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古诗村晚注音版(推荐23篇)

古诗村晚注音版(推荐23篇)

时间:2023-09-18 13:20:45 古诗文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风儿吹过,荷叶上的雨珠纷纷滑落,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水草更绿了,跟随着这层层涟漪温柔地摆动。水更清了,倒映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站在岸边的那个傻傻的我。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生机勃勃,一切都像画一样明亮着我的.眼睛,我怎么不看得呆了呢?

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我呆呆地看着;这里的路比别处的更曲折,我缓缓地走着;这里的空气比别处的更清鲜,我贪婪地呼吸着。不知不觉,夕阳已经染红了西边的天空。那么大,那么红的夕阳,停在半山腰,好像是大山也舍不得它,张开嘴,衔着它不让它落下去一样。我举起手,对着夕阳,好像我的拇指和食指把它轻轻捏住了一样。

树林里突然飘来一阵笛声,断断续续,时高时低。我突然羡慕起吹笛人,他多么悠闲自在啊,想吹多快就吹多快,想吹多慢就吹多慢,想吹得响响亮亮的就吹得响响亮亮的,想停下来就毫不犹豫地停下来了。

一只黄牛慢悠悠地从树林里走出来,它微微闭着眼睛,好像沉浸在主人的笛声中。牛背上的小牧童一会儿横着坐,耷拉着的两条腿晃晃悠悠,一会儿弯下腰,在老牛耳边说着什么。

风停了,青蛙也不叫了,牧童的笛声飘飘悠悠,跟着夕阳远去了。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感悟诗人孤傲不屈和不愿同流合污的个性。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

3、会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懂得古诗的写法,理解江雪的意境。

课前交流:

1、之前没见到老师前,有没有想过老师是什么样子?现在看到了,有什么印象?

2、现在是什么季节?说到冬季哪些词语跳到你的面前?喜欢冬天吗?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课堂流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诗句

1、(课前聊“钓鱼”)刚才,我们聊到了钓鱼。谈到钓鱼,我想起了一本书,想到了一个人,这本书就是——《封神演义》。书中有一个特别聪明,特别令人敬重的人,他就是姜太公。有这样一句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根据这个故事还创作了一首诗《渭上偶钓》: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2、简介《渭上偶钓》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一个老渔翁,他又在钓什么呢?

4、板书:江雪。自读诗歌。

5、指名读诗,相机讲解“蓑、笠”。

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7、学生齐读。

二、想象画面,解读诗意想象画面:

1、板书: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精巧的画)

2、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发挥想象,将诗读成一幅画!

3、指明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齐读。体会环境寒冷凄凉:

1、说说看,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了什么感受?

2、诗里什么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寒冷和凄凉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聚焦一、二两句。

3、引导理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理解“绝”“灭”的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读读出理解。

三、知人论诗,体会情感

1、诗读到现在,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位孤独的老人吗?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联系生活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2、老师还有个问题,是真的有这样一个老渔翁独自一人在这样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吗?如果有,他是谁?他又在钓什么?我们来看看柳宗元的生平,相信大家有新的见解。

3、老师讲柳宗元的生平,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的问题。

4、师小结,揭示“诗言志”,引导学生感受柳宗元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品析诗句,领悟表达了解藏头诗的形式

1、你觉得诗中什么地方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

2、把这首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3、读出诗人的孤独。体会入声的表达效果

1、再看看句尾,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绝”“灭”“雪”这三个字在古音中读“入声”,这首诗押的入声韵。诗中三句的结尾用入声,正是要表达诗人孤独、悲愤的感情。

2、三次引读《江雪》。欣赏吟诵

播放《江雪》吟诵调。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齐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2、了解诗的大意。

3、小结: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希望柳宗元和李白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4、齐背《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六、作业(略)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3

傍晚,太阳映红了整片天空,红得静,红得爽。而此时,一阵风吹过,池塘的水草便轻轻摆动,好像在跳舞似的,放眼望去,水草好像布满了池塘,在整齐地摇摆,犹如一个巨大的方阵。而水草后面,便是那清澈的池水,它们也有节奏地前进着,使人看到了一丝丝波澜。

