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优选8篇)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优选8篇)

时间:2024-04-11 08:57:29 总结报告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 第1篇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原理: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1/2mV2在实验误差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

2.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米尺,铁架台,烧瓶夹、低压交流电源、导线。

3.实验条件:

a.打点计时器应该竖直固定在铁架台

b.在手释放纸带的瞬间,打点计时器刚好打下一个点子,纸带上最初两点间的距离约为2mm。

4.测量的量:

a.从起始点到某一研究点之间的距离,就是重锤下落的高度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 mgh1;测多个点到起始点的高h1、h2、h3、h4(各点到起始点的距离要远一些好)

b.不必测重锤的质量

5.误差分析:

由于重锤克服阻力作切,所以动能增加量略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6.易错点

a.选择纸带的条件:打点清淅;第1、2两点距离约为2mm。

b.打点计时器应竖直固定,纸带应竖直,先开启打点计时器,再放纸带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 第2篇

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含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4-6v交流电,电火花220v交流电,它每隔打一次点(电源频率是50Hz)。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其中T=5×)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1)利用上图中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2)用“逐差法”求加速度:(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

(3)用v-t图法:即先根据;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再求出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如图的v-t图线,图线的斜率即加速度。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1.纸带打完后及时断开电源。

2.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以能在纸带上长约50cm的范围内清楚地取7~8个计数点为宜。

3.应区别计时器打出的轨迹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通常每隔4个轨迹点选1个计数点,选取的记数点不少于6个(即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4.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可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5.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6.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7.电压若增大,打点更清晰;频率若增加,打点周期更短;

8.若打出短线,增加振针与复写纸的距离;9.若初速度为0,则选1,2点距离为2mm为宜;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注意事项]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过弹簧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使用数据时应采用即弹簧长度变化量.

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1.用弹簧秤测拉力时,应使拉力沿弹簧秤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秤和细绳套应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以上三种实验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的,从而得出关于力学的重要结论:力是物理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受力方式不同运动状态也就不同。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 第3篇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实验原理:两小球在水平方向发生正碰,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本实验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两小球碰撞后均作平抛运动,用水平射程间接表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OP-----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M----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N-----m2以V2’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验证的表达式:

2.实验仪器:斜槽、重锤、白纸、复写纸、米尺、入射小球、被碰小球、游标卡尺、刻度尺、圆规、天平。

3.实验条件:(高考常考点)

a.入射小球的质量m1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2(m1 >m2)

b.入射球半径等于被碰球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未端的切线方向水平

e.两球碰撞时,球心等高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4.主要测量:(高考常考点)

a.用天平测两球质量m1、m2

b.用游标卡尺测两球的直径,并计算半径。

C.确定小球的落点位置时,应以每次实验的落点为参考,作一尽可能小的圆,将各次落点位置圈在里面,就把此圆的圆心定为实验测量数据时所对应的小球落点位置。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 第4篇

高中物理教学中,电学实验是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电学实验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是一个重点,同时更是一个难点。

一:电流表与电压表的读数规则

这是大家从初中就已经熟知的电压表和电流表:

1.电流表量程: A和0-3A

2.电压表量程:0-3V、0-15V

二: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应用

滑动变阻器是电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在高考中,电学设计性实验问题总是会对其如何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进行直接或间接渗透的考查。这是一大高考物理重点,同时也是很多学生心中的难点。

三:实验电路和电学仪器的选择

在很多实验题中,我们都会遇见填空题或者简单问答题,叫你选择合适或者缺少的电路仪器,

这个小题分要拿到必须清楚电路仪器选择的条件。

四:电阻测量的方法归类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 第5篇

研究匀变速运动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1.操作要点:接50HZ,4~6伏的交流电;正确取点,即在纸带中间部分选5个点。

2.重点:纸带的分析

a.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在误差范围内:如果S1=S2=S3=……,则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S1=△S2=△S3=…….=常数, 则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b.测定加速度:

公式法:先求△S,再由 求加速度。

图象法:作v-t图,求a=直线的斜率

c.测定即时速度:V1=(S1+S2)/2T V2=(S2+S3)/2T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原理:

2.实验条件:a.合力恒定,细线与木板是平行的。b.接50HZ,4~6伏交流电。

3.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两根导线。

4.主要测量:选择纸带,标出记数点,测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S1、S2、S3。

5. 数据处理:根据测出的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加速度:

S4-S1=3a1T?,S5-S2=3a2T?, S6-S3=3a3T?,a=(a1+a2+a3)/3=(S4+S5+S6-S1-S2-S3)/9T?。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 第6篇

一、高中物理验证性实验

⑴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

1:目的:验证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器材:方木板一个、白纸一张、弹簧秤两个、橡皮条一根、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

3. 主要测量:

a. 用两个测力计拉细绳套使橡皮条伸长,绳的结点到达某点O。结点O的位置。

记录 两测力计的示数F1、F2。

两测力计所示拉力的方向。

b. 用一个测力计重新将结点拉到O点。

记录:弹簧秤的拉力大小F及方向。

4.作图:刻度尺、三角板

5.减小误差的方法:

a.测力计使用前要校准零点。

b.方木板应水平放置。

c.弹簧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应一致,并与木板平行.

d.两个分力和合力都应尽可能大些.

e.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两条细线方向的两点要尽可能远些.

f.两个分力间的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取600---1200为宜

(2)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原理:两小球在水平方向发生正碰,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m1v1=m1v1/+m2v2/

本实验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两小球碰撞后均作平抛运动,用水平射程间接表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OP-----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M----m1以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N-----m2以V2'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2. 实验仪器:

斜槽、重锤、白纸、复写纸、米尺、入射小球、被碰小球、游标卡尺、刻度尺、圆规、天平。

3. 实验条件:

a.入射小球的质量m1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m2(m1 >m2)

b.入射球半径等于被碰球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未端的切线方向水平

e.两球碰撞时,球心等高或在同一水平线上

4.主要测量量:

a.用天平测两球质量m1、m2

b.用游标卡尺测两球的直径,并计算半径。

C.确定小球的落点位置时,应以每次实验的落点为参考,作一尽可能小的圆,将各次落点位置圈在里面,就把此圆的圆心定为实验测量数据时所对应的小球落点位置。

(3)验证机械能守恒

1.原理: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h=

在实验误差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

2.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米尺,铁架台,烧瓶夹、低压交流电源、导线。

3.实验条件:

a.打点计时器应该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b.在手释放纸带的瞬间,打点计时器刚好打下一个点子,纸带上最初两点间的距离约为2毫米。

4. 测量的量:

a.从起始点到某一研究点之间的距离,就是重锤下落的高度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1;测多个点到起始点的高h1、h2、h3、h4(各点到起始点的距离要远一些好)

b.不必测重锤的质量

5.误差分析:由于重锤克服阻力作切,所以动能增加量略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6.易错点:

a. 选择纸带的条件:打点清淅;第1、2两点距离约为2毫米。

b. 打点计时器应竖直固定,纸带应竖直。

二、高中物理测量性实验

(1) 长度的测量

1: 测量原则(1)为避免读数出错,三种测量器具(包括毫米刻度尺)均应以mm为单位读数!(2)用游标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长度时,均应注意从不同方位多测量几次,读平均值。(3)尺应紧贴测量物,使刻度线与测量面间无缝隙。

2:实验原理

游标卡尺----

(1)1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9mm,分成10等份,每等份为,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2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19mm,分成20等份,每等份为19/20 mm,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即二十分子一)mm; 5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49mm,分成50等份,每等份为49/50mm,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即1/50)mm;

(2)读数方法:以洲标尺的零刻线对就位置读出主尺上的整毫米数,再读出洲标尺上的第几条线一心尽的某条线重合,将对齐的洲标尺刻度线数乘以该卡尺的精确度(即总格的倒数),将主尺读数与游标读数相加即得测量值。

