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描写儿童的古诗(推荐8篇)

描写儿童的古诗(推荐8篇)

时间:2023-12-28 12:54:57 古诗文

描写儿童的古诗 第1篇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xxxxxx《牧童》

2、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xxx白居易《观游鱼》

3、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元·xxx《山家》

4、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xxx贾岛《宿郑州》)

5、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xxx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xxx李白《古朗月行》

7、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xxx施肩吾《幼女词》

8、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明·毛铉《幼女词》

9、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xxx韦庄《与小女》

10、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明·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

1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xxxxxx《江村》

12、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xxx丘为《泛耶溪》

13、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xxx轼《花影》

14、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xxx胡令能《小儿垂钓》

15、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xxxxxx《淮上渔者》

16、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xxx权德舆《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17、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xxx刘禹锡《踏歌词》

18、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xxx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xxx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1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xxxxxx《清明》

20、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孔尚任《放风筝》

描写儿童的古诗 第2篇

1、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同州端午》

2、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3、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xxx《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4、甚霎儿晴,xxx,霎儿风。——xxx《行香子·七夕》

5、先生醉也,童子扶者。——xxx《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6、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xxx《东飞伯劳歌》

7、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8、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韩愈《听颖师弹琴》

9、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xxx《小至》

10、铺翠冠儿,捻xxx柳,簇带争济楚。——xxx《永遇乐·落日熔金》

11、怪见溪童出门望,xxx我到山家。——xxx《山家·马蹄踏水乱明霞》

12、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3、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14、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15、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6、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xxx《观村童戏溪上》

17、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xxx《牧童词》

18、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19、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20、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陈师道《示三子》

描写儿童的古诗 第3篇

幼 女词

施肩吾〔唐代〕

幼 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施肩吾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在诗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效古词》)而这首《幼 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 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xxx烂漫赤”(xxx),“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xxx)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xxx《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描写儿童的古诗 第4篇

1、《花影》

xxx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2、《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4、《溪居即事》

xxxxxx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5、《观游鱼》

xxx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6、《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xxx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7、《牧童》

xxxxxx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8、《池上》

xxx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小儿垂钓》

xxx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0、《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xxx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1、《牧童》

宋·xxx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12、《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3、《与小女》

xxx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4、《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15、《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6、《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7、《回乡偶书》

xxx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8、《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xxx,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写儿童的古诗 第5篇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xxx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描写儿童的古诗 第6篇

骄儿诗

李商隐〔唐代〕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

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

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安得此相谓?欲慰衰朽质。

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

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

归来学客面,闱败秉爷笏。

或谑xxx胡,或笑邓艾吃。

豪鹰毛崱屴,猛马气佶傈。

截得青篔筜,骑走恣唐突。

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

描写儿童的古诗 第7篇

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 潮。一二句描写了xxx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xxx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xxx、由行而停,把xxx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xxx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xxx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xxx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xxx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xxx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xxx散漫、放肆;后写xxx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xxx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xxx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描写儿童的古诗 第8篇

与小女

韦庄〔唐代〕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看到人就学着咿咿呀呀的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睡觉。

娇娇滴滴的啼哭了一晚上是因为什么事呢?是嫌衣服上少绣了xxx花。

初解:指开始能听懂大人讲话的意思。

呕哑:小孩子学说话的声音。

底事:何事;什么事。

缕金华:用xxx绣的花儿。华:同“花”。

这是诗人写给自己小女儿的诗。她刚能听懂大人的讲话,就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了。因为爱玩小车就不肯去睡觉,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xxx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