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优选11篇)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优选11篇)

时间:2023-08-15 14:11:59 古诗文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1

1、《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6、《畲田调二首》

宋·王禹偁

之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之二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2

1、《诗经·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2、《农家》

唐·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3、《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4、《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5、《田舍》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6、《悯农二首》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7、《悯农二首·其一》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8、《田上》

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9、《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0、《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

宋·卢炳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

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

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

11、《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2、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3

1、《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8、《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9、《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唐·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瓮,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适,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蹑。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既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

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

10、《贫女》

唐·秦韬玉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11、《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描写山的古诗

思乡古诗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4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这首诗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学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而且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学生理解这首诗比较容易。但是有些儿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随便丢掉,不知爱惜。

教学时,我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通过畅谈讨论,引导学生摆出浪费粮食的现象,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做一个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第二首《悯农》的学习就没这么顺了。首先孩子们对诗中的一些词语不理解,比如说犹字,孩子对它的理解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学生对当时的背景不了解,对地主、官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他们就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农民中那么多粮食还会饿死。因此我补充了一些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地主阶层的恶行,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们觉得那时的农民十分可怜。然后我又补充了《陶者》给他们朗读,也能读懂了。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5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6

三伏天在每年的农历小暑和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最为郁热的一段日子。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初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则10天、20天不等。今年是7月17日入伏,8月25日出伏,也就是说,有40天考验我们的好日子。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今年这个暑期,儿子所在的足球队每天继续训练,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两个小时左右,在太阳底下对抗训练或比赛,也难为了这些小家伙。最近又去东方绿舟集训比赛,正赶上每天四十度的高温天气,直接把一个个都晒成了黑猴。儿子训练回来,大汗淋漓,进门就嚷嚷热,我让他先洗把脸降降温,然后跟他聊聊天,从精神上消消暑:“其实你们并不是最热的,马路上的交警和环卫工人,哪一个不是站在没躲没藏的烈日下呢。你不知道在咱们老家,现在正是锄地的时候,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太阳底下拉着大锄锄地,那才是最累最难受的时候……”

锄地,是我多年前每年夏天的必修功课。一放暑假,进入伏天的首要任务,就是扛起大锄去锄玉米。其他的谷子之类也锄,但劳累强度太低,不值一提。锄玉米的时候,玉米秆子一般已经长到一米左右甚至过胸齐脑袋之高,人要站在两行玉米中间,把中间的土一锄一锄往后拉,往两边甩,堆到两边的玉米根部,起加固稳定作用;中间的土要松掉,并拉出一条沟来;地里的草都要锄掉,大的还要用手拔起来甩掉土扔到一边。锄地的时候,不是向前走,而是倒退着走,以保证锄过的地方不被踩得板实。雨天是不锄地的,最理想的锄地日子,是大晴天,烈日当头,因为这样的天气锄地,才能保证大多数锄起来或拔起来的杂草被当天晒死。你可以想象,在闷热而潮湿的玉米地里,弓着个背,撅着个屁股,左一下右一下地挥舞着大锄,一步一步倒退着走,浑身冒汗,头上的汗水滴答滴答往下流,那滋味,活脱脱就是《悯农》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翻版。想透彻地理解这两句诗,根本不必多话,只需要扛上大锄到太阳底下的田里走一遭,就深入骨髓,终身难忘。

当年我锄地的时候,曾经问过妈妈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伏天里这么热,干嘛不前不后非得在这个时候锄地?早点或晚点不是都好受些?妈妈对我说:“伏天里干活,人是难受,但是对庄稼好呀。有句老话:头伏锄地一碗油,二伏锄地半碗油,三伏锄地没了油。所以想多打粮食,就得抢在头伏和二伏前把地锄完。”原来“锄禾日当午”,也是为了抢节令。

唐朝诗人李绅,曾经做过宰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他写过两首名诗《悯农》,却几乎举世皆知。我们今天所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其中之一。前两句写烈日下农民锄禾的辛苦,虽然我们现在许多人远离农田,没有锄地的体验,但经过我上文不厌其烦的介绍,想必大家已经了然;后两句实际是个反问:普天之下,每天谁都端碗吃饭,但是有谁清楚地知道,我们碗里盘里的粮食,每一粒都凝聚着农夫的辛苦呢?