螺旋测微器

(1)工作原理:每转一周,螺杆运动一个螺距,将它等分为50等份,则每转一份即表示,故它精确到即千分之一厘米,故又叫千分尺。

(2)读数方法:先从主尺上读出露出的刻度值,注意主尺上有整毫米和半毫米两行刻线,不要漏读半毫米值。再读可动刻度部分的读数,看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线重合(注意估读),乘以即为可动读数,再将固定与可动读数相加即为测量值。注意:螺旋测微器读数如以mm为单位,小数点后一定要读够三位数字,如读不够,应以零来补齐。

注意事项:(1)游标卡尺读数时,主尺的读数应从游标的零刻度处读,而不能从游标的机械末端读。(2)游标尺使用时,不论多少分度都不用估读20分度的读数,末位数一定是0或5;50分度的卡尺,末位数字一定是偶数。(3)若游标尺上任何一格均与主尺线对齐,选择较近的一条线读数。(4)螺旋测微器的主尺读数应注意半xxx是否露出。(4)螺旋测微器的可动部分读数时,即使某一线完全对齐,也应估读零。

(2) 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1. 实验目的: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 实验原理:g=4π?2;L/T?2;

3. 实验器材:长约1m的细线、小铁球、铁架台、米尺、游标卡尺、秒表。

4. 易错点:

a. 小球摆动时,最大偏角应小于50。到10度。

b. 小球应在竖直面内振动。

c. 计算单摆振动次数时,应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

d. 摆长应为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即:L=摆线长+摆球的半径。

(3)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

1:实验原理:油酸滴在水面上,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了单分子油膜,,如把分子认为是球状,,测出其厚度即为直径。

2:实验器材:盛水方盘、注射器(或胶头滴管)、试剂瓶、坐标纸、玻璃、痱子粉(或石膏粉)、酒精油酸溶液、量筒

3:步骤:盘中倒水xxx,胶头滴管吸液油,逐滴滴入量筒中,一滴体积应记清,痱粉均撒水面上,靠近水面一滴成,油膜面积稳定后,方盘上放玻璃稳,描出轮廓印(坐标)纸上,再把格数来数清,多于半格算一格,少于半格舍去无,数出方格求面积,体积应从浓度求。

4.注意事项:(1)实验前应注意方盘是否干净,否则油膜难以形成。(2)方盘中的水应保持平衡,痱子粉应均匀浮在水面上(3)向水面滴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太高,否则油膜难以形成。(4)向水面只能滴一滴油酸溶液(5)计算分子直径时,注意滴加的不是纯油酸,而是酒精油酸溶液,应用一滴溶液的体积乘以溶液的体积百分比浓度

(4)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1. 电路连接方式是xxx表外接法,而不是内接法。

2. 测L时应测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有效长度。

3. 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置于正确位置。

4. 多次测量U、I,先计算R,再求R平均值。

5.电流不宜过大,否则电阻率要变化,xxx表一般选安挡。

(5)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1. 实验电路图:xxx表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后与伏特表并联。

2. 测量误差:?、r测量值均小于真实值。

3. xxx表一般选档,伏特表一般选0-3伏档。

4. 电流不能过大,一般小于。

误差:电动势的测量值?测和内电阻的测量值r测均小于真实值

(6) 电表改装(测内阻)

实验注意:(1)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时,应满足电位器阻值远远大于待测表内阻(倍左右)的条件。(2)选用电动势高的电源有助于减少误差(3)半偏法测得的内阻值偏小(读数时干路电流大于满度电流,通过电阻箱的电流大于半偏电流,由分流规律可得)(4)改装后电表的偏转仍与总电流或总电压成正比,刻度或读数可由此来定且刻度线应均匀。(5)校准电路一般采用分压器接法(6)绝对误差与相对(百分)误差相比,后者更能反应实验精确程度。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 第7篇

高中物理的实验方法总结

1.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就是在xxx一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实验结果的某一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而不改变其它条件。xxx两次实验只有某一条件不同,导致更后结果不同,则说明此条件影响了这次的实验结果。控制变量可以说的上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物理实验中,掌握控制变量法更是我们做实验的基础。比如物理力学中在推导动能定理时,通过控制变量法证明了物体的能量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与速度呈正比。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搞清楚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定量。