此时的太阳是红得最艳。它倒映在那被群山环抱的池水中,就好像被大山妈妈用嘴巴含着一样,浸在这水波中。时而又有几只小鸟儿飞过,发出啊啊的叫声。怎能不使人陶醉于这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忽然,一阵笛声从远处传来。是个牧童吹的',他吹的是什么?没人知道,但他的调子是欢怅的,兴奋的。他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只见那小小的眼睛乎闪乎闪,胖乎乎的脸蛋儿,犹如一颗樱桃。他横坐在老黄牛的背上,随着老黄牛慢吞吞的脚步,用他那新奇的目光,欣赏世间美好!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5

傍晚,闲来无事,我一个人漫步在乡村小道上,欣赏着迷人的乡村晚景。

抬起头,向远处望去,路边的池塘里长满了绿色的青草,风儿轻轻吹过,他们便跳了舞来。因为昨夜下了一场绵绵春雨,所以池塘中的水好像要溢出来似的。低下头,仔细地看着这清澈见底的池塘,还可以见到几只可爱的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嬉戏呢!他们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在玩耍。

下午,西边的太阳公公好像喝醉了一样,脸红扑扑的又好像一个害羞的姑娘。青山遮挡住了半个太阳,倒映在这儿池塘中,是格外的美丽动人。

听,那是什么声音?一阵笛声从远处传了出来,我寻找这短笛声来到了树林里。原来是一个穿着布衣上的小木童刚刚回来,坐在一头老牛的背上,他的手中拿着一支竹笛,随意地吹着曲子,虽然不成曲调,但也十分动听。我本想走过去,和他说几句,可又怕打扰到他的兴致。

天色不早了,我该回去了,心中的诗句不由得涌了出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

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

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

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_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_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体会这首诗的隔句押韵,全诗押的是ang韵。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光、阳。)

(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_所在地,_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_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那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_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不能丢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成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5)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感情,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四、总结升华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

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了解诗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重点)

4、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二、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2)学习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ē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还有一个读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èng)美观。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1)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七、课堂拓展

1、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你能写出王之涣的其他诗句吗?

示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黄河入海(想象)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寓理于事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登楼所思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重点)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瀑布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②识记: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辶、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瀑布飞瀑棉布遥看遥远

(2)学习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在这里,“落”读“luò”,意思是“掉下来,往下降”,另一个读音是“là”,意思是“丢下,遗漏”,还有一个读音是“lào”,意思是“用于一些口语词”。组词如下:

luò(落后)(落叶)

落là(丢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读一读:

小明经常丢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带课本了。

今天,我睡觉睡落(lào)枕了。

(3)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照庐烟挂川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烟”,“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庐、挂、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包围结构。)

(3)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照、挂”,学生练写。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

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

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生紫烟)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三千尺落九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6、认识夸张

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七、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八、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十、当堂检测

十一、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生紫烟

遥看

望庐山挂前川

瀑布雄伟壮丽

三千尺

联想落九天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溶进古诗中,溶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8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傍晚,暖黄的阳光轻轻洒落在水面上,好像水面都在散发淡淡的光芒。池塘泛起涟漪,水草也跟着波动。水很满,几乎要没过地面,但也只是浸泡着岸边的泥土,泡久了,池塘周围环绕着一股雨后泥土的气息,清新极了。

远处的青山素雅的像一幅水墨画,却又透着一位老者在挥洒笔墨时的劲挺和韵味。青山的挺立和黄昏的抒情相融交织,身处其中,心好像被触动了一样,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微风渐渐柔和,万物都变得温柔起来。落日缓缓隐去,悄无声息,把寂静的天空留给了皎白的月光。