反问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批评。李绅所在的中唐,已经是唐朝盛极而衰后的下坡路。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的贫富分化更严重,奢靡之气更强烈,在这样的环境里,有多少人知道稼穑的艰难,黎民的疾苦?也只有李绅这样出身贫寒的诗人,才会关注农夫的艰辛,以及背后隐藏着的国家气运变化。因为这两首诗,李绅在当时就被称为“悯农诗人”。事实上,也正是这两首诗使其青史留名。

在农耕社会里,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农民是国家的基础,但农民经常是盘剥和欺凌的主要对象,“士农工商”,四民之中看似农民地位不低,但一个“悯”字,暴露了农民的真实生存状态;而一个国家真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悬崖边上。

现在呢?虽然人类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但中国本质上还是一个半农半工的社会,在当今中国,我们是已经超越还是仍然处在“悯农”的水平呢?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7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各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正文的反结果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续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众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了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锄禾》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是“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的补叙,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民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趋势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平仄的古绝形式,这一方面便于自由地抒写;另一方面也使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称的简朴厚重的风格。两首诗都选用短促的仄声韵,读来给人一种急切悲愤而又郁结难伸的感觉,更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8

1、《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归园田居》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5、《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9

1、《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4、《畲田调二首》

宋王禹

第一首

大家齐力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第二首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5、《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10

农夫在正午的烈日下挥汗锄禾,

滴落的汗水渗入了禾下的土地。

有谁知道我们盘碗之中的餐饭,

每一粒都来自农夫辛勤的汗水。

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古诗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四个生字,认识三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重点)

3、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尊敬农民、爱惜粮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课本插图导入)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引导(1)、图上有谁?一位农民伯伯。

(2)、他在干什么?他手里拿着锄头正在为田里的禾苗锄杂草。这在古代叫做“锄禾”。(板书:锄禾)

2、唐代有位叫李绅的诗人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锄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进入新课

1、读题目(教师范读、学生读)。

2、初读课文(黑板出示古诗全文)

3、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教师: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我们要读出节奏。

教师先正音后范读

5、生再读(先练读再指名读和齐读)

三、学习生字

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诗中的几个生字忍不住想要和大家认识一下了。

1、学习“禾”,它是什么呢?(学生答:禾苗。)田里的庄稼(稻麦)的植株。怎样记住这个字呢?(学生答并书空)

2、学习“午”,看插图,太阳怎么样?(热)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最热呢?(中午)读古诗的第一行,并指出“午”,我们要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学生同桌互相说并书空)

3、学习“辛苦”,图上的农民伯伯干活干得怎样?很累——辛苦。要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引导学生从读音、结构等方面分析。

4、认识了这四个生字,就让我们拿出练习本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按照教师的范写,同学们也来写一写:看看谁在写字的时候姿势最正确,字也写得最认真。

学生描红并练写,然后组词。

(教师了解学生写字情况并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四、理解大意,再读古诗

1、齐读古诗

2、师生共读

3、你试着把你刚刚看课本插图时发现的连起来说成几句话。 学生说,教师帮助总结:我们说的这几句话,其实诗人李绅也说了,只不过他说得更简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农民伯伯这么辛苦,诗人想告诉(提醒)我们什么呢?教师解释:餐,饭食;皆,都。

5、学生自由练读并背诵全诗。

五、延伸拓展

如果遇到有人把饭撒在地上或是把打完的剩饭倒掉,你会怎么办?学生交流。

六、课文小结

看了图,读了古诗之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今后要怎样对待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呢?

学生说,教师总结(结合板书)。

七、作业

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或者默写《锄禾》全诗。

八、板书

锄禾

农民→ 辛苦 →要尊重

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

九、课后反思

《锄禾》古诗的思想教育意义,在于要求学生树立“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的美德。在教学中未能联系学生平常生活中喜欢浪费的表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农民锄禾的辛苦,粮食珍贵铭刻于心。其次,学生写字时间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保证。在教学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多了,而学生没有充足的练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