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李藩,字叔翰,赵郡人”阅读理解题及原文翻译(优选3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阅读理解题及原文翻译(优选3篇)

时间:2023-11-25 10:59:13 古诗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阅读理解题及原文翻译 第1篇

答李端叔书

(宋)苏轼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仿佛其为人矣。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犹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①,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②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

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b③、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必喻此意。岁行尽,寒苦。惟万万节哀强食。不次。

【注】①斩然在疚:卧病在床。②递:驿站传递。③昌?b: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至于此

b.而二子独喜见誉

c.坐此得罪几死

d.必喻此意

一:全

见:“我”

坐:因

喻:明白、理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足下终不弃绝

b.不应轻许与人

c.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d.以取妍于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则与斗卮酒

阉竖恐终为其患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4分)

(2)此书虽非文,然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4分)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阅读理解题及原文翻译 第2篇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用虚耗,谔上《重谷论》以讽焉。帝纳之。

上谓群臣曰:“朕昔为大司马,每求外职,李谔陈十二策,苦劝不许,朕遂决意在内。今此事业,谔之力也。”赐物二千段。

谔见礼教凋弊,公卿薨亡,其爱妾侍婢,子孙辄嫁卖之,遂成风俗,乃上书曰:“臣闻追远慎终,人德归厚,三年无改,方称为孝。如闻大臣之内,有父祖亡没,日月未久,子孙无赖,引其妓妾,嫁卖取财,有一于此,实损风化。妾虽微贱,亲承衣履,服斩三年,古今通式。岂容遽褫衰绖,强傅铅华,泣辞灵几之前,送付他人之室?凡在见者,犹致伤心,况乎人子,能堪斯忍!复有朝廷重臣,位望通贵,平生交旧,情若弟兄。及其亡没,杳同行路,朝闻其死,夕规其妾,方便求娉,以得为限。无廉耻之心,弃友朋之义。且居家理务,可移于官,既不正私,何能赞务?”上览而嘉之。

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流宕忘反,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人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人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

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浮词,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持,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推罪。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注释:①引预:引荐。②参厕:参与;置身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解属文属:写作

B、流宕忘反反:返回

C、何能赞务赞:赞扬

D、自非怀经抱质自非:如果不是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此事业,谔之力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朝闻其死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谔又以时文体尚轻薄樊哙侧其盾以撞

d.子孙辄嫁卖之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谔在隋文帝登基前已看出他有帝皇的志向,而文帝做丞相时也很看重李谔,他们之间结下了很深的交情。

b.文帝即位后,李谔多次上书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文帝或“纳之”或“览而嘉之”都能从谏如流。

c.李谔认为文风不正起自曹魏三祖,他们撰写文章崇尚文词优美华丽,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东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

d.隋文帝为了端正文风,诏令天下公私文书都要写得符合实际情况,并处分了一位因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引起在朝官员极大的震动。

20.用“∕”给下面文段断句。(3分)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耳。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3分)

(2)自是公卿大臣感知正道,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4分)

参考*:

17.答:C。赞:辅佐

18.答:A(A两个“也”都表判断语气;B前“其”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后“其”祈使语气,相当于_还是_;C前“以”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_因为_,后“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__;D前“之”第三人称代词,“她们”,后“之”指示代词,:“这,此”。)

19.答:B(李谔上书多次,但每次上书的内容不相同,不都是反对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而“帝纳之”是对他的上《重谷论》;“上览而嘉之”是对他的为“礼教凋弊”上书。)

20.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耳。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耳。

译文: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断对3处给1分)

21(1)答:(曹魏三祖)忽略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补出主语1分,解释“忽”“好”1分,“雕虫小技”1分)

(2)答:从此公卿大臣感觉到(圣人学说)是正道,没有人不深入钻研古籍经典,彻底抛弃奢浮华丽的文风。(莫1分,钻仰坟集1分,华绮1分,大意1分)

附文言文参考翻译: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好学,知道作文章。仕北齐为中书舍人,有口才,常常接待陈国使者。北周武帝平定北齐后,拜授他为天官都上士。李谔见隋高祖有奇异面貌,于是深深与之结交。高祖为北周丞相后,很亲近他,问他为政的得失。那时战争连年,国库空虚,李谔上《重谷论》,以讽劝高祖,高祖全然采纳。

