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历史街区总结(合集6篇)

历史街区总结(合集6篇)

时间:2024-03-09 09:10:43 总结报告

历史街区总结 第1篇

街区范围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要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要求,布置应符合人的行为心理要求与人的舒适感,造型设计应符合街区内文化特色,并考虑更新的可能性,从而提升旅游品质。 为提升街区交通的通达性,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打通政府街与滨河路的连接,优化街区入口空间,增加道路的可达性,方便游客出行需求。与此同时,可在核心保护区东、西两侧组织人群集散广场及公共停车场,缓解街区停车难的问题。

历史街区总结 第2篇

每座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它是这座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将其进行正当的保护与再生,将会使城市失去文化的传承从而失去活力。随着现代城市的开发与建设,我国出现了多处质量较低的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有些是由于大改大拆而面目全非,有些是布局混乱、功能复杂而与现代建设不相符。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这些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并传承该区域的文化,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有文化记忆的历史文化街区,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1相关概念

建筑再生理念

建筑再生就是运用各种手法和操作使建筑再度得到新的生命。它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保留,更得以延续了记忆和文化。再生是尽可能合理地改造原有空间和特色,而非一成不变地全盘保留,这是一种创造行为,通过一些手法保留人的感觉和历史记忆,对建筑实体进行设计,赋予其新的生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再生建筑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而完整的技术科学。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指,一种将某些不适合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地区,利用整改、扩建、拆迁、再利用等一些方式有规划地改造过程,这么做可以使城市中的土地得到更好的使用,增强城市的功能利用率。石成球提出:“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城市更新改造的实质就是基于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构……其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提高功能,达到城市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更新物资设施,促进精神文明。”[1]为了能让城市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与价值,城市内旧城区的改造与保护是现在必然需要做的。

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2]。在城市的最初建设中,有人认为历史遗留会影响城市的长远发展,想将其进行优化与改造,需要人们对传统的观念有一定的改变,将历史所遗留的问题去掉,给人们的新生活提供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建设与开发,人们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改观,认识与了解到了历史遗迹对现代人起到的教育作用与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对于后人在精神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始对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与再生。

2长春市新民大街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历史沿革

长春市新民大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日本殖民历史有很大的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长春沦为了日本殖民地。日本人将新民大街变成了主要的行政中心。新民大街街区建成于1933年,街区内分布了伪_的“_”“八大部”等一系列行政大楼。1946年,依据_的_,将其改名为“民权大街”。1948年,长春解放,最终将其改名为“新民大街”并沿用至今。

街区现状

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区内,北起解放大路与新民大街交汇处,南至新民大街与自由大路交汇处,东至自由大路与同志街交汇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遗存了多处伪满时期的历史建筑遗迹。建筑风格为“伪满式”建筑,即中式建筑风格、日式建筑风格和西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综合建筑风格,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大屋顶,圆广场,双排树”的长春建筑特点。主要历史建筑遗迹包括:伪满军事部、伪满_、伪满经济部、伪满_等“八大部”。长春市解放纪念碑也屹立于这个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内。街区现在也活跃于繁华的商圈内,新民大街也是长春主要的干道。

肌理特征

历史街区总结 第3篇

城市需要真实的历史回忆,历史回忆是城市具有源源生命力的保证。街区的回忆往往是城市记忆的主要来源,传统的社会情感使城市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我们通过历史街区了解城市居民以前的生活状态、邻里关系、社会交往等,这样的历史信息能够让更多的城市居民从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城市的和谐稳定。历史街区的存在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同时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它的社会公共价值是城市居民的共同财富。

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和利用。但仍存在个别城市急功近利、盲目发展的状况,对历史文化街区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还有些城市由于专业保护措施的缺乏,难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继承应当如何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共生共存,成为了城市建设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一:优化产业结构

针对街区产业混乱、文化资源发掘不足的问题,可以对街区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打造功能复合型业态布局。结合现状产业优势进行主导产业分类,这样才能使产业发展最为稳应以轻便/民俗餐饮、咖啡、艺术创作、休闲酒楼、特色文化主题店、娱乐体验等为主题的多样生活业态,丰富街区功能,提升街区活力,提高生活品质。对一些需求较大的地方特产、风味小吃、旅游纪念品、地方特色餐饮等旅游购物类和餐饮类业态,可在历史街区内的街巷沿线点缀分布。

关键二:改善人居环境

对于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而言,缺乏了居民的生活与活动,历史文化街区就会缺乏活力。因此不能一味地将原有居民全部搬迁,而应保留有一部分原有居民。同时,基于生活真实性延续的目的也需要一定的居民重置,从而保证基本居住面积以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生活真实性的延续必须建立在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可生长性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必须首先实现现代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改善,这是原有居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根据现场市政基础设施的现状情况,应进一步完善街区的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线。创造休闲空间,为居民提供活动休闲场所,丰富居民生活;结合街区传统空间肌理,合理规划街区内绿化景观。通过将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与街区居民的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为街区带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是保护、发扬和继承街区历史文化与特色的最佳模式。

