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有关钱塘江的诗句(共11篇)

有关钱塘江的诗句(共11篇)

时间:2023-12-18 10:55:31 古诗文

有关xxx的诗句 第1篇

1、忆xxx

宋.xxx觏

好似xxx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xxx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2、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宋代:xxx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xxx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请问在xxx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东坡xxx。白首之年,淡忘xxx的机会。

3、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xxx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xxx儿xxx头立。

我常常想起xxx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4、xxx春行

唐代: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xxx白沙堤。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xxx的白沙堤。

5、黄金缕·妾本xxx上住

宋代:司马槱

妾本xxx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xxx。

我的家就在繁华的xxx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

有关xxx的诗句 第2篇

清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祭扫墓园与缅怀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xxx雨人归去。”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垒垒,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诉尽了生死离别。

xxx庭坚的《清明》一诗别有一番深意:“佳节清明桃xxx,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由清明扫墓进而探讨人的生死的意义,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xxx的习俗,又叫“xxx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明xxx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xxx菲的盛况。

北宋欧阳修的《xxx归・xxx春半xxx时》云:“南国春半xxx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同为“唐xxx”的xxx也曾作《xxx》一诗,展现xxx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xxx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南宋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展现出当时的人们外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

古人xxx爱骑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诗曰:“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表现出初春骑马漫步的悠闲。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xxx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古代的很多诗人也像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样,清明前后会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多偏爱江南。

xxx去扬州xxx,满眼的江南风情,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白居易最爱xxx:“最爱湖东行不足,绿xxx白沙堤”,《xxx春行》早已成为千古佳篇,对春游的描写令人神往。

韩愈与xxx(唐代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同游当时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池(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xxx开掘的一个人工湖),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光,还不忘写首诗调侃白居易:“漠漠轻阴晚自开,_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来?

除了xxx、旅游,古人在清明节还喜饮酒。唐代xxx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xxx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xxx野僧”。xxx在左迁密州后,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下阕为“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碟小菜,一壶老酒,吟咏诗词,烹茶论道,快活逍遥。宋代xxx的《郊行即事》表现了xxx野炊、把酒共话春风的潇洒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_莫忘归。”

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地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唐代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古诗里的清明还有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xxx《春夜洛城闻笛》 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节春风和煦,绿树成荫,古时xxx、扫墓、上坟曾有戴柳和家家户户门口插xxx的习俗。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xxx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北魏贾思勰《xxx要术》中记载:“取xxx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xxx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关于民间“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隋代开始流行,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更有一种说法称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xxx有关,据说xxx往来于烟花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他一生为仕途所不容于襄阳贫困而亡,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xxx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与清明节有重要的联系。唐朝诗人xxx《寒食》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xxx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xxx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xxx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清明“荡秋千”。北宋秦少游《满庭芳・晓色云开》一词曰“秋千外,绿水桥平”。张先《春门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

有关xxx的诗句 第3篇

修辞美选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提高表达效果,这应该就是修辞。而生动、形象、凝炼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因而大部分诗歌不约而同地采用修辞来写景抒情,表情达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xxx《渡荆门送别》)运用对偶,景象开阔,笔势流荡,接着连用两个比喻,“月下飞天镜,xxx结海楼”,月映水中如天上飞来明镜,云结天上似空中平添海楼。“月落乌啼霜满天,xxx渔火对愁眠”(xxx《枫桥夜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xxx《江畔独步寻花》)都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形象感人。其他如设问、反问、借代等修辞在古诗中也较为常见。立足古诗内容,把握修辞特点,说出其表达效果,对于一名初中学生来说应该算是达到应有的欣赏水平了。

有关xxx的诗句 第4篇

一、自然美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xxx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xxx・xxx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xxx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xxx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xxx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xxxxxx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xxx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有关xxx的诗句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唐诗,海洋意象,抒情价值

