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书愤陆游·翻译赏析(通用44篇)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通用44篇)

时间:2023-12-09 08:12:44 古诗文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篇

陆游〔宋代〕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名传后世,千年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61岁,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原文及翻译赏析优选【3】篇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篇

夜书所见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及注释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4篇

书愤翻译和赏析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赏析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ぴ宓淖髌匪�无法比拟的。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5篇

书愤原文及翻译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书愤作品简介: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全文阅读: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全文翻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U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对照翻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U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6篇

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古诗简介

《书事》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28卷第64首诗。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前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末两句变*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通过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翻译/译文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注释

书事:书写眼前所见的事物。

轻阴:微阴。

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

慵(yōng):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坐下来看。

欲:简直要。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7篇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陆游的书斋人生:功夫在诗外

南宋诗人陆游虽然对儿子说过“汝若学诗,功夫在诗外”,写诗不能光靠读书,还要社会实践,靠实地观察以及长年累月的人生感悟积累。然而,这不是说读书本身对于写诗就不重要了,其实,陆游本人就是个“书虫”,他刻苦阅读了大量书籍,接触了海量的文本,才培养了满腹的才华,为写出精彩的诗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于陆游的读书生活,他自己有生动而翔实的描写,这篇文章被后人名为《陆游书巢》,出自陆游的《渭南文集》,读来颇有趣。陆游很老实地交代了自己书斋的状况,到处都是书,书架上不用说,摆设在前面的是书,当作枕头的是书,抬头也好,低头也好,四顾全是书,“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开始就给人一种被书包围的印象,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书的海洋。不仅物理空间如此,连行动内容也如此,“饮食起居,疾病呻吟”,哪怕是情绪的高昂和低落,“悲忧愤叹”,都和书籍息息相关,似乎书籍也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而起起伏伏,“未尝不与书俱”。

在这个书的独立王国里,其他人是不能介入的,哪怕家里人也是如此,“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连家里亲人也不来看。书的主人沉浸在书的拥抱当中,对外界的风风雨雨也置之不理,因为完全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精神世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这所谓的“风雨雷雹”兴许也包括当时南宋朝野的是是非非吧。

书也是很黏人的,陆游在当中待久了,想要出去也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陆游忽然想出来走走,也没那么容易,因为他已经陷入书籍的包围,好像在原始森林里,一大堆树枝缠绕堆积,被围困到了几乎无法行走的地步,“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于是,狼狈不已的陆游自嘲说:“此非吾所谓巢者邪?”这不就是我说的书巢吗?

主人自己陷在里面很难出来,其实也是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很依赖这个书籍的世界,文化的海洋,而其他人想要进入这个王国,也不是那么容易,书籍们对这些客人不是那么客气的。陆游有时候带客人进入书斋,结果客人极其狼狈,“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难以进来,进来又难以出去,只好大笑:“信乎,其巢也。”这确实是个书窝。从这篇小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陆游为什么那么博学,因为他有“书巢”。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8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读后感《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虽出生于越州山*(浙*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诗穷而后工”,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1.赏析陆游《书愤》

2.陆游《书愤》赏析

3.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4.陆游的《书愤》赏析

5.陆游《书愤》鉴赏《书愤》译文及赏析

6.陆游书愤

7.书愤陆游

8.陆游书愤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9篇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前四句是回顾往事,后四句述怀,虽然岁月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但是诗人仍渴望能效法诸葛亮、伊尹、吕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前一首抒发自己的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愤懑。“泽中”,指诗人居住之地镜湖。其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紧接着,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上联之意。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首二联情绪激昂,一气直下。这一联则描写细腻,对偶精工,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最后一联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诗语)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诗人的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陆游《书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答案。虽然这一首似乎是承接着上一首最后两句,诗人不得不发出无可奈何的叹谓。这一篇的首联和上篇“壮心未与年俱老”句,意思一脉相承,是说对镜照容,已是两鬓苍苍,但是年华虽逝,而自己的壮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第二联承上: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那时,他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远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东南。这里泛指川、陕),鏖战皋兰(县名,在今甘肃兰州北)。然而,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关河无穷之事(指征战疆场,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终于无法实现。当年是壮志凌云,岂料到今日成了一个袖手旁观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苍凉,溢于字里行间。这便是后二联的意境。

陆游的这两首《书愤》诗,笔力雄浑,气壮山河,充分得显示了他诗歌风格特征的一个主要情意,更是陆游整个创作中的精华所在。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0篇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1篇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阅读练习二: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2篇

古诗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解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诗文赏析

《书愤五首·其一》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3篇

古诗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4篇

书愤二首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翻译

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

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

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

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

注释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鉴: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

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春芜:春草。

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泛指皇家园林。当时在***。

颓垣:断墙残壁。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当时在***。

鬼雄:鬼中豪杰。《九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寸心:微小的心意。

衰迟:衰老。

戎衣:军衣。

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这里泛指川陕。

壮图:宏伟的意图。

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

关河:关山河川。

袖手看:袖手旁观。

创作背景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5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6篇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赏析】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及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