2.转化法:在物理实验在中,经常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者不好测量的物理量,这时候就需要将它转化为让我们清晰明了的事物,在整个物理学的前进过程中,转化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等效替代法:在高中的物理实验中,我们常常为了问题简化,就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另一个物理量,但不改变实验结果。比如在电学实验中,当我们需要一个大电阻但手边没有的时候就可以用多个电阻代替。等效替代法中更重要的就是等效二字,等效指的是同一个实验中,它们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如果同学们能熟练运用等效替代法就意味着已经对这个实验有了一定理解。

高中物理实验题的答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一定要强调四性(科学性、安全性、准确性、简便性),如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高中物理的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4、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

①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②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③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④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数学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⑤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⑥熟练使用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多个对象时,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

高中物理12个实验总结 第8篇

1.长度的测量会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掌握它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选点迹清楚的一条,舍掉开始比较密集的点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开始点O,然后(每隔5个间隔点)取一个计数点A、B、C、D …。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s1、s2、s3 … 利用打下的纸带可以:

⑴求任一计数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如

(其中T=5×)

⑵利用“逐差法”求a:

⑶利用任意相邻的两段位移求a:如

⑷利用v-t图象求a:求出A、B、C、D、E、F各点的即时速度,画出v-t图线,图线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项:

1、每隔5个时间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是为求加速度时便于计算。

2、所取的计数点要能保证至少有两位有效数字

3.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xxx定律)探究性实验利用右图装置,改变钩码个数,测出弹簧总长度和所受拉力(钩码总重量)的多组对应值,填入表中。算出对应的弹簧的伸长量。在坐标系中描点,根据点的分布作出弹力F随伸长量x而变的图象,从而发确定F-x间的函数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

该实验要注意区分弹簧总长度和弹簧伸长量。对探索性实验,要根据描出的点的走向,尝试判定函数关系。(这一点和验证性实验不同。)

4.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目的:实验研究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器材:方木板、白纸、图钉、橡皮条、弹簧秤(2个)、直尺和三角板、细线

该实验是要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和另一个力产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与这一个力是否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注意事项:

1、使用的弹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动时尽可能不与其它部分接触产生摩擦,拉力方向应与轴线方向相同。

2、实验时应该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内

3、结点的位置和线方向要准确

5.验证动量守恒定律(O /N-2r)即可。žOM+m2žOP=m1ž由于v1、v1/、v2/均为水平方向,且它们的竖直下落高度都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和O /N表示。因此只需验证:m1

注意事项:

(1)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要知道为什么?

(2)入射小球每次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3)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4)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用描迹法)目的:进上步明确,平抛是水平方向和竖直两个方向运动的合成运动,会用轨迹计算物体的初速度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成:

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置,然后描出运动轨迹,

测出曲线任一点的坐标x和y,就可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平抛物体的初速度。

此实验xxx:如何得到物体的轨迹(讨论)

该试验的注意事项有:

⑴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⑵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⑶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4)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纸带的左端是用夹子夹重物的一端。

⑴要多做几次实验,选点迹清楚,且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

⑵用刻度尺量出从0点到1、2、3、4、5各点的距离h1、h2、h3、h4、h5,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算出2、3、4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2、v3、v4,验证与2、3、4各点对应的重力势能减少量mgh和动能增加量是否相等。

⑶由于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总是使

⑷本实验不需要在打下的点中取计数点。也不需要测重物的质量。

注意事项:

1、先通电源,侍打点计时器正掌工作后才放纸带

2、保证打出的第一个占是清晰的点

3、测量下落高度必须从起点开始算

4、由于有阻力,所以稍小于

5、此实验不用测物体的质量(无须天平)

8.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可以与各种运动相结合考查

本实验用到刻度尺、卡尺、秒表的读数(生物表脉膊),1米长的单摆称秒摆,周期为2秒

摆长的测量:

让单摆自由下垂,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读到),用游标卡尺量出摆球直径(读到0. 1mm)算出半径r,则摆长L=L/+r

