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优选5篇)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优选5篇)

时间:2023-12-28 11:19:42 古诗文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 第1篇

作品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xxx,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xxx而吓我邪(yé)?”

字词注释

1、惠子:即xxx,战国时xxx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xxx当宰相。梁:xxx的都城,战国时期xxx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xxx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三:虚指,多次。

8、xxx,欲代子相:相:宰相

9、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止:栖息。

11、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

13、于是:在这时。

14、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那鹓鶵。

17、往:前往。

18、发于南海:于,从。

19、飞于北海:于,到。

20、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担任宰相名词作动词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译文

xxx在xxx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xxx说:“庄子(到xxx)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xxx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xxx来威胁我吗?”

作品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作品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作品出处

与《xxx》相比,《庄子》更似经过精心结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庄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xxx伟瑰丽,想象丰富奇特,结构纵横变化,语言纯熟晓畅,叙事抒情无不穷形尽相、委屈周全。著名的《逍遥游》、《秋水篇》,奇思妙想,络绎奔放,重言寓言争相涌现。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 第2篇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释义】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一章》

【释义】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 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 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释义】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4、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释义】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处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5、凡事,豫xxx,不豫则废。

——《中庸·第二十章》

【释义】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原文】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xxx。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xxx也者,xxx。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xxx为大。亲亲之杀,xxx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xxx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xxx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xxx则不惑,亲亲则xxx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xxx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xxx人也;继绝世,xxx,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xxx,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xxx,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xxx;有弗问,问之弗知,xxx;有弗思,思之弗得,xxx;有弗辨,xxx明,xxx;有弗行,行之弗笃,xxx。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译文】

鲁哀公问xxx如何治理好政事。xxx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以人立政,政治就会迅速清明,这就像用沃土植树,树木会迅速生长。这政事啊,就好像是蒲苇。因此,治理政事取决于贤臣,贤臣的获得取决于明君的修德养性,修养德行取决于遵循天下的大道,遵循天下大道取决于仁爱之心。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的仁。所谓义,就是相宜,尊重贤臣是的义。亲爱亲人时的亲疏之分,尊重贤臣时的等级划分,是从礼制中产生出来的。处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德养性想要修德养性,不能不侍奉亲人,想要侍奉亲人,不能不知贤善用,想要知贤善用,不能不知道天理。普天下的大道有五种,实践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这五项是天下的大道。智慧、仁爱、英勇这三者是天下的大德行。实践大道的道理是同样的。有的人生来就通晓大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通晓大道,有的人经历过困惑后才通晓大道;他们最终通晓大道,这是同样的。有的人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有的人凭着利害关系去实行大道,有的人勉强去实行大道,最终成功的时候是一样的。”xxx又说:“喜爱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尽力去实行就接近仁爱了,知晓羞耻就接近英勇了。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德行,就知道怎样治理人,知道怎样治理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了。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方的诸侯。修养德行,大道就能够顺利实行。尊重贤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族,父、兄、弟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不定。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招集各种工匠,财富用度就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方就会、归顺。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畏。清心寡欲,服饰端正,无礼的事不做,这是修养德行的方法;摒弃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这是勉励贤人的方法;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与亲族有共同的爱和恨,这是尽力亲爱亲族的方法,为大臣多设下官以供任用,这是鼓励大臣的方法,以忠诚信实、最重俸禄相待,这是勉励士的方法;根据节令使役,赋税微薄,这是鼓励百姓的方法,日日访视,月月考查,赠送给他们的粮食与他们的工作相称,这是鼓励工匠的方法;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才干不足的,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承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厚,纳贡微薄,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尽管治理天下国家共有这九条准则,但实行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凡事有预谋就会成功,没有预谋就会失败。说话事先想好就不会语塞,做事事先想好就不会感到困难。行动之前事先想好就不会内心不安,法则事先想好就不会陷入绝境。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级的信任,百姓就治理不好。得到上级的信任是有途径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上级的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途径的,不顺从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顺从父母是有途径的,自己心不诚就不能顺从父母。心诚是有途径的,不知晓善就不能心诚。诚实是上天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的法则。诚实,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不必思考就能获得,从容不迫地达到天道法则,这就是圣人。做到诚实,就是选择善并坚持做到它。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要么就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不中止。要么就不问,问了还不明白就不中止。要么就不思考,思考了不懂得就不中止。要么就不辨别,辨别了不分明就不中止。要么就不实行,实行了但不够忠实就不中止。别人一次能做的,我用百倍的工夫,别人十次能做的,我用千倍的工夫。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刚强。”

【注释】

哀公:即鲁哀公。春秋xxx国国君,姓姬,名蒋。“哀”为其谥号。

布:布列,记录。xxx:古时书写用的简牍。

蒲卢:即芦苇,生长非常迅速。

亲亲:前一个“亲”作动词用,为“爱”之意;后一个“亲”指亲戚。

杀:差别。

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

子:这里作动词用,以庶民为子,即爱民如子之意。

来:通“徕”,招来。

柔:怀柔,使归顺。

怀:安抚。

好恶:爱憎。

官盛任使:为大臣设置众多属官,使他们足以听其差遣。

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

省(xǐng):省察。试:考核。

既廪(lǐn)称事:发给与其业绩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

绝世:指诸侯中世系断绝的。

举:复兴,振兴。xxx:指诸侯中国事废弛的。

朝聘:古时诸侯见天子之礼。每年一见为小聘,三年一见大聘,五年一见为朝聘。

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

审:详尽。

xxx:不停止。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 第4篇

作品原文

庖xxx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xxx,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xxx为xxx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xxx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合于xxx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xxx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xxx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xxx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xxx曰:“善哉,吾闻庖xxx之言,得养生焉(28)。”

作品注释

(1)庖(páo袍)xxx:名xxx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xxx:即xxx,也称魏惠王。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xxx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xxx: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音节。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xxx、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

(8)盖:同“盍”;亦即“何”。

(9)进:超过。

(10)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2)批:击,劈开。郤:同“隙”。

(13)导:顺着。窾(kuǎn款):骨节空穴处。

(14)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庆):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发:出。硎(xíng刑):磨刀石。

(21)节:骨节。间:间隙。

(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

(25)謋(huò或):象声词。謋然: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通“缮”,擦拭。

(28)养生:指养生之道。

作品译文

有一个名叫xxx的厨师替xxx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xxx》、《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xxx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xxx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xxx说:“好啊!我听了庖xxx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成语解释

庖xxx解牛

【成语解释】庖xxx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字词解释】庖:厨师。xxx是他的名。解:剖开、分割。

成语典故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庖xxx为xxx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xxx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相关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⑤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⑥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xxx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xxx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现实意义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xxx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机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xxx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xxx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xxx“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xxx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xxx、养亲、尽年。

寓意: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本论节选原文及翻译 第5篇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xxx》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xxx》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