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杜牧的诗(推荐7篇)

杜牧的诗(推荐7篇)

时间:2023-12-28 10:55:51 古诗文

xxx的诗 第1篇

原文:

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xxx。

译文:

⑴勤政楼:xxx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xxx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⑵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xxx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⑶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xxx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

⑷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xxx: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注释:

⑴勤政楼:xxx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xxx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⑵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xxx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⑶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xxx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

⑷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xxx: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赏析:

勤政楼原是xxx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xxx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xxx,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xxx酒,xxx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xxx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xxx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xxx”。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xxx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xxx,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xxx,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xxx,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xxx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xxx的诗 第2篇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赤壁》

折戟xxx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xxx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7、《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9、《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xxx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_?

10、《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1、《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2、《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xxx的诗 第3篇

清明

唐代:xxx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xxx、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⑵纷纷:形容多。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 显示全部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xxx,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xxx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xxx,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xxx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 显示全部

xxx

xxx(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xxx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xxx人称“小xxx”,以别于xxx。与xxx并称“小李xxx”。因晚年居长xxxxxx别墅,故后世称“xxxxxx”,著有《xxx文集》。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xxx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xxx湖、东南湖等胜景。... 显示全部

xxx(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xxx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xxx人称“小xxx”,以别于xxx。与xxx并称“小李xxx”。因晚年居长xxxxxx别墅,故后世称“xxxxxx”,著有《xxx文集》。

xxx的诗 第4篇

村 行 xxx 牧

春半南阳西,

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

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

篱xxx裙女。

半湿解征衫,

主人馈鸡黍。

xxx诗鉴赏

这是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xxx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 ,隐约而至 。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 ,点缀得更美了 。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 ,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 再看,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这首诗,首联 、颔联是写村景, 颈联、尾联是写村情。其景实,其情真,与诗题是呼应的。

xxx的诗 第5篇

秋浦途中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xxx陵无?

译文

山路上xxx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xxx陵一带了吗?

注释

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xxx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年)xxx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xxx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

②xxx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xxx,就在那里。

赏析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xxx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xxx《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xxx的诗 第6篇

赠别唐代:xxx

多情却似总无情,xxx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九日xxx登高唐代:xxx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霑同:沾)

赠别二首唐代:xxx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xxx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紫薇花唐代:xxx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xxx。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xxx的诗 第7篇

评析《赤壁xxx》的艺术特色

赤壁xxx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xxx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xxx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xxx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在答题时还会出现一种毛病,那就是不考虑诗论的内容,只是从诗歌本身来考虑,这样的答题一定是不准确的。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