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合集7篇)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合集7篇)

时间:2023-12-04 11:17:15 古诗文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偶遇秋雨,却又不似他往日的淅淅沥沥,只是茫茫一片,不成烟,不成雾,笼罩了同升湖整整一天。望一眼窗外,万物正无声地承泽着上天的恩惠,萌生了几分感慨。

这迷蒙的景引起了我迷蒙的回忆。想起父母对自己生活中点滴的关心,我开始怀念家的味道,家的温暖……平时未能察觉之处,到了离家之后竟成为最温馨的回忆,见出爱蕴藏于生活之中,不分大小,总在不经意间浸润着我们,让我们不断成长。

正如上善若水。

水无形,因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身处幸福之中都往往不能察觉,直到失去后才如梦初醒,转而想要珍惜,但哪还有幸福可言呢?大爱无痕,它总隐藏于点滴之中,不断地哺育你,关怀你,在你笑的时候祝福你,在你哭泣的时候安慰你,在你迷茫的时候点醒你,这才是真善、上善。不必待到失去才想起去珍惜,正拥有时就懂得去珍爱不是更好吗?

水顺流而下,因而不焦不躁,平易近人。为善者,善皆出于本心,方能显出纯净,显出空明,显出慈悲。倘若善举的背后是一个一心索求回报的灵魂,那么着善举必定不是真善,灵魂也必定不会纯净。上善因像水一般,无声地浸润大地,养育万物,之后便无声地离去,不带一片云彩。水虽然离去,万物又怎么会忘记它呢?

所以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利万物是其博爱,不争是其智慧。认为和不能如此呢?倘若真有那么一群人,在社会中像水一样广泛地施行善举,一心一境,只愿救众生脱离困境而不求回报,那会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我知道,我们身边有着这样的一群人,而且今后还会越来越多,将上善化为蒙蒙细雨,笼罩在这东方的神州!

望着窗外的蒙蒙秋雨,竟有了一种奇妙而又亲近的感触。之间窗外的苍木沐浴在细雨中,枝梢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是否也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呢?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第2篇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

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

水不像火那么热烈,也不像石那么刚强,但人们义知道,水可以灭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它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它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这正是圣人处世的要旨,即“居下不争”。

《荀了,有坐》记载了孔子答弟了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佣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祧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了见大水必观焉。”可见儒家所描述的君子人格和老子所说的圣人之行,有颇多相似之处,谦虚、利人、心胸广湛、仁.和诚信是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也是老子、孔子从水上得出的智慧启迪。

【哲理引申】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令尹),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使楚国国力大增,为楚庄王争夺霸主之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两头蛇现在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敖)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

孙叔敖出任令尹以后主张宽刑缓政,着力发展经济。当时,淮水流域常常会闹水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使百姓富足,国家强盛,他就去亲自调查,持兴修水利设施。孙叔放反对繁苛的政令。一次,楚庄王曾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劝谏说,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槛做高,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当时的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叫作“蚁鼻钱”。楚庄王嫌它重是太轻,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但老百姓却觉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们更是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市场非常萧条。更严重的是,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这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孙叔敖知道后,就去见楚庄王,他以便民为先,请求恢复原来的币制。庄王答应了,结果三天后,市场又恢复到原来繁荣的局面。

孙叔敖任令刀期间,三上三下,升迁和恢复职位时不沾沾白岸;失去权势时不悔恨、不叹息。作为令尹,他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从来都轻车简从,吃穿简朴,妻儿不衣帛,连马都不食策。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他为官多年,家中没有任何积畜,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

孙叔敖生病将要去世的时候,将他的儿子叫到病榻之旁,告诫他说:“楚王曾数次想封我上地,但我都没有接受。现在我耍死了,楚王一定会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国、越因之间有一块荒艽土地‘寝之丘’,这地方名字不好,土地贫瘠,楚国人害怕这儿有鬼,越国人也很迷信。你如果不得不接受封地,就要这一块土地吧。”孙叔敖死后,楚庄王果然以肥沃的土地分封他的儿子,但他的儿子记着父亲临死的遗言,坚辞不就,最后不得已接受了“寝之丘”。后来楚国历经混乱,很多曾经封到肥沃之地的功臣后代都因富贵而丧身失位,唯有孙叔放的后人保留着那块土地长久不失。列子说:“孙叔敖的智慧,知道不以利为利。知道处于别人所厌恶的地方,这就是得道者与众不同之处。”

