声名极著,影......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之作。 王昌龄......

王昌龄出塞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下面是王昌龄的《出塞二首》诗歌,欢迎阅读。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王昌龄出塞(其二)赏析 第3篇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血未干。

【前言】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注释】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翻译】

将*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匣里的宝*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赏析】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的这种和平愿望。

诗人描写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把战士的飒爽英姿,激昂振奋的风貌写了出来。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鞘里的钢*血迹还没有干。诗人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王昌龄出塞(其二)赏析 第4篇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前言】

《后出塞五首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以一位*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士到蓟门*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注释】

[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通典》卷一百四*:“陈(阵)将门旗,各任所*,不得以红,恐乱大将。”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万马的壮阔*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列,是整齐的排列着。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各自的部队。

[14]因*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翻译】

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借问统领*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赏析】

《后出塞五首》叙写一个*士脱身归来的经历,通过他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酿乱期”的历史真实。组诗主人公是募兵制下的一个应募者形象。他是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途中情事,尚归美主将;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则揭露蓟门主将的骄横;第五首则写逃离*旅的经过。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对此诗的赏析,便应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