一、诗歌中海洋意象的涵义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一个原创性概念和审美范畴,可追溯到《周易》。《周易·系辞上》说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①]其中象指卦象,也可泛指一切可见的征兆;意指卦象所包含的意义,也可泛指一切事物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将“意”与“象”联系起来。意象作为一个独立概念,最早出现在xxx《论衡·乱龙》中。《论衡·乱龙》说道:“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xxx取名也。”[②]这里的意象己经含有了明确的象征意义。从美学角度来把握意象则始于xxx的《文心雕龙·神思》。《文心雕龙·神思》中说道:“是以xxx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③]这里把意象作为“xxx文思”的结果、一种艺术构思和心中之象。xxx所说的意象对后代,特别是对唐代的艺术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渐成为中国诗学中的重要术语。综合考察中国传统的意象,可以发现认识意象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意”与“象”的复合体。所谓“意”,是指意念、意思、思想;“象”是指形象、实体、现象。意象,指的就是人的意念、意思、思想投射或物化为“象”,从而使某一实象成为“有意之象”。

同时,意象也是诗歌创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性因素。xxx先生说道:“中国古代诗歌中,正存在着这样一些共同的基本结构单位,如‘落花’、‘流水’、‘莲花’、‘春’、‘暮’、‘风’、‘雨’等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它们是一些表象性的语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们是使用共同语言的人类的共同感情在深层意识中的长期积淀;从美学的角度讲,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系统;从文艺学的角度,我们就把它叫做诗歌的意象。[④]”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创作灵感、对生命的体验和人生的经验都凝聚于意象中,因此意象便成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方式,正如xxx先生所说:“所谓意象,是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⑤]

二、唐诗中描写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众多

虽然前代诗赋中也有一些海洋意象,例如xxx的《游海赋》(残篇)、xxx的《览海赋》(残篇)、xxx的《海赋》(残篇)和xxx《观沧海》、xxx《远游》、祖莛《望海》、xxx《xxx羁怨望海思归诗》等诗赋中的海洋意象,然而他们都无法和唐诗中海洋意象的数量相比。

唐诗中描写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众多,据笔者初步统计,根据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增订简体横排本《全唐诗》(清xxx等编),在50000余首唐诗中,,有关海洋意象的诗句涉及作品为900余首。其中,仅以吟咏海洋本身、涉海物品、海滨岛屿生活等为主题的描述型海洋意象,据笔者初步统计涉及作品一百余首文学艺术论文,具体如下:

白居易《潮》

xxx长卿《xxx东送马处直归苏》

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xxx眘虚《海上诗送薛文学归海东》

曹松《南海》

xxx《xxx潮》

长孙佐辅《楚州盐壒古墙望海》

马戴《送朴山人归新罗》

陈陶《海昌望月》

孟浩然《岁暮海上作》

陈陶《蒲门戍观海作》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窦常《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

孟郊《奉同xxx送新罗使》

独孤及《观海》

栖白《送圆仁三藏归本国》

独孤及《海上寄萧立》

钱起《雨中望海上,怀郁林观中道侣》

方干《旅次钱塘》

钱起《重送陆侍御使日本》

高适《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施肩吾《岛夷行》

贯休《南海晚望》

宋务光《海上作》

贯休《秋过xxx》

汪遵《东海》

贯休《秋送夏郢归钱塘》

xxx《海人谣》

贯休《送人之渤海》

xxx《送xxx尚书南海》

贯休《送新罗人及第归》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韩愈《海水》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韩愈《送xxx赴南海》

无可《送朴山人归日本》

胡权《济川用舟楫》

xxx《登北固山望海》

xxx《咏史诗?东海》

项斯《寄流人》

皇甫冉《赋得海边树》

徐凝《观浙江涛》

贾岛《过海联句》

徐凝《送日本使还》

贾岛《寄沧州xxx尚书》

许浑《送友人罢举归东海》

康翊仁《鲛人潜织》

xxx《奉和春日望海》

xxx《天台晓望》

薛据《登秦望山》

xxx《茔禅师房观山海图》

薛据《西陵口观海》

_符《送人入新罗使》

杨师道《奉和圣制春日望海》

xxx德裕《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海鱼骨》

姚合《杭州观潮》

xxx洞《送云卿上人游安南》

姚合《送源中丞赴新罗》

xxx《海上生明月》

xxx《送海南客归旧岛》

xxx峤《海》

xxx《送新罗使》

xxx隆基《送日本使》

xxx《夜到渔家》

xxx颀《鲛人歌》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

xxx群玉《中秋越台看月》

张乔《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

xxx绅《新楼诗二十首?望海亭》

张子容《永嘉作》

xxx《春日望海》

章孝标《归海上旧居》

xxx中《送xxx游东海》

周繇《望海》

梁魏《观王美人海图障子》

xxx《樟亭观涛》

林宽《送人归日东》

皮日休《咏蟹》

xxx长卿《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xxx》

有关xxx的诗句 第6篇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3、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出示练习,提出《招生考试说明》要求和评价建议。