孙叔敖遵从百姓的意愿,反对繁冗政令,可谓无为而治;他任令尹而不喜,罢官也不忧,正如本章所说的水,不争不求,能“居善地”;他有了功绩,却不求奖赏,也正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要儿子求封于寝之斤,甘愿“处众人之所恶”。正是因为他这种超人的智慧,才能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才能保全子孙后代。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第3篇

一个深冬的下午,我站在公交亭旁等车。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刺在脸上,我不禁向上挪了挪围巾,把围巾裹得更紧了。

一个中年男人向我走近,他憨笑道:“小妹妹,你有一块钱吗?我身上没有零钱。”他向我投去期待的目光。我心里想:出门坐公交车怎么会没带零钱呢?新闻上曾报道过“假乞丐月入过万”,难道这是种新式骗法?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几枚硬币,却一脸无奈地说:“叔叔,不好意思。”那位中年男人仍然笑着说:“没关系。”说完便急匆匆地向其他人寻求帮助。

过了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我三步并作两步地跨上车,往投币箱投入硬币后便找了个座位坐下。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汽车,早把刚才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不久,车内的争吵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车上的司机对一位老人喊道:“投钱,快投钱!没钱就赶紧下去!”老人身上破旧、单薄的布衣与司机身上崭新、厚实的羽绒服形成鲜明的对比。老人把手中紧攥着的钱递给司机,并指着背上一大袋空饮料恳切地说:“这里有六毛钱,我再把这些饮料瓶都给你,行吗?”司机态度强硬,仍然不肯让老人上车。

在老人即将要被赶下车的瞬间,一阵硬币掉入箱底而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使原本喧闹的车内瞬间安静下来,车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投币人身上。我定睛一看,居然是那位在公交亭向我求助的中年人。

中年人平静地说:“这位老人的票钱我帮他付。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手帮助他,未来你有困难时候也总会有人帮助你的。我在公交亭等车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零钱,幸好找到了人和我兑换零钱,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人感激地望着中年人,连声道谢。中年人牵着老人坐在他的邻座上,他询问着老人的情况,最后在他的百般劝说下,老人穿上了他的羽绒服。

顿时,车内温暖如春,我感觉自己汗涔涔的。望着中年人和老人温馨、和睦的背影,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渺小了……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第4篇

道无水有,故曰“几”也。言人水皆应于此道也。

道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水是物质的、有形的,所以说水只是接近于道,而不是完全符合。是说人和水都能体现道,而行动应该符合道的准则。

【经典解读】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这不就是老子在前面几章中描绘的道的特质吗?

居善地:即处于适当的位置,它不一定是最好、最高的位置,还可能是别人最厌恶的地方。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白己的小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吏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

政善治、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

水不像火那么热烈,也不像石那么刚强,但人们义知道,水可以灭火,水滴石穿。王夫之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它滋润万物而不居功,它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这正是圣人处世的要旨,即“居下不争”。

《荀了,有坐》记载了孔子答弟了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佣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祧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了见大水必观焉。”可见儒家所描述的君子人格和老子所说的圣人之行,有颇多相似之处,谦虚、利人、心胸广湛、仁.和诚信是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也是老子、孔子从水上得出的智慧启迪。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第5篇

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释】

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

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

③贡马:向**进贡的吗。

④飞龙:指皇家。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第6篇

老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水是美丽的、平凡的、伟大的。高山上水是洁白无暇的,峡谷中水是奔流不息的,而森林里的水却是清澈见底的。

当它侵入泥土后,花儿开的无比艳丽,草儿长得更加茂盛。人们赞美了它们们美化世界,可我心里想,那都是水的功劳啊!因为花草的美丽都是水在滋润的啊!

水代表着生命,没有水就没有春天小草的绿色,没有水就没有夏天花朵的红色,没有水就没有秋天果实的金黄色,没有水就不会有冬天雪花飞舞的银色世界!

当它化作春雨,滋润了庄稼。欢欣的农民伯伯,望着生机勃勃的小麦笑着说:“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我想,如果水听到它会多么的高兴啊。水总是这样默默无闻的为人类服务着,为人类的幸福付出了很多很多......

水的毅力是顽强的,它让我见证了“水滴石穿”的寓言。它的存在鼓舞着我们要好好学习,去努力的拼搏!

水是温柔的,因为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无情的沙漠,就是没有生命的`荒原!所以我们要珍惜水资源。

赞叹美丽伟大而平凡的水!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第7篇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优秀的**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非常坚硬的东西,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_圣人_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_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_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_善_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_不争_。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 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_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_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章参照阅读。

——钱若水判案原文翻译

钱若水判案原文翻译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若水坚持争论但不能达到目的,就说:_又该陪着你一起交纳赎罪的钱了。以下是钱若水判案原文翻译,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