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优选9篇)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优选9篇)

时间:2023-12-21 08:02:52 古诗文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第1篇

一、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xxx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xxx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颂》则为xxx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二、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xxx”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xxx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xxx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xxx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xxx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xxx,合称三家诗。xxx亡于魏,xxx亡于西晋,xxx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三、诗经历史评价

xxx:“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xxx:“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xxx:“《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xxx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xxx:“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xxx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淫诗说。特别是在谈及“xxx”时,他认为“xxx”。

xxx:“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xxx:“《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xxx:“(《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xxx之乐歌也。”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xxx:“《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第2篇

1、《诗经》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2、《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5、《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xxx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xxx、荀子、墨子、庄子、xxx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第3篇

1、《诗经》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2、《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5、《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xxx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xxx、荀子、墨子、庄子、xxx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第4篇

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xxx,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xxx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xxx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

二、六艺

《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xxx、召南、邶风、鄘风、卫风、xxx、xxx、xxx、xxx、xxx、xxx、xxx、桧风、xxx、豳(bī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的精华。

“雅”是xxx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xxx”之乐。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xxx”和“小雅”。“xxx”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xxx祭祀的乐歌。“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xxx,或譬于事”(《文心雕龙*xxx》),使形象更鲜明。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xxx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

三、类型

《诗经》按照内容划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总体上说,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如著名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xxx三百廛兮?不狩不猎,xxx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首诗,以前很多人都解释为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这恐怕不太确切。应该指出,在《诗经》的时代,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xxx》),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原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受到严重奴役的奴隶们,能否清醒地否定当时社会所公认的这一种原则,本身是个问题;即使有人认识到并表现出来了,这样的诗也不可能被诸侯和xxx的乐宫照样容纳,成为贵族子弟日常诵咏学习的对象。《毛诗序》解此诗,谓“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应该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诗人还是从社会公认的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当谋其事,“无功而食禄”就成了无耻的“素餐”——白吃饭。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讽刺的笔法。事实上,“君子”们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现象。以他们声称的原则讽刺他们的行为,这首诗已经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脱离了原意。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第5篇

一、诗经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xxx由盛而衰***间*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xxx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颂》则为xxx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二、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xxx”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xxx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土地、**私有与贵族领主的**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经济**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变***为农奴制,正如xxx在《殷商**论》中所言:“***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废而新**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六首笙诗有目无诗)。xxx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xxx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xxx,合称三家诗。xxx亡于魏,xxx亡于**,xxx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三、诗经历史评价

xxx:“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xxx:“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xxx:“《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xxx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xxx:“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xxx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诗说。特别是在谈及“xxx”时,他认为“xxx”。

xxx:“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xxx:“《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xxx:“(《诗经》是)*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xxx之乐歌也。”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xxx:“《诗经》是*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扩展阅读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扩展1)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介绍

古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填空部分

《诗经》与楚辞

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文学史上往往将**《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xxx)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诗歌运动。

5、xxx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xxx)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xxx)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倾向。

8、“思无邪”是(xxx)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xxx、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xxx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xxx)。xxx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xxx的创始人是燕人(xxx)。毛诗是鲁人(xxx)和xxx(xxx)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xxx)、(xxx)、(xxx)。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xxx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的《诗故训传》作注。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xxx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xxx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xxx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谓的“六诗”之说出自《xxx?春官?大师》,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14、“四始”说出自xxx的《史记?xxx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xxx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15、“四诗”说也称“二南**说”,由北宋苏辙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诗集传》中提出《诗经》应分为(《风》)、(《雅》)、(《颂》)、(《南》)四类,即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xxx》)、(《召南》)。

16、唐代的xxx达在《毛诗正义》中提出“六义”中的(风)、(雅)、(颂)三者指的是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三者指的是诗歌的表现方法。

17、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按照风、雅、颂的体例编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二雅(即(《xxx》)和(《小雅》))、三颂(即《周颂》、《鲁颂》)和(《商颂》)。

18、宋代的xxx在《诗集传》中指出风、雅、颂三者中(风)是里巷歌谣之作,而(雅)、(颂)则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19、“史诗”这个概念是xxx多德在其文艺理论名著(《诗学》)中最先提出的,他将当时的文学作品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扩展2)

——关于文化常识 《诗经》解析

关于文化常识 《诗经》解析

文化常识——《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xxx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 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xxx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 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 学生自己xxx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xxx。

4、 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xxx,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 学生xxx,xxx,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 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 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 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 6)友:亲近

7)乐:快乐

7、 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 xxx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 学生xxx,xxx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 学生xxx,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 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 应为 xxx我(宾语前置)

2、 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 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 学生xxx、xxx,齐背。

5、 教师补充《相鼠》,学生xxx,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阶级的荒*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扩展3)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第6篇

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xxx,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xxx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xxx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

二、六艺

《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xxx、召南、邶风、鄘风、卫风、xxx、xxx、xxx、xxx、xxx、xxx、xxx、桧风、xxx、豳(bī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的精华。

“雅”是xxx直接**地区的音乐,即“xxx”之乐。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xxx”和“小雅”。“xxx”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xxx祭祀的乐歌。“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之作。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xxx,或譬于事”(《文心雕龙*xxx》),使形象更鲜明。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xxx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

三、类型

《诗经》按照内容划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总体上说,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者的不满。如著名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xxx三百廛兮?不狩不猎,xxx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这首诗,以前很多人都解释为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这恐怕不太确切。应该指出,在《诗经》的时代,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xxx》),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中,原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受到严重**的**们,能否清醒地否定当时社会所公认的这一种原则,本身是个问题;即使有人认识到并表现出来了,这样的诗也不可能被诸侯和xxx的乐宫照样容纳,****子弟日常诵咏学习的对象。《毛诗序》解此诗,谓“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应该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诗人还是从社会公认的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当谋其事,“无功而食禄”就成了无耻的“素餐”——白吃饭。末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讽刺的笔法。事实上,“君子”们尸位素餐,倒是普遍的现象。以他们声称的原则讽刺他们的行为,这首诗已经很深刻,不必再加以拔高,以至脱离了原意。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 第7篇

1. 祭祖颂歌和xxx史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2. 农事

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周初农业经济繁荣,以及生产力发展 的水平。

1. 赋、比、兴的手法

赋——铺陈直叙。

《郑風•将仲子》

将(音枪)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音哲)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xxx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xxx也,xxx日,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xxx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往年真题

赋,原是《诗经》铺陈叙事的一种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盛行于汉xxx。赋讲求句式整齐,音 节和谐,描写多铺陈夸张,常以议论寄托讽喻之意,如xxx的《阿房 宫赋》。

比——即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 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触物兴词。先言他物以引起xxx之词。

《xxx-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 抒情诗传统

2. 风雅与文学革新

“风雅”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风好色而不淫,xxx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

xxx匕“xxx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

xxx:“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

白居易:“风雅xxx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

3. xxx的垂范

《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xxx,xxx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