历史街区总结 第4篇

1976年《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1987年《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保护意义、原则及方法等

历史地区保护的五个内容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纳入整体规划中去

历史街区总结 第5篇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城镇建筑公共空间进行了很大调整,以便改善交通、生活以及经济环境,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历史街区由于风格乃至整体规划与当前城市建设理念不符,因此街区升级改造工作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环节,改造工作强调在最大限度保留其文化价值与利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复与更新,从而帮助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更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城镇居民创造理想的生活空间。

1城市更新的内涵及模式

2历史街区的价值

文化价值

一些历史街区的存在,能够完整反馈城市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经济、文化、物质特点,其本身不仅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同时承载的历史研究价值也能够对当前的城市发展起到借鉴与参考作用。因此街区本身便是城市文化价值的一种直观体现,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发掘。如图1所示。图1浙江xxx圣故里历史街区

艺术价值

对于每一座城市来说,历史街区都是其难以完整复刻的伟大艺术品之一。街区的一砖一瓦,由于承载了浓厚的历史烙印,能够有效呈现出一座城市的审美风格变迁,并且只有将其完美地与现代社会环境融为一体,才能够反映出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使用价值

部分历史街区虽然在布局规划与设计水平上无法达到现代社会的科技水平,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古人智慧。因此一些街区的建筑结构虽然老旧,但是并未完全丧失使用功能,只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修复改善,不但能够有效保留其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还能够赋予现代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并可以起到节约城市发展资源的目的。

商业价值

一些历史街区由于文化遗迹保留完整,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因此本身便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通过对其适度的开发保护,能够有效发展一座城市的旅游经济与商业经济,为城市提供源源不绝的发展资源,因此历史街区更新是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部分。

3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对策

形成正确保护观念认知

历史街区总结 第6篇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肌理被破坏,严重影响城市原有空间结构,导致大批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建设性”破坏。合理选择再利用方式,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有效保护、修复与改造,尊重其旧有的文化形态,重新开发使之获得实际使用价值并融入现代社会尤显重要。

1所城里地域特征

烟台从上古时代的人类遗址区起源发展,经历不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和积累,形成独特的山海交融城市空间。奇山所城是烟台地区从普通州县城市演变为海防卫城过程中的产物,为明清驻守海防官兵及家属的城池堡垒。所城里位于烟台市芝罘区,是目前市内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海防军事考古遗址之一(见图1)。明初由于倭寇入侵之患频繁,为进一步加强海防的战略性建设,开始进行奇山所城的战略规划。所城里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时属宁海州(今牟平区)管辖。

自然环境

烟台位于胶东半岛,依山xxx,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居住,在上古时期就有人类遗迹存在,是著名的滨海山城。

建筑形态

所城里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明代海防遗址之一,曾是烟台的政治中心和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目前我国境内现存最大、最完好的明代海防重镇历史文化街区,保存了完整的城池形状轮廓和建筑格局,有“无所城不芝罘”称呼。明清易代后,城内建筑形制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原有的走向、尺度和肌理,仅名称改变。所城里大部分遗存是传统民居建筑,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院落有34座,作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内的5个历史街区之一,街区内有15套院落被公布为历史建筑。遗存基本以明清两代传统四合院建筑为主,遵照传统风水格局建造,位于所城里大街57号的三进四合院是目前所城里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

2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缺少必要的场所精神,文化氛围淡漠

随着我国传统建筑被破坏、拆毁和重建,旧街区的居民逐步搬迁,依托街道产生的特色生活空间逐渐消失。所城里街区由于缺乏文化宣传和详尽的规划设计,诸多优秀文化遗址的历史价值未被完全挖掘,尚未具备与其历史资源匹配的文化影响力。新改建的“宣化”城门以及沿街商铺仅为仿古建筑,新旧建筑衔接十分突兀,并未进行有价值的保护利用,历史街区原有的文化内涵并未体现。

业态低端、雷同,缺乏吸引力与竞争力

所城里历史街区内社区呈现“外商内居”特点,其社区、街巷的业态较低端、单一,既缺少与历史息息相关的文化服务产业,又缺少文创、时装、休闲等新兴商业。新改建的所城里大街沿街店铺仅为仿古建筑,基本业态是商业和餐饮,较为单一且对历史文化建筑造成形式上的破坏,故所城里历史街区并不适合被改造为商业街区。沿街住宅建筑商用既缺少合理的商业空间,又破坏建筑的旧有形态。