开始摆动时需注意:摆角要小于5°(保证做简谐运动);

摆动时悬点要固定,不要使摆动成为圆锥摆。

必须从摆球通过最低点(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倒数法),

测出单摆做30至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计算每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再求这些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若没有足够长的刻度尺测摆长,可否靠改变摆长的方法求得加速度

9.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①实验前应预先计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实际体积: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浓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测出每滴溶液的体积,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

②油膜面积的测量:油膜形状稳定后,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画在玻璃板上;将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以25px边长的正方形为单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数出油膜面

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等势线目的:用恒定电流场(直流电源接在圆柱形电极板上)模拟静电场(等量异种电荷)描绘等势线方法.

实验所用的电流表是零刻度在中央的电流表,在实验前应先测定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将电流表、电池、电阻、导线按图1或图2 连接,其中R是阻值大的电阻,r是阻值小的电阻,用导线的a端试触电流表另一端,就可判定电流方向和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该实验是用恒定电流的电流场模拟静电场。与电池正极相连的A电极相当于正点电荷,与电池负极相连的B相当于负点电荷。白纸应放在最下面,导电纸应放在最上面(涂有导电物质的一面必须向上),复写纸则放在中间。

电源6v:两极相距250px并分为6等分,选好基准点,并找出与基准点电势相等的点。(电流表不偏转时这两点的电势相等)

注意事项:

1、电极与导电纸接触应良好,实验过程中电极位置不能变运动。

2、导电纸中的导电物质应均匀,不能折叠。

3、若用电压表来确定电势的基准点时,要选高内阻电压表

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被测电阻丝的电阻(一般为几欧)较小,所以选用电流表外接法;可确定电源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量程均不宜太大。本实验不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可选用限流电路。因此选用下面左图的电路。开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应该在右端。本实验通过的电流不宜太大,通电时间不能太长,以免电阻丝发热后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

实验步骤:

1、用刻度尺测出金属丝长度

2、螺旋测微器测出直径(也可用积累法测),并算出横截面积。

3、用外接、限流测出金属丝电阻

4、设计实验表格计录数据(难点)注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12.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器材:电源(4-6v)、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4v, )灯座、单刀开关,导线若干

注意事项:

①因为小电珠(即小灯泡)的电阻较小(10Ω左右)所以应该选用xxx表外接法。

②小灯泡的电阻会随着电压的升高,灯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在低电压时温度随电压变化比较明显,因此在低电压区域内,电压电流应多取几组,所以得出的U-I曲线不是直线。

为了反映这一变化过程,

③灯泡两端的电压应该由零逐渐增大到额定电压(电压变化范围大)。所以滑动变阻器必须选用调压接法。

在上面实物图中应该选用上面右面的那个图,

④开始时滑动触头应该位于最小分压端(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零)。

由实验数据作出的I-U曲线如图,

⑤说明灯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也就说明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若用U-I曲线,则曲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⑥若选用的是标有“ ”的小灯泡,电流表应选用量程;电压表开始时应选用0-3V量程,当电压调到接近3V时,再改用0-15V量程。

13.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xxx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Rg、满偏电流Ig、满偏电压Ug。

步骤:

(1)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Rg;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2) 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3)弄清改装后表盘的读数

(Ig为满偏电流,I为表盘电流的刻度值,U为改装表的最大量程,为改装表对应的刻度)

(4)改装电压表的较准(电路图?)