高祖对群臣说:“我过去当大司马时,常求放外任。李谔陈述十二策,苦劝我不要到外地任职,我于是决意在朝内作官。如今这番事业,是李谔出的力啊。”赐他缣丝二千段。

李谔见礼教凋敝,公卿刚死,其爱妾、侍婢,就被子孙嫁掉、卖掉,于是形成了风俗。李谔上书说:“我听说,追念远逝的人,善始善终,民德才能归于忠厚;三年之丧无改,才称为孝顺。我听说朝中大臣,有父亲祖父去世,日月还不久,其子孙为无赖之徒,就瓜分他们的的女妓爱妾,嫁了、卖了,以取钱财。即使只有一个事例在如今,就实在有损风化。爱妾虽然微贱,但亲自承接先人的衣服和鞋子,为之服丧三年,这是古今的通例。岂能容忍急急脱下丧服,强迫施上粉黛,让她们在先人的灵牌前哭泣告辞,送到他人的房里去?凡是看到的旁人,尚且伤心,何况还是人子,怎能如此忍心?又有朝廷大臣,位高爵重,他们之间平生交好,情如兄弟。但到朋友死后,却把朋友当作路人,早晨听到朋友死了,傍晚就劝朋友的爱妾改嫁,方便时甚至自己去求聘,以得到他人爱妾为目的,毫无廉耻之心,抛弃朋友的情义。而且,治家之法,可拿到官府上,既不能正家,又怎能有助于治国?”皇上看了表章,很赞赏。

李谔又因写作文章的人,崇尚轻薄,转相师法仿效,流宕他途而忘记返回正道,于是上书道:我听说,古代的先贤圣哲教化*,必须改变他们的视听,防备他们的嗜好欲望,堵住他们的邪恶放肆的心,显示他们以淳朴平和的道路。五教六行,是训导*的根本;《诗》、《书》、《礼》、《易》,是崇尚道义的门径。所以能够恢复孝顺慈爱,让人人都知道礼让,调正民风民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凡有上书献赋,写诔文刻铭文的,都是用褒扬功德,赞扬贤能,注明功勋,*大理。如非惩恶扬善,于道义上,不让白写白刻这些东西。到了后代,风俗教化逐渐差了。曹魏的三祖,更是崇尚文辞,忽视治国大道,喜好雕虫小技。下面跟从上头,就如影之随形,响之从声,竞比文采,于是成了风俗。*东的齐、梁二朝,其弊病就更重,无论贵贼贤愚,只求吟诗咏词,竞比一韵之奇,争比一字之巧。

当大隋王朝承受天命之后,圣人之道很快(开始)振兴,屏退贬黜轻浮(之风),大力阻止华丽虚伪(之习)。假如不是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就)不能引荐入仕途。开皇四年,广泛地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这一年的九月,泗州刺史所写的公文表章华美艳丽,被送到有关的部门问罪。自此以后,公卿大臣都感觉道了(文章的)正路,没有谁不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彻底抛弃华丽绮艳(的文风),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阅读理解题及原文翻译 第3篇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用材武试崇政殿,授河北队将,戍燕。高宗以大元帅开府,檄统先锋援京师。

建炎元年,从张俊讨任城寇李昱,俊轻骑先行,遇伏,密奔*毙数人,乃脱。擢*门祗候。俊置靖胜*,以密统之。平贼董青、越万、徐明等,累功转武节郎、左*统领。金兵陷扬州,士民随乘舆渡*,众数万,密露立水滨,麾舟济之。苗傅之变,破赤心*于临平。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扰*、淮,俊复遣密大破之,成、进皆北遁。赐金带,转亲卫大夫、康州刺史,总管泾原马步*。平张莽荡,寻诏入卫。十年,金犯亳、宿,从俊营合肥,出西路。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

明年,敌分兵犯滁、濠,密进击之,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密乃引兵出六丈河,断其归路,又败之。进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寻拜宣州观察使,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

海寇朱明暴横,密授张守忠方略曰:“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①定之耳。”守忠用其计,明降。进定**承宣使、崇信*节度使,以年老转太尉,拜开府仪同三司。明年,领殿前都指挥使,献本*酒方十六所,积钱十万缗、银五万两助*用,诏奖之。上疏告老,以万寿观使奉朝请②。

隆兴二年,进少保致仕。俄报金复犯淮,诏密再为殿前都指挥使。初,敌声言航海,朝论选从官视舟师,彻禁旅防守,密不为动,迄如所料。和议成,罢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致仕。卒,年七十一。赠少傅。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有删改)