晚归的牧童借着最后一缕阳光,与老牛在树影婆娑的'小径上行走。他仰起头,感受微风和光线划过脸际,嘴角漾起了笑意。走累了,拿出口袋里的小短笛,带着无名的腔调,带着泥土的气息,带着悠闲自在,与夏蝉新蛙齐奏鸣,与青山落日说再见。最后,牧童和牛都随着天色暗去消失在池边的小路里。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9

乡村的傍晚美不胜收!一场春雨过后,空气变得十分新鲜,池塘边的草绿油油的,仿佛穿上了一件新衣。池里的水涨满了,清澈见底犹如一面镜子一般。一条条小鱼在水中嬉戏。小蚁蛛蝌蚪也在石头缝里捉迷藏。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在荷叶上蹦蹦跳跳。一朵朵荷花含苞欲放。

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用余光照着池面,远山好像把落日衔在嘴里。落日的影子隐隐约约地倒映水中。在池边的柳树下,柳叶随风舞动,给傍晚添加了一点气氛。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身上的白衣也随风飘动。那孩子手拿短笛,闭上双眼在风中随意吹奏,一只旁边的青绿鸭也随声附和,树上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也在附和笛声。一时间,所有的'景物都加入到了这场乐会中,水中的鱼儿跃起,顿时水花四潋,太阳的余晖好像一盏巨大的闪光灯,对着池水和池边照,鱼儿身上的片金光闪闪,柳叶上也金光四潋,牛儿缓慢地走着,眼前的一切就犹如一幅画,一副会动的画。

远处田里的农民享受着听着歌,身上的疲劳也随之烟消云散,烦恼都到九霄云外去了。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真是悠闲自在,沁人心脾啊!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0

这,又是一个宁静的傍晚。我悠闲自得地走在村间小路上。步入一家小菜馆,我点上一碟黄酒小菜,挑了一个紧挨在窗边的位置坐下,便沉浸在这惬意的晚景之中……

村口的一片池塘清澈见底,池塘周围长满了一丛丛、一片片嫩绿的小草,自打入春之后,在前不久就下了一场蒙蒙春雨,经过这番滋养,小草便一地一地绿了,你要是仔细看看,还会发现挨挨挤挤的小草间,还夹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风一拂,它们就如跳舞似的肆意摇摆,空气也湿润了几分。那声音,“沙沙”响,让人轻松自在,我不禁闭上双眼,好好地享受这大自然的演奏。池水静静地睡着,但是却涨得很高很高,几乎要溢出了池岸。水中的鲤鱼们跃出水面,硬是打破了这宁静,使水面激起了几朵白色的水花。这不,又引来了归巢的鸟儿们,它们纷纷落在岸边,叽叽喳喳叫成一片,品尝着甜甜的池水,平静的池面与活泼的鸟儿们相映成趣。“啪”,不知是哪一只俏皮的'小鸟一头扎进池中,一波波涟漪便荡漾开来。

倾刻间,酒菜都已上齐了。我二话不说,拿起木筷子就大口大口地吃起菜来。

无意之中,我望见了落山的太阳。它悬挂在汕头,倒像是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粼粼的水波中。它不再像白天那样耀眼,失去了以往那雄赳赳的气势,而是像一个娇气的姑娘,余晖柔和地照耀在水面上,居然将满池子水染成了暖融融的颜色——红里透黄,黄中映红。又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情趣,一番诗意……

现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外面好好看看,再进一步领略领略村晚之美!”想罢,便风起云涌似的吃完了整整一碟小菜,丢了两枚铜钱在桌上,走出了菜馆。

缓缓走到村口前的柳树下,风一拂过,柳树便梳起了它的绿头发,那样子优雅极了!忽然,从不远处飘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我顺着声音望去,一匹老牛映入眼帘,原来是王二家的小牧童放完牛往家赶哪!它闲悠地横坐在牛背上,垂着双脚,前后晃荡,透出一股挡不住的自在。只见他轻轻将一支竹笛横在嘴边,悠然自得地吹奏着,那笛声没有腔调,听起来却十分惬意,让人心旷神怡……

趁着酒劲,我诗兴大发: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古诗并背诵。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2