(5)改为A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

(n为量程的扩大倍数)

(6)改为欧姆表的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14.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为电动势E U=E

原理: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

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u--I图中描点,最后由u--I图线求出较精确的E和r。

本实验电路中电压表的示数是准确的,电流表的示数比通过电源的实际电流小,所以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为了减小这个系统误差,电阻R的取值应该小一些,所选用的电压表的内阻应该大一些。为了减小偶然误差,要多做几次实验,多取几组数据,然后利用U-I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将点描好后,用直尺画一条直线,使尽量多的点在这条直线上,而且在直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等。这条直线代表的U-I关系的误差是很小的。

它在U轴上的截距就是电动势E(对应的I=0),它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内阻r。

(特别要注意:有时纵坐标的起始点不是0,求内阻的一般式应该是。

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选用使用过一段时间的1号电池)

15.用多用电探索黑箱内的电学元件熟悉表盘和旋钮

理解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的结构原理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和大小与指针的偏转关系

红笔插“+”; 黑笔插“一”且接内部电源的正极

理解:半导体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正向电阻很小,反向电阻无穷大

步骤:

①、用直流电压档(并选适当量程)将两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上第二条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测量每两点间的电压,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②、用欧姆档(并选适当量程)将红、黑表笔分别与A、B、C三点中的两点接触,从表盘的欧姆标尺的刻度线读取测量结果,任两点间的正反电阻都要测量,并设计出表格记录。

16.练习使用示波器 (多看课本)

17.传感器的简单应用传感器担负采集信息的任务,在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技术都有很重要的应用。

如:自动报警器、电视摇控接收器、红外探测仪等都离不开传感器

传感器是将所感受到的物理量(力热声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的一类元件。

工作过程:

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物理量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转换后的信号经过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等各种目的。热敏电阻,升温时阻值迅速减小.光敏电阻,光照时阻值减小, 导致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变化来达到自动控制

光电计数器

集成电路 将晶体管,电阻,电容器等电子元件及相应的元件制作在一块面积很小的半导体晶片上,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

18.测定玻璃折射率实验原理: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由空气射入玻璃砖,经OO1后由O1B方向射出。作出法线NN1,

则由折射定律

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是光在波璃中的折射角的大小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减小误差:

1、采用宽度适当大些的玻璃砖,以上。

2、入射角在15至75范围内取值。

3、在纸上画的两直线尽量准确,与两平行折射面重合,为了更好地定出入、出射点的位置。

4、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玻璃砖。

注意事项:

手拿玻璃砖时,不准xxx洁的光学面,只能接触毛面或棱,

严禁把玻璃砖当尺画玻璃砖的界面; 实验过程中,玻璃砖与白纸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

大头针应垂直地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一侧的两个大头针距离应大一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造成的误差;

入射角应适当大一些,以减少测量角度的误差。

19.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器材:

光具座、光源、学生电源、导线、滤光片、单缝、双缝、遮光筒、毛玻璃屏、测量头、刻度尺、相邻两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用测量头测出a1、a2(用积累法)测出n条亮(暗)条纹之间的距离a, 求出双缝干涉: 条件f相同,相位差恒定(即是两光的振动步调完全一致) 当其反相时又如何?

亮条纹位置: ΔS=nλ; 暗条纹位置: (n=0,1,2,3,、、、);条纹间距: (ΔS :路程差(光程差);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测出n条亮条纹间的距离a

补充实验:

1.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有a、b两种接法,a叫(xxx计)外接法,b叫(xxx计)内接法。

①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来判断内外接法:

外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压表的分流引起的,测量值总小于真实值,小电阻应采用外接法;内接法的系统误差是由电流表的分压引起的,测量值总大于真实值,大电阻应采用内接法。

②如果无法估计被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可以利用试触法:

如图将电压表的左端接a点,而将右端第一次接b点,第二次接c点,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

若电流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大电阻,应该用内接法测量;

若电压表读数变化大,说明被测电阻是小电阻,应该用外接法测量。

(这里所说的变化大,是指相对变化,即ΔI/I和U/U)。

(1)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也有a、b两种常用的接法:a叫限流接法,b叫分压接法。

分压接法:被测电阻上电压的调节范围大。

当要求电压从零开始调节,或要求电压调节范围尽量大时应该用分压接法。

用分压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小的;“以小控大”

用限流接法时,滑动变阻器应该选用阻值和被测电阻接近的。

(2)实物图连线技术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

对限流电路:

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处)。

对分压电路,

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

根据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

20.α粒子散射实验全部装置放在真空中。荧光屏可以沿着图中虚线转动,用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粒子的数目。观察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