【注释】①拊:通“抚”。②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者,即有参加朝会的资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功转武节郎、左*统领累功:多次立功。

b.金兵陷扬州陷:攻破。

c.密授张守忠方略曰方略:策略。

d.乾道元年九月,致仕致仕:出任做官。

5.对下列原文中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b.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c.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d.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赵密遇事冷静,处事果敢。在建炎元年,跟随着张俊*任城贼寇李昱的时候,张俊走在前面,遇到了敌人的伏击,赵密奔走*击,连续*杀好几个敌人,他们才得以脱离险境。

b.张俊非常欣赏赵密,在其显示了*事才能后,设置*队让赵密来统领。而赵密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先后平定了董青、越万、徐明等人的叛乱。在之后的几年,赵密因*功多次被提升。

c.赵密打仗讲究策略。绍兴二年,敌*分两路进攻滁州和濠州,赵密先是主动出击挫其锐气,然后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在敌*识破并趁夜*逃跑之时,又能果断出击,断了敌兵退路,大败敌*。

d.赵密因为年老不能再在疆场冲杀,故而转任为太尉,后来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皇帝爱惜他的才能,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并没有答应其辞官回乡的请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水潦暴涨,涉六昼夜始达宿,与敌遇,败之。(5分)

(2)海与陆异,穷之则日月相持,非策之善,要在拊定之耳。(5分)

参考*

4.(3分)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这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5.(3分)d(金人犯明州,俊遣密及杨沂中与殊死战,败之,进武功大夫,升统制。)

6.(3分)c(原文中说“且命张守忠以五百骑出全椒县,伏篁竹间,敌疑,宵遁”,由此可知,c项错在亲自率领五百骑兵设下埋伏。)

7.(10分)

(1)(5分)(由于)当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赵密率*)渡河急行*六天六夜才到达宿州,(刚好就)和敌人相遇,打败了敌*。(时:当时,1分;涉:渡河,1分;败之,打败了敌*,1分;整个句意通顺2分。)

(2)(5分)海战与陆地上打仗不一样,要是想要彻底消灭他们那么就会旷日持久,这不是好的办法,要诀是要通过安抚招降来平定他们。(穷:彻底消灭,1分;日月相持,时间会很长,1分;拊定,安抚招降平定,1分;整个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赵密字微叔,太原清源人。政和四年,因为有才能而且勇武被推举在崇政殿参与考核,表现优异被授予河北队将一职,驻守在燕京一带。宋高宗因为大元帅擅自开府,于是将*檄文诏告天下,并命令赵密率领先锋*队驰援京师。

建炎元年,赵密追随着张俊*任城的贼寇李昱,张俊率领着骑兵走在最前面,可是遇到了贼寇的伏击,赵密边跑边*箭*杀了很多敌人,才使得他们脱离了敌人的包围。擢升为*门祗候。张俊设置靖胜*,让赵密来统帅。后来,赵密先后扫平了叛乱的董青、越万、徐明等人,因为多次立功而转任为武节郎、左*统领。金兵攻陷扬州,于是*民乘船渡*的,有好几万人,赵密赤膊站在水岸边,指挥船只来送*民渡过*水。苗傅起兵*,赵密率*在临平大败苗傅的赤心*。金人进犯明州,张俊派遣赵密和杨沂中与金人殊死战斗,赵密打败了进犯的金人,皇帝提拔赵密为武功大夫,提升为统制。

绍兴元年,李成、驰进等人侵犯*、淮地区,张俊又派遣赵密打败了他们,李成、弛进都向北逃亡了。皇帝嘉奖赵密,赐给他金带,转任为亲卫大夫、康州刺史,统帅泾原地区的马步*。赵密平定了张莽荡之后,不久皇帝亲自下诏书,调入卫大夫一任。绍兴十年,金兵进犯亳州、宿州,赵密跟随着张俊驻扎在合肥,于是赵密率众从西路迎击敌*。由于当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赵密率*渡河急行*六天六夜才到达宿州,刚好就和敌人相遇,打败了敌*。

第二年,敌*分兵两路进犯滁州、濠州,赵密奉命前往迎击敌*,赵密就命令张守忠用五百骑兵从全椒县出发,埋伏在竹林间,引起了敌*怀疑,敌*乘着夜*想要逃走。赵密就率领*队从六丈河杀出来,断绝了敌*的退路,再次打败了进犯的敌*。后来晋升为中卫、协忠大夫,和州团练、防御使。不久又被授予宣州观察使一职,成为了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侍卫步*。

海盗朱明残暴横行,朝廷命赵密剿灭他们。赵密教给张守忠打这场仗的诀窍,说:_海战与陆地上打仗不一样,要是想要彻底消灭他们那么就会旷日持久,这不是好的办法,要诀是要通过安抚招降来平定他们。_张守忠使用了赵密的计策,降服了朱明。赵密被提拔为定**承宣使、崇信*节度使,因为年事已高转任太尉,皇帝给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利。第二年,被授予殿前都指挥使一职,拿出本*的酒坊十六座,积攒的钱