在一个安详的傍晚,晚霞映红的天空,映红了云彩。放眼,向远处望过去,到处都是一片耀眼的红色,天空中不时的飞过几只小巧玲珑的鸟儿,很快,又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走进一座美丽的小山村之中,突然被眼前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迷住了,远处,一汪池水,首先,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池塘里面的水全都向四周溢了出来,池塘里面也长满了绿茵茵的青草。你看那些绿油油的小草,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一个个挺拔着健康的'身姿,在比谁的个高呢!池塘里面的水会在下雨的时候唱歌,不信你听“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飞出一连串的美好的美丽的音符!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各种各样的鹅卵石浮现在眼前,美丽极了!水中的鱼儿四处游动。

太阳将要落山了。牧童扬起眉毛都着嘴,拿起短笛,把笛口放到嘴口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随口吹着没有固定的曲调,好听极了。

牛儿依旧不紧不慢、慢慢吞吞的走着,道路旁边的野花、野草随风而摇摆,仿佛是在欢迎他们呢!最后,奔向远方小牧童的身影慢慢消失在晚霞之中,只有那些笛声,在淡淡的暮色里,隐隐约约的飞翔着,极深,越来越轻,越来越轻。逐渐到没有了声音。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3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习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4

夏天的傍晚,燥热渐渐退去,取之而代的是一阵阵凉爽的微风,吹拂着人们的脸庞,梳理着人们的发丝

傍晚的景色格外美。昨夜的一场春雨使池塘水位上涨,几只鸭子在水中慢悠悠地游着,时不时把头扎进水里,叼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吞下去,还“嘎嘎”地叫两声,好像在为自己喝彩呢!池塘边长满了密密的碧绿的`青草,生机勃勃,好像在争着谁比谁长得高,长得好,又好像为大地穿上了一件毛茸茸的衣服。好看极了!远处,火红的落日落在山尖上,好像山变成了馋嘴的小孩,正含着一个好吃的咸鸭蛋黄一样,有趣极了。落日又好像一簇火苗,点燃了洁白的云朵和湛蓝的天空,让天上好似燃烧起来一团熊熊烈火,红橙相间,壮丽至极,时不时飞过的几只归巢的鸟儿,让这幅画面多了一分柔和与温暖。池塘像镜子一样,把这幅画面照了下来,又好像伟大的画家在池塘中画了一幅美丽的落日图。风一吹,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画儿”模糊了,但挡不住它倒映在水中的绚丽色彩,依然美丽的让人沉醉。

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随风飘来,原来是牧童回家了,只见他横坐在牛背上,双手把短笛放在嘴边,悠闲随意地吹着,笛声回荡在村子的每个角落,出奇的好听!牛儿也好像通人性似的,一步一步慢慢的走着,身后留下一串串蹄印,生怕骑在自己身上的小主人坐的不够舒服。不时的回过头来望着牧童,目光清澈柔和,还对着牧童眨了眨眼睛,“哞哞”地叫了两声,好像在夸赞小主人吹得好听呢!牛儿和牧童向着冒着炊烟的村庄慢慢走去,背影渐渐地变成一个小黑点,越来越远

这就是傍晚的乡村,美丽和谐,令人陶醉。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5

傍晚,天空微亮,绚丽斑斓的彩霞将大地染成了橘红色,与陡峭的山峰交辉相映,宛如镶嵌在山间的一幅图画。太阳从云缝中露出了笑脸。一道金黄色霞光环绕的彩虹横跨在遥远的天际,好似一座通往天界的“金桥”,让人犹如步入仙境一般。这时,苍茫的暮色中出现了一个人影,他就是宋朝诗人——雷震。

走着走着,诗人来到一个小池塘边。只见池塘边的堤岸上长满了柔嫩的小草。它们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也变成了橙黄色。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儿在鲜花嫩叶间滚动着,每颗露珠都映出一个美丽的黄昏。可能是刚刚下的雨很大吧,小小的池塘里已经涨满了水,都快溢到岸上来了。池中的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摇摆着尾巴,泛起阵阵涟漪,时而又跳出水面,在空中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扑通“一声落回水中,倏地一下,欢快地游向远方,渐渐没了踪迹。