(一)让学生自主完成下列练习(课件出示)。

相见欢(xxx)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小令是南唐xxx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二)语文《招生考试说明》中提出《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近年来,古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逐渐增加,以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古诗词赏析题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就是①积累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②理解、鉴赏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效果;③把握诗词曲中的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命题注重能力立意,以考查学生对xxx的积累、理解和领悟为主,并将逐步加大鉴赏和运用的分量,并逐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客观性试题的分量逐渐减少,主观性试题将会不断增加。

三、指出考查要点(讲练结合)

(一)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二)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词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的语言的特点。

(三)分析技巧:分析诗中的意境、意象和主旨,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

(四)发表见解。

整体阅读诗歌,全面、具体、公正的发表个人的看法。

三、古诗词曲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综合分析几年来各地考卷,古诗词阅读鉴赏所选用的诗词曲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考点是作品的内容和语言,一般比较浅显,只要掌握课内古诗的相关知识,一般都能回答。也有一些拓展表述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小处着手,切中题旨,简明扼要,语言流畅。

1、客观题解题方法,做这类型题目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或者张冠xxx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等等;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xxx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混淆视听,增加判断难度;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有时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看是否以偏概全或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往往以简答、品析表述题为主,做好这类题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关键词语人手,如抓住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人手,分析概括,作答;

有关xxx的诗句 第7篇

浪淘沙

唐·xxx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xxx潮 xxx

怒声汹汹势悠悠,xxx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xxx侯。

秋过xxx 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浣纱女 xxx

xxx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xxx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应举题钱塘公馆 xxx

万里茫茫天堑遥,xxx事不安桥。

xxx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桐庐县作 韦庄

xxx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白羽鸟飞xxx,绿蓑人钓季鹰鱼。

潭心倒影时开合,谷口闲云自卷舒。

此境只应词客爱,投文空吊木玄虚。

寄罗郎中隐 xxx

休向中兴雪至冤,xxx上xxx翻。

三征不起时贤议,九转终成道者言。

绿酒千杯肠已烂,新诗数首骨犹存。

瑶蟾若使知人事,仙桂应遭蠹却根。

八声甘州 xxx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xxx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xxx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减字木兰花 仲殊

谁将妙笔,写就素缣三百匹。

天下应无,此是xxx上图。

一般奇绝,云淡天低秋夜月。

xxx青,只这些儿画不成。

xxx红 xxx

日近觚棱,秋渐满、蓬莱双阙。

正xxx上,潮头如雪。

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琚玉佩鹓鸿列。

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

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

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

问相思、他日镜中看,xxx。

青玉案 xxx

xxx上潮来去。

花落花开六桥路。

三竺三茅钟晓暮。

当年梦境,xxx国,不忍回头处。

他谁做得愁如许。

平地波涛挟风雨。

往事凄凄都有据。

月堂笑里,夕亭话后,自是无人悟。

八声甘州 xxx

帘垂鸱尾阁,桂花风、天香满黄扉。

向xxx汉,朝回金阙,心运璇玑。

一点元台初度,八表共清辉。

紫塞烟尘静,xxx飞。

此际xxx上,爱月仍夜色,潮正秋期。

想波仙冰妹,同日宴瑶池。

报龙楼、玉音宣劝,赐紫金、杯泛日中葵。

庆千秋,醉长生酒,歌太平诗。

人月圆 汪元量

xxx上春潮急,风卷锦帆飞。

不堪回首,离宫别馆,xxx依。

蓟门听雨,燕台听雪,寒入宫衣。

娇鬟慵理,香肌瘦损,红泪双垂。

有关xxx的诗句 第8篇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xxx,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涛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五夜, 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屋与市楼, 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 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 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 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 门外白袍如立鹄。