交通系统不完善,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街区内部缺乏独立、完整的交通体系,空间连续性和畅达性较差。所城里片区内多为组合形成的多种院落,内部空间狭小,道路曲折不宜到达,不利于人流疏散。场地内各类公共活动空间多以碎片化形式分布,面积较小、人员数量较少,基础性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及游客的日常要求,缺乏高质量、集中化的公共活动区。道路狭窄无法满足商业街区的疏散及消防要求,人流密集对古建筑造成另一种破坏。

场地对外吸引力不足,发展孤立,未能有效联动周边环境

所城里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不仅属于建筑学范畴,还应从现代社会科学的视角和理论入手,深入研究如何有效进行物质环境的综合利用和建设改造,思考场地能否具有对内、对外人群的价值及核心吸引力。所城里历史街区的开发相对独立,无法有效联动周边环境。

3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策略

重塑院落肌理,营造场所精神与文化氛围

在保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重点修复,延续独特的自然历史风貌,完善街区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功能,有效保护街区内的历史文化建筑。以保护博物馆等历史建筑为抓手,延续传统文化与历史风貌。

完善多样业态,挖掘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海防文化内涵,尊重原有的院落肌理,在有限地块内进行老城整体的肌理重塑(见图2)。聚焦历史文化建筑的院落空间,恰当注入海防文化元素。新旧建筑通过空间特征、材质、色彩等产生对比及对话,提升该街区历史文化属性与场所记忆感,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回归城市语境,重新再认识奇山所城的文化内涵。

重塑公共空间,完善基础设施与道路系统

通过重新打造公共空间,提升居住生活品质,优化城市环境,扩展停车场所,增强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丰富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内容,既提升城市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又为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联动城市景点,提升文化内涵

根据烟台市总体规划,该城市的空间布局为“多组团、多核心”的滨海带状组团结构,围绕所城里历史街区进行城市建设,构成“山、海、城、岛”相互交融的城市特色,有效联动城市文化资源。以所城里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为载体,积极推动烟台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保护与发展的互动。

4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肌理重塑

传承传统民居形式,塑造传统民居组团新肌理

对院落内部原有的墙、门窗、房屋框架进行统一修复,通过“修旧植新”设计策略增加钢架玻璃走廊,新材料介入旧庭院,创造半开放的室外空间。重新梳理进入庭院空间的先后顺序,使空间的区域划分不单一,明确基本的组团空间格局为具有1处户外场地与多处园林绿化的院落。通过新旧交替的环境变化表达场所精神。植入院落与回廊,打破旧庭院的封闭性,以廊为手段将分散个体重新组织为完整建筑,加入海防文化元素,丰富其文化内涵(见图3)。

修复院落肌理,寻求适宜的空间尺度

通过对地块肌理的分析,对部分建筑进行现状评估、保留和修复,植入符合原始肌理的庭院,重塑商业空间。不同于大城市将历史街区改造为商业空间的案例,本次改建的小体量区域可连接文化产业与商业,在有限地块内对原有的院落肌理进行修复。寻求舒适、缓和的街巷空间尺度是所城里历史街区的重要空间特点,通过水平和竖向尺度对比,发现该比值在合理范围内。各区域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通,通过灰空间分段间隔上述区域,利用道路铺地的材质区分重新限定空间,让游客体会顺畅的流线,实现文化传承最大化。

提炼特色建筑形式,展现浓郁所城文化

所城里处于街道、院落肌理与城市上位规划冲突的地带。拟保留老建筑的局部外墙,并将其作为基本定位点,将老墙与新构件连接,防止破坏其基础。外墙呼应街道,统一城市界面。通过适当开放广场,创造丰富的公共休闲场所。

浓缩当地民俗文化,打造文化传播平台

浓缩奇山所城民俗文化,建设小型博物馆,供游客参观展览。将博物馆、商业空间与文化整合区域连接,给游人最直观的感受。以对奇山所城历史街区海防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发掘并展示海防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内涵,进行合理、永续的综合保护利用,同时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促进烟台市历史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充分挖掘并凸显烟台海防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与特色,联动烟台城乡规划政策,尤其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格局和历史风貌、山海xxx、文物古迹等,打造具有烟台地域特征的明所城旅游文化产业。

5结语

烟台所城里具有完整的历史街区风貌、统一连续的建筑风格、山海交融的人文环境,是一代代烟台人的成长记忆,更是烟台城市的根与魂。历史文化建筑只有在不断被利用中才会保持恒久生命力,且其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需寻求历史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之间的适当均衡,灵活处理以衍生丰富语境。对所城里需保护的院落肌理进一步梳理规划,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历史文化街区象征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使传统建筑继续发挥其自身价值,设计需在保护基础上因地制宜,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