落日西沉,它的脸涨得红彤彤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又像个喝醉了酒的老公公。“哦,太阳很快就要回家了”。诗人自言自语道,“瞧,它的半边脸越来越小,也越来越红,余辉把远处的草木都染成了灿烂的红色,天边的小山也显得格外巍峨壮观。太阳的半边脸躲在两座山的中间,仿佛被它们叼住了似的。这景象倒映在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随着水面带有凉意的小圆晕荡漾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这美如画的山郊野外,这悠闲自在的傍晚时分,真让人不忍心离去!

这时,不远处传来几声“哞哞”的牛叫,寻着声音,诗人不禁向树林走去。只见,一群群小鸟叽叽喳喳地陆续飞回树林。渐渐地,林子变得安静了,只有那时而拂过的`凉风逗得树木不时向天空微笑。而那“沙沙作响的叶子伴着那隐隐约约的哞哞声,时而几声鸟儿的拍翅声,奏出了一曲让人沉醉的乐曲。一头老黄牛嘴里叼着几根青草,尾巴不停地左右摇摆,牛背上横坐着一个牧童,大约七八岁的样子,他身材瘦小,穿着一身黄色外衣,脚穿露着脚丫子的草鞋,悠闲地拿起一支短笛,随意地吹奏起不成调的乐曲萦绕在宽大的牛背上,回荡在那一望无际的空旷田野上……

雷震不由诗兴大发,吟出了这样一首诗:

草满池塘水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6

绿色的野草铺满了整个池塘周边,清澈的池水都要漫出池岸了,“嘎嘎,嘎嘎”几只大白鸭领着一群小鸭子在镜中央嬉戏,抖着洁白而又柔软的羽翅,快速地游动着。远处的高山,一座连着一座在山顶上一轮红彤彤的落日即将被大山吃掉,太阳放出一束光照在水中的波纹里,把山和太阳的影子映在水中。

听远处传来了笛声,原来是牧童放牛归来了,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一条浅蓝色的短裤,横坐在黄牛的`背上,双手捧着小巧而又精致的短笛,“嘟嘟”地吹着没有曲调的曲子,但老牛竖起耳朵认真的听着,时不时摆动着尾巴,听得津津有味。

牧童、老牛落日与余晖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村晚图。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7

夏末初秋,乡村的傍晚真美!池塘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芦苇长的十分茂盛,有的`尖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水珠。雨过天晴,池塘里涨满了水,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小鱼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

夕阳西下,与两座山相连接,好像被叼住了一样。这景色连同小桥和岸边的树木一起倒映在池塘中,随着池中细小的波纹晃荡着,起伏着。 这时,有一个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正走在回家的途中,他手中拿着一支短笛随便吹着,虽然不成曲调,但那悠扬的乐声能传得很远很远,仿佛连小鸟也随着他的乐声翩翩起舞了。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8

河边的地上长满了草,池塘里的水,映着绿油油的草,柳树上的柳叶直垂在地上,北风轻轻地吹着,山就像军人一样顶着太阳,余晖洒向这美丽的`大地,远山与落日交相辉映如同一幅油画。

牧童横坐在牛背上回家,拿着短笛随口地吹着,水里的鸭子天上的小鸟好像都被这声音给迷到了在手舞足蹈,老牛也放慢脚步,摇摇头,甩甩尾巴,听得津津有味。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19

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来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

一、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人教版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实践活动_轻叩诗歌的大门_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写作诗歌、朗诵诗歌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诗经·采薇》(节选)是阅读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节选的四句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两幅画面。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由于教材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学习可深可浅。但我个人认为《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珍宝。浅读未免可惜,学生也不能领会其中美妙之处。尤其我们的课本所节选的四句诗乃是《采薇》中的精华,个人特别偏爱。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令人回味悠长。深入解读,却有很大难度。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历史的空间距离如何拉近等都存在问题。反复思量之下,我还是决定根据自己的解读来备课,做好_轻叩诗歌的大门_的第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折服于诗歌的魅力,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实践成果。鉴于以上考虑,我计划用一个课时精讲。

