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中考语文考点总结(推荐6篇)

中考语文考点总结(推荐6篇)

时间:2024-02-16 10:20:31 总结报告

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第1篇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xxx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xxx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xxx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孤之有xxx,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xxx世家》)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xxx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xxx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第2篇

1、初唐xxx:xxx、xxx、xxx邻、骆宾王。

2、三国:xxx、蜀、xxx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xxx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xxx、xxx、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xxx坚并称“苏黄”。

7、xxx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xxx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_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第3篇

中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走进温州

第一节 东瓯名城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温州的历史、概况

2.初步感受作为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1.设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问:“温州”这个名字的由来?

(学生自由猜测发言,教师引导学习本节内容)

2.了解温州历史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建制沿革”部分内容

问:阅读本段内容后,你有何感受?

(学生踊跃发言,只要合理,教师都予以肯定)

问:结合你对温州历史的了解,谈谈你心中的温州历史?

(学生回忆、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时温州的版图(图1-1)

问:请在地图上找到我们xxx的大概位置?

(3)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古建筑能说明温州的历史?

(学生广泛讨论后,师生交流)

3.了解现代温州

(1)比较两副地图(图1-1、1-4)

问:谈谈两副地图中,温州区域的变化怎样?

(学生仔细比较、讨论)

问:画出现代温州的界线,看看其呈什么形状?

问:在现代版温州地图上找出你的家乡在哪里,与哪些县(市、区)相邻?

(2)教师引导学生阅览“天下温州人”内容,探究温州人均耕地情况

(学生完成书上探究活动表格)

问:结合书上表格,请分析人均耕地面积对温州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4.感受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1)学生阅读图1-5 海外温州人分布图、图1-6温州商会全国分布图

问:为什么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

问:谈谈在你的身边,有温籍华人或华侨在海外创业对家乡贡献的事吗?

5.课后探究

了解现代温州主要建筑

第二节 瓯越山川

教学目标

1. 了解温州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

2. 了解温州丰富的地方物产资源。

教学过程

1. 由阅读温州地势图导入

问:请同学们结合温州地势图,找出温州主要的山脉、江河、海湾及海港?

(师生交流)

2. 了解温州的主要地形

(1)学生阅读“多山地形”内容

问:温州的主要地势是怎样的?

(学生结合书本提供的资料回答)

问:你能说出你家乡的地形名称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 了解温州的水域情况

(1)采用抢答方式

问:温州市三大河是什么?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温州的海域主要是什么?温州有哪四大渔场?

(学生结合书上内容和自身掌握的温州常识回答)

(2)东海油气、渔场对温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什么作用?

4. 了解温州的气候和物产

(1)了解温州气候特点

(学生阅读了解)

(2)了解温州物产情况

问:温州的主要有哪些农作物?你最喜欢哪一种?

5. 课后实践

制作山水温州美景作品

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第4篇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xxx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

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xxx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作品赏析

【注释】

①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

②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

③脉脉:含情貌。

【评解】

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感受。最后以景结情,倍觉有情。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

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色。

【集评】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初点月收天曙之景色,次言客心临别之凄楚。xxx以下,皆送行人之情态。执手劳劳,开户轧轧,无言有泪,记事既生动,写情亦逼具。断肠一句,写尽两面依依之情。换头,写别后舟行之速。万般两句,写别后心中之恨。更回首三句,以远景作收,笔力xxx。上片之末言回顾,谓人。此则谓舟行已远,不独人不见,即城亦不见,但见烟树隐隐而已。一顾再顾,总见步步留恋之深。xxx云:过夏首而西浮兮,xxx而不见。收处仿佛似之。

《唐宋词鉴赏集》:况周颐《蕙风词话》云: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惟北宋词人往往有之。从这首词的结句很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它在情景交融方面,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它高处不减唐人。

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第5篇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xxx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E动补短语xxx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二、语文学法归类

中考语文考点总结 第6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扬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肖像)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三、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七、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八、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喻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