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李清照永遇乐赏析(汇总16篇)

李清照永遇乐赏析(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9 10:21:22 古诗文

xxx永遇乐赏析 第1篇

xxx《xxx春晚》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xxx春晚

xxx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xxx。

[注释]

①双溪:水名,双江于金华县城南,为当地名胜。

②舴艋(zé měng):小船。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xxx,花开花谢,xxx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xxx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哎,我真担心呀,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译文3:

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译文4:

狂风已住,尘土里充满了花香,繁花被风摧残落尽,太阳已高我还懒于梳头。都因为“物事人非”——欢乐痛苦事事皆休,要诉说泪水却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到那里泛轻舟。但又恐怕双溪的轻舟,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评点】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离乱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味无穷,既写出此前风吹雨打、枝头的花朵落尽的情景,又写出此刻雨过天晴,尘土沾花散发出微微香气的韵味;既有雨天不得外出的苦闷之情,又有词人惜春自伤的感慨。“日晚倦梳头”点出词人此刻的心境: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面对此情此景,词人心中感慨万千,所以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语。“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写泪,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好似倾泻而出,感人肺腑。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词人先以“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作为转折的契机,造成一波三折的态势,增加了词的情致和波澜。起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为第一转折,刚刚词人还是泪流满面,但一听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她这个素来喜欢出游的人的兴致立刻被勾了出来,遂决定去那里划划船,散散心吧。前两句节奏明快,表现了词人一刹那的喜悦之情。但“也拟”二字使这种喜悦大打折扣,表明出游的打算只是词人的'一时兴起。“只恐双溪舴艋舟”又是一转,“舴艋舟”直言船小,与上文的“轻舟”相呼应,也衬托出内心的愁苦之重。“载不动、xxx”,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盘托出,意境深远。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本词巧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手法新颖,饶有特色。

[赏析]

短幅之中贵有曲折。这首词上阕前两句写春去人愁,后两句直写痛楚。下阕逆锋倒接,略作回旋,然后跌出本意。最后两句以舟载愁的想象,十分别致,前人以为可与xxx的“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xxx”(《江城子》)相媲美。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xxx败亡后,xxx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xxx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xxx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xxx》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xxx永遇乐赏析 第2篇

永遇乐

诗人:xxx朝代:xxx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古诗赏析

【注释】

①熔金:日落时金黄灿烂的颜色。

②暮云合璧:形容日落后,xxx消散,暮云像碧玉般合成一片。

③中州:今河南省,此处指北xxx都城汴京。

④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此处代指元宵节。

⑤铺翠冠儿:上面装饰着碧翠羽毛的帽子。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xxx彩波蓝,xxx玉xxx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xxx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xxx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

xxx永遇乐赏析 第3篇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xxx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

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xxx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xxx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xxx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xxx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xxx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xxx著名词人xxx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名家评论(选取一二):

1,xxx《词源》卷下:至如xxx《永遇乐》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此词亦自不恶。而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2,明杨慎《词品》卷二:辛稼轩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盖用易安“染柳烟轻,吹梅笛怨”也。然稼轩改数字更工,不妨袭用。不然,岂盗狐白裘手邪?

3,明xxx《古今词统》卷十二:(眉批)辛词“泛菊杯深,吹梅角暖”,与易安句法同。

4,清xxx《古今词话・词品》卷下:xxx“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又“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xxx修以其寻常语度人音律,殊为自然。

词牌名:

永遇乐,词牌名,始创于xxx,分上下两阙,共一百零四字。xxx、xxx、xxx、xxx翁等均用此词牌创作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永遇乐(lè):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xxx。又名《消息》。

xxx永遇乐赏析 第4篇

xxx《永遇乐》赏析

永遇乐

xxx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之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作鉴赏: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xxx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xxx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xxx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xxx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xxx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耽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xxx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xxx著名词人xxx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xxx永遇乐赏析 第5篇

xxx《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xxx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出自] xxx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xxx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xxx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1: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天空中xxx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2: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xxx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xxx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xxx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3:

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译文4: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xxx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可见他们情意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歌曲 月满西楼

赏析二: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xxx,而现在却是茕茕xxx,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xxx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xxx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xxx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xxx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xxx”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xxx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xxx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xxx的代表作之一。

xxx永遇乐赏析 第6篇

xxx的词一向以婉约风著称,委婉含蓄,而这首词更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一。其原文如下:

・・・・永遇乐

・・・・・ xxx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字词解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xxx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xxx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xxx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永遇乐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xxx彩波蓝,xxx玉xxx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xxx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xxx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xxx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xxx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xxx绍兴二十年)。

中心思想: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xxx京城汴京和南xxx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xxx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内容简介:

xxx永遇乐赏析 第7篇

xxx《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译文]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出自]xxx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暖雨晴风初破冻,xxx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释:

xxx腮:初生xxx人眼,盛开的红梅如人腮,这里又写物,又拟人。

花钿(diàn),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南朝xxx,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指枕头。

欹 qī,倾斜,歪向一边;通“倚”,斜倚,斜靠。

译文1: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少妇试穿金丝逢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

译文2:

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柳叶欲开还闭,春天已经到来。借着酒意抒发的深情谁来和我共鸣?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我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xxx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赏析一:

此词《xxx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xxx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xxx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xxx腮”,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xxx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xxx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xxx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xxx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xxx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xxx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xxx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xxx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赏析二:

这是一首思妇之词,也是易安词中的另类,有较变的闺阁之气,为xxx词之冠。

xxx永遇乐赏析 第8篇

xxx《xxx》全词翻译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译文]周围的景物还跟原先一样,可是人却非当时的那个人,好多美好的事情都找不到了,想说话,还没有说的出口,泪水就已经流了下来。

[出自]xxx 《xxx》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xxx。

注释:

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陆游《卜算子》:“xxx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这里指的是xxx将要春游的地方。

拟: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译文1: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在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 ,足见xxx炼字造句之功力。

xxx永遇乐赏析 第9篇

xxx《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译文]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

[出自]xxx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xxx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

日薄:形容日气温煦。

沉水:一种香木所制的香,又名沉香。

译文:

一觉醒来冰凉又孤单,鬓边梅花隔夜已凋残。早春天气日丽风和。夹衣上身心情还不错。

哪儿是我的故乡?除非大醉才能把它忘。等到临睡烧一炷沉水,香烧尽了酒意还没过去。

赏析:

这首词是xxx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xxx,下片写思乡之苦,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春犹早”是说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三、四两句接写昼寝醒后。“觉微寒是因为刚刚”睡起“,仍扣早春。鬓发上插戴的梅花已经残落。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xxx的。

xxx永遇乐赏析 第10篇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xxx,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xxx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xxx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 “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xxx说,只好临时拿这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看来,“香车宝马”是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xxx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xxx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古诗:“三五明月满”,可见自古就有这种说法。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xxx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xxx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捻xxx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xxx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xxx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怕见,xxx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凡云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也。”)

xxx永遇乐赏析 第11篇

xxx《永遇乐》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导读:

xxx的词一向以婉约风著称,委婉含蓄,而这首词更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一。其原文如下:

永遇乐

xxx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字词解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xxx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xxx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xxx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永遇乐翻译: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xxx彩波蓝,xxx玉xxx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xxx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xxx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xxx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xxx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xxx绍兴二十年)。

中心思想: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xxx京城汴京和南xxx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xxx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内容简介:

xxx永遇乐赏析 第12篇

1,★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之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词作鉴赏

(2)赏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xxx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

“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

“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xxx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xxx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xxx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xxx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耽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xxx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xxx永遇乐赏析 第13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xxx彩波蓝,就像碧玉xxx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处?新生的xxx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了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有谁知道会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当初汴京繁盛的时候,xxx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的节日。帽子上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每个人都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在夜间的时候更加害怕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

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写了北xxx京城汴京和南xxx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通过两个地方的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xxx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xxx永遇乐赏析 第14篇

xxx《怨xxx全词翻译赏析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译文] 水光山色交辉,却把游人依恋。美景难以言传,相看两不厌。

[出自] xxx 《怨xxx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注释:

红稀香少:鲜花衰萎,空气中飘散的香味也淡薄了。红,与xxx《如梦令》“绿肥红瘦”中的“红”用法相同。

苹:多年生水草,又名“田字草”。

汀:边平地。

似:《历代诗余》等作“应”。

译文:

西风吹起湖面,水波浩渺。季节已是晚秋,满眼香销红减。水光山色交辉,却把游人依恋。美景难言传,相看两不厌。

荷叶已凋残。露洗苹花、水草,新绿更明妍。鸥鹭扭头守在水边眠,怪我早离清幽地,径自回家。

赏析:

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xxx“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xxx这首《怨xxx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xxx“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xxx这首《怨xxx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xxx永遇乐赏析 第15篇

xxx,元宵乃最盛大的节日,因而词家亦多写及。

xxx有《木兰花令》: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

万家游赏上春台,xxx神仙迷4 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

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 醉倒a xxx有《青玉案》(元夕) xxx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xxx。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转,一夜鱼龙舞。 xxx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xxx、辛皆大家,对元宵节盛况的铺陈渲染不可谓不到位(辛词中“众里寻他彳| 百度”及以下几句亦系名句,广为流传);但同xxx此首相比,无论是在构思泣| 意,还是在词之内涵上,恐还是多有不及。

或亦惟其如此,南xxx词人xxx翁虽也曾和xxx《元夕》作,但毕竟对xxx此首则更为推崇。他曾“依其声”作《永遇乐》(璧月初晴)并序云: 余自乙亥上元诵xxx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 旧曰,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 路,鄘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江南无路,邝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显是读xxx词三年之感同身受;而南xxx词坛另一大家xxx《鹧鸪天》(元夕不出),则无疑亦深得李词精神: 忆昨天街预赏时。

xxx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

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 归。 “却怕春寒自掩扉”及“卧听邻娃笑语归”,亦当出自“次第岂无风雨”、“听人笑语”。

'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xxx此词的影响是大的。 此首,无疑亦是词人晚年创作中具有“丰碑”意义的作品。