第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根据新课标的_知识与能力__过程和方法__情感和态度_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_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_,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感悟、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_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引导点拨法等。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三、说教学过程

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1、首先是导入:音乐渲染,营造气氛。了解《诗经》,拉近距离。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通过自读、指名朗读,发现障碍,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奏。

3、让学生对照注释明确部分字词含义,老师强调_杨柳_解释,在自学基础上、根据老师引导、小结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4、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让学生谈谈_杨柳依依_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课外诗文,进一步理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

6、感受战争的残酷。

此处属于补白。课本上是《采薇》倒数五六七八句,虽精彩却给人无头无尾之感。在此处通过图片、音乐、资料及教师入情入境的解说来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7、体悟_雨雪霏霏_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让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8、写作手法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9、引导读背

古诗文积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达到当堂背诵应该是最佳状态。

10、总结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来说作用巨大。

四、说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_我_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积累了古诗,又能达到锻炼学生想象、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

诗经·采薇

昔 往 杨柳

情景交融

今 来 雨雪

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的说明,我的说课完毕,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20

天蒙蒙,皎洁的月亮,高高挂在天上,一片寂静。小黄狗盘着腿,趴在草地上,做着美梦。就连那热闹的大公鸡在睡梦中。

忽然,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传来,紧接着一阵小跑声,一个满脸稚气的娃娃跑了出来,手拿破头巾,走到金属盆前,把手伸进去,拿出来一大块儿冰。

“臭弟弟,你居然不等我就来玩儿冰块儿了!”哥哥责备从房中跑出来。

“谁让你不早起呢?”弟弟调皮地笑着。

要在冰上钻洞了,弟弟回家拿了一根削尖的木棍。哥哥细心地在冰上钻了一个洞,小心翼翼地穿上彩丝。

“打——春——牛——啦——”小孩子跟着大人吆喝着。

他们用小木棍敲冰块,冰块儿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优美的.声音穿过森林,穿过小河,在大自然中回荡。这声音很快吸引来一群小朋友,他们陶醉在其中。

“砰”的一声,冰块儿忽然碎了,小孩子们相互对视,开心地笑了。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21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悟是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具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课件庐山画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两行描写看到的景物。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后两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推荐书目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22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二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

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五、教学准备

卡片、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刘景文》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想到了什么。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像-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第二课时

《山行》

(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附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于刘径残君菊霜寒

古诗村晚注音版篇23

傍晚,日落时分,红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太阳慢慢落下了山,天空变得更加美丽了。

在一条小湖里,有几个小鸭子正在里面玩耍,他们就像几个小孩儿一样,活泼、调皮,蓝色的湖边有许多小草,它们很霸道,周围有了草,还要往湖里生长,湖水也上涨了一些,旁边的柳树好像在摇头,说:“这些草太调皮了啦,占的地方这么多,都没我的地儿了,哼!”太阳又往下落了一点,旁边的云彩更红了,好像小孩染红的`脸蛋一样红;远处的山把太阳那红红的火球就像衔到了嘴里一样。远处那清凉的湖里倒映出了这像画一般美景,清凉的水波中就出现了山衔落日的一处画,湖水流动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这时,诗人雷震突然发现了不远处一个放完牛回家的牧童,牧童坐在牛背上,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一会儿倒坐在牛背上,突然,牧童从衣兜里拿出了一只短笛,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调的曲子,一个个音符“飘”了出来,老黄牛也“闭”着眼,享受着乐曲。牧童吹着笛子,老黄牛也悠闲地走着,很慢很慢地走着。

雷震走过去,说牧童吹得真好,还摸了牧童的头,他们一起走着。

天渐渐黑了,他们各自到了家里,一刹那,天完全黑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