特殊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尾联,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7篇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8篇

年代:唐

内容: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是到外面去散心吗?不,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这里“阁”,同“搁”,意谓停止。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两句变*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诗人竟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象要从地上蹦跳起来,象天真烂漫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青苔本是静景,它怎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呢?要知道,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诗人捕捉住触发灵感的诗意,通过移情作用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欲上人衣来”这一神来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这首小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19篇

书愤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其三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书愤其四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书愤其五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翻译/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注释

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0篇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陆游〔宋代〕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①早岁:早年,年轻时。

②那:同“哪”。

③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路途艰辛。

④中原北望: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到金人手中的地区。是“北望中原”的倒装(倒文)。

⑤气:气概。

⑥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⑦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⑧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⑨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⑩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化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自许:自夸;自我评价。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斑白,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显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前四个分别为伯(孟)、仲、权、季。这里指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陆游拼音解读:

shū fèn

lù yóu 〔sòng dài 〕

zǎo suì nà zhī shì shì jiān,zhōng yuán běi wàng qì rú shān 。

lóu chuán yè xuě guā zhōu dù,tiě mǎ qiū fēng dà sàn guān 。

sāi shàng zhǎng chéng kōng zì xǔ,jìng zhōng shuāi bìn yǐ xiān bān 。

chū shī yī biǎo zhēn míng shì,qiān zǎi shuí kān bó zhòng jiān!

相关翻译

年轻时我就立志北伐,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即使现在,北望中原,我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依然坚定如山。

记得当年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比,可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想起了诸葛丞相,他的《出师表》真可谓千古流传,有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相关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书愤,即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此时他已是6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赋闲了五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今浙江省西部)军州事。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分明是想在战场杀敌报国却离战场越来越远。想起那破碎的山河,有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现实,郁愤之中写下此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两联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陆游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主战派暂居上风,陆游开始崭露头角。但随后张浚北伐失利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投奔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开始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这陆游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当时他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在主和派的策划下,王炎被召回临安,幕府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所以才发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样的感慨。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1篇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愤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2篇

《书愤》 宋朝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3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全诗翻译及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塞上”......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4篇

赏析陆游《书愤》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精神。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夔州通判、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权知严州,礼部郎中等职。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以完成九州统一大业为平生奋斗的目标,坚持抗金主张,反对和议,但仕途坎坷,屡遭投降派打击,壮志南酬,被迫隐居田园。他以诗歌为手段,反映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扫胡尘” “ 靖国艰”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慷慨悲壮,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5篇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6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全文翻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对照翻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翻译及其古诗词赏析合集1篇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7篇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显示全部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8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全文翻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对照翻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29篇

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1]

⑥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⑦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⑧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⑨堪:能够。

⑩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11、楼船:战舰。

12、名世:名传后世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0篇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虽出生于越州山*(浙*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诗穷而后工,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1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一作:阳)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赏析」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书愤原文及翻译范文五份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2篇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第一句是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最后一句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3篇

朝代:宋代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

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

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

注释

①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1]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4篇

《书愤》 宋朝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5篇

原文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赏析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及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

特殊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尾联,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诗意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6篇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7篇

书愤全文阅读: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全文翻译: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对照翻译: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8篇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39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

特殊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尾联,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40篇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41篇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42篇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

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的心事,故引以言志。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匈指隆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43篇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追述早年报国壮志、抗金斗争的豪迈生活,描写了晚年罢官闲居山阴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年华老大,夙愿落空,壮志难酬的悲愤;批判了主和派投降误国,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情精神。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夔州通判、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权知严州,礼部郎中等职。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以完成九州统一大业为平生奋斗的目标,坚持抗金主张,反对和议,但仕途坎坷,屡遭投降派打击,壮志南酬,被迫隐居田园。他以诗歌为手段,反映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扫胡尘” “ 靖国艰”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慷慨悲壮,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_,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此外本诗起结有力,对仗工整。如“楼船”对“铁马”,写出抗敌水陆两战;“夜雪”对“秋风”,点出两个时令一秋一冬;“瓜洲渡”对“大散关”,地名相对,表示抗敌方位一南一北。名词相对,内容丰厚, 形象鲜明,很好地发挥了律诗的对仗艺术。刘克庄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卷二)沈德潜:“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说诗语》)

题目为《书愤》,写出愤激之情的意思。全篇不露一个“愤”字,却又在叙述中使人感到一种雄伟的浩然之气,充满了自己恢复中原的决心和壮志难酬的愤恨,感情也变得慷慨愤激。全诗塑造了自己鲜明的爱国形象,也表达了理想不得实现后所带来的深切悲哀。梁启超对陆游高度评价:“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最新范文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第44篇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字词解释:

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