值得认真研读。 词之上片描绘元宵节傍晚时分的景物和自己的心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可谓意境开阔,大气非凡,辞采绚丽;而“人在何处”一句陡转,则更显奇崛——景色虽好,可我是在什么地方?我的丈夫、我中原的父老、半壁江山又在哪里?这一发问,实是无比哀恸的叹息,情怀惨淡,悲凉至极。 “人在何处? ”是上片中的第一问,接下来的两问是春意知几许?”(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次第岂无风雨?”(转眼间,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 词人亦正是通过这样“三问”,在谋篇布局上组成了结构相类似的三个小节——问句前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是描绘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的问句,则是反诘,是说词人的忧虑或主观感受——这“三问”,就其意义而言,则是消解了在它们之前浓墨重彩所描绘的“落日熔金”的壮丽景象、“染柳烟浓”的深浓春意,以及“元宵佳节”的“融和天气”,使得那景象、那春意、那天气,反倒成了词人巨痛深忧的反照,进而有力地表现出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饱经折磨、伤痕累累的特殊心境……总之,这寓意层递的“三问”即托出了本篇的主题:时逢佳节,天气亦好,词人却无心赏玩。

因此,虽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请她去观灯赏月,最终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次第”忽来“风雨”,实际上则是因于国难当前、江河日下,自己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境。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词人的思绪,亦就很自然地转到了对当年汴京过元宵节情景的回忆上来。

于是,词的下片追昔抚今,借对“中州盛日”,“闺门”欢度“三五”的追忆,跟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的“如今”形成鲜明对比,抒写了自己闭门幽居,悲不自胜的感受以及沉痛悲苦的心情。 据《大xxx和遗事》记载,当年,过元日、元宵节是极尽铺xxx之能事的:“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

”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及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xxx、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写的便正是词人当年同 “闺门”女伴,盛装出游的情景,是写实,而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再,xxx入侵,家破人亡,自己只落得漂泊异地、形单影只。

如今人老了,僬悴了,白发蓬乱,只能躲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其间,该有着怎样的沧桑、怎样的悲苦、怎样的孤独、怎样的酸楚! 总之,此首融入了词人太多的家国之恨、沦落之苦、身世之悲,情悲意幽,感人至深。 不仅如此,词之叙写亦跌宕有致,语言则极是质朴自然,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是以xxx•xxx端义在《贵耳集》中曾云:易安居士xxx,xxx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僬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小题1:D小题1:B小题1:(1)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的美丽景致,反衬自己的凄恻心情。

(2)以盛日衬如今:描写自己昔日作为闺门少妇“簇带争济楚”的闲适和欢乐,反衬成为孤孀以后的憔悴和慵懒。 (3)以他人衬自己:描写“洒朋诗侣”热情相召、游兴浓厚,反衬自己的寂寥和漠然。

——以此来突出靖康之难给词人带来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表达哀怨愁苦之情。 小题1:“双调”是宫调名(即“诸宫调”的一种),词虽有上下两叠,或曰两片,但只是一调,不能称为双调。

超过91个字的词为长调。小题1:凄凉景色不对。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比较壮观。小题1: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诗人要表达凄苦心境,描绘的景色却是美丽壮观的,可见此为反衬。 上片写了以前的美好生活,下片写了如今憔悴,可见为反衬。

再者还可从他人与自己对比的角度分析。

xxx永遇乐赏析 第16篇

xxx《孤雁儿》全词翻译赏析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译文]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出自] xxx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 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 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xxx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_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释:

孤雁儿,词牌名,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

纸帐:纸制之帐。

沉香: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沉水”

断续:《花草粹编》作“断”。

玉炉:玉制香炉。也泛称高级香炉。

三弄:xxx有《梅花三弄》。

萧萧:《花草粹编》作“潇潇”。

肠断:指人极度哀伤,柔肠愁断之意。

一枝折得:折取一枝梅花。南朝xxx与xxx交谊甚深,xxx从江南遥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故人xxx,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寄一枝春。”表现对挚友的慰藉和深厚的情谊。

译文1: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译文2:

清早睡起只有藤床纸帐像伴,说不尽的孤独清苦毫无兴趣。沉香烟火时断时续,玉炉寒冷,伴随我伤感的情感凄冷如水。《梅花三弄》的笛曲令人心惊欲碎,xxx仿佛被笛声惊破,蕴含着多少伤春之意。

微风xxx潇潇洒个不停,催下愁人的千万行泪水。吹萧人去玉楼空空,愁肠欲断而今与谁同倚。折得梅花欲寄相思之情,人间天上,找不到他如何去寄?

赏析:

《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出自xxx《乐章集》。《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出主人公孤独、苦闷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xxx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xxx人xxx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xxx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xxx《醉花阴》)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对丈夫的思念。

下片主要是叙事抒情。充弥天地的只是xxx小风xxx!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_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_人”,xxx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xxx“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xxx杏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显然,这首词写于xxx晚年,xxx去世之后。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见xxx·xxx《孤雁儿》[藤床纸帐]。一枝折得:指折得一枝梅花。堪:可,能。这几句大意是:折得一枝梅花,从人间以至天上,没个人儿可以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