_ 《xxx潮》“怒声汹汹势悠悠,xxx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xxx侯。

” 《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 《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 宋代齐唐的《观潮》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

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xxx,忽如员峤立鳌移。

xxx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有关xxx的诗句 第9篇

1、《忆xxx》

宋代:xxx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xxx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当年乘醉登上归家的帆船,看那两岸隐隐的青山前太阳已落下一半。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xxx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2、《黄金缕·妾本xxx上住》

宋代:司马槱

妾本xxx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xxx。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

我的家就在繁华的xxx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3、《渔家傲·送台守江郎中》

宋代:xxx

送客归来灯火尽。西楼淡月凉生晕。明日潮来无定准。潮来稳。舟横渡口重城近。

江水似知孤客恨。南风为解佳人愠。莫学时流轻久困。频寄问。xxx上须忠信。

客人走后,灯火尽了,西楼挂着一轮淡月。xxx潮水涨潮没有定期。希望潮水的平稳安静,使友人的行舟能够安祥稳当地停泊在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城渡口上。xxx水好像懂得了我这离去友人的“孤客”的苦闷心绪,一阵温暖平和的南风飘然而过。莫要用当今流行的势利眼光轻视那些多年遭受挫折的人。你我要勤向寄书问讯,钱塘上握别的不忘友谊的忠信誓言一定要遵守。

4、《黄金缕·家在xxx上住》

宋代:司马槱

家在xxx上住。花落花开,不管年华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xxx。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云行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我的家就在繁华的xxx畔,花开花落,任凭岁月流逝。而今燕子又要把美好的春光带走了,在这黄昏时节,纱窗外下起了一阵潇潇细雨。我把犀梳斜插在头上,让头发半垂鬓边,敲响檀板,唱清丽的歌曲。抬眼望高空白云,不知它漂泊何处,梦醒后只见皎洁的明月从春江江畔冉冉升起。

5、《应举题钱塘公馆》

唐代:xxx

万里茫茫天堑遥,xxx事不安桥。

xxx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万里茫茫天边遥远,xxx没有看见(此处)无奈。xxx口没有钱过,阻挡了西陵两岸的浪潮。

有关xxx的诗句 第10篇

诗文赏析: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xxx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xxx,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xxx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xxx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有关xxx的诗句 第11篇

关键词:明清;钱塘潮;意象;拓展

xxx水系庞大,流域面积广,其涌潮素以天下奇观而蜚声海内外。

xxx涌潮是地理地势、天文和潮汐本身的变化以及xxx径流的强弱等因素综合所致。地理地势因素,河口成喇叭形,因而当潮水自东向西涌入时,河口急剧变窄,河床迅速抬高,滩高水浅,这些都使得前面浪涛受限而减速,后面的浪涛紧追而上,这样一来,层层的浪涛向内翻滚,浪头涌起直冲海塘,由此掀起高数丈的巨浪,形成罕见的钱塘大潮;天文因素,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位置接近一条直线,此时形成的合成引潮力是一年中最大的一次,因而春分和秋分朔望日前后,极易形成大潮。而由于秋分前后,xxx江水径流增大,加之xxx口东南季风与潮头相顶托,因而xxx以秋潮为最。

一、钱塘潮意象在明清具体表现

在我国古代早期的典籍中,虽然不曾直接而明确地提出意象的概念来,但涉及意象问题的论述却有很长远的历史。意象论有两个历史的源头:《周易》和《庄子》。“中国诗学意象总是充满象征的形式,象征形式的构成并不是主观任意的拼凑和规定,在词人那些运用自如全然无觉的象征形式中潜伏着生动的生命意味和生活经历。一个意象在无数诗词人的反复吟唱中被心灵化、艺术化,从而具有了人格化的品质。”[1](P64)钱塘潮作为意象被历代文学家吟咏,尤其是进入两宋时期以来,坡、xxx、周密、米芾、xxx等都曾用诗词热情赞潮、寄托个人感慨,从而大大丰富了钱塘潮的文学意义。

对钱塘潮意象已有传统的重新书写体现了钱塘潮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的深厚积淀,但是笔者的着力点将主要在于试图通过诗词文等文学形式中,钱塘潮这一文学意象在明清时代,因为时代背景、思想的变化,必然孕育着新的发展,其中必然包含着表意联系的扩大与延伸。

钱塘大潮自来自去,无拘无束,怒时狂吼,息时平静,是自然本真的一种体现,因而也往往成为文人们心中所向往的安顿生命的一种类似化方式,即做本真的自我而不为外物所拘,但在黑暗的封建社会朝廷官场中,这种向往是无法实现的。《老子》上篇《道经》中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3](P2)面对汹涌的钱塘大潮,老子的话中的“不争”令无数文人墨客倍加深思。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中描述了很多仙境都在海中的岛上,xxx、方丈、蓬莱等仙山。经历了世事的波折以后,观潮时面海而思,不由得就想起这些仙山,之前也有诗人在观潮中遥想仙境,如元代谢宗可的“欲驾云帆沧海去,秋风八月上蓬莱”,这在明清两代钱塘潮文学意象中的表意联系中开始变得频繁。如“借问乘槎向何处?五云咫尺是蓬莱。”(明・xxx)“兴来更欲乘槎去,拟向扶桑一问源。”(明・xxx)在xxx的诗中,“扶桑”这一词先用来指日本,但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确义还有争论,从这两句话的意境来看,扶桑应该是神话中的树名,或是指日出之所。《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xxx:“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晋xxx《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xxx早就发过这样的感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这些文学表达中,观潮所引发的对仙境的遥想,既有本身渴望打破时间的限制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打破空间局限追求生命自由的向往,同时也是和前代文学联想中的归隐思想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钱塘潮的这一表意联系中,因为钱塘潮的汹涌气势让人望而生畏还会有对仙境可望而不可得的叹息,如明代xxx的《观潮・次贝琼诗韵》“衔石每怜精卫小,投醪未见浊河清。眼前波浪犹如此,xxx蓬山顶上行。”又如清代xxx的《潮》中“十年沧海思,何处问蓬莱。”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因为海涛的澎湃而变得遥不可及,却让自己在现实的压抑与痛苦中获得一块心灵的福地。

从xxx在看到水流不息之后感慨道,“逝者xxx,不舍昼夜。”水流总是作为时间流逝的代表而被历代文学家歌咏。钱塘潮也同样承载了这一意象联系。时间的流逝与故国往事的怀念总是联系在一起。如“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鸱夷铁箭俱安在?目送洪波万里回。”(元・xxx),清代钱名世的《观潮》中这种幽深的感觉更加复杂而难解了,“英雄豪气夺天险,犀弩立射潮头低。此地凭栏却回首,青门文采今何有?闲看七发广陵潮,急买六朝京口酒。”历史、传说都在一时间冲荡心中,英雄人物不再,而涌潮却还在依旧,只能喝酒解忧。对故国往事的追述,这一主题集中出现在明末清初,这和南宋的时代背景是相似的。钱塘潮的意象中往往倾注了亡国xxx的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潮起潮落与人世盛衰、故国难再的历史命运相互应发象征,并与现实的忧患、历史的思索以及个体的独特人生体验相融合,叠合成一个自然、社会和历史的多角度、多层次交织的立体空间,这样就丰富并扩展了钱塘潮意象的内涵。

改朝换代,历代从不缺乏对王朝倾覆的追悼与反思,只是在此之前,由于诗歌悠久的传统,这个文学命题通常由诗歌来承担,而到了清代,词作中的这一命题才蔚为大观。顾贞观作《眼儿媚・西兴候潮》有“西陵渡口,潮头如雪,卷尽兴亡”的遗民之痛,xxx未入清前作《xxx红・钱塘观潮》有“英雄未死报仇心”等语,xxx也有《沁园春・观潮》反思南明事,其与时事之关联与深度皆有新意。由此引发的对于命运的悲慨、对于历史的反思都呼应了清词发展的新动向。而钱塘潮因其既有的对故国往事的感慨,而使得这种吟咏在清代变得自然而频繁。如xxx的《xxx红・观潮》:

浪涌蓬莱,高飞撼、xxx宫阙。谁荡激,灵胥一怒,惹怒冲发。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

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xxx月。正危楼湍转,晚来愁绝。城上吴山遮不住,xxx穿到严滩歇。是英雄未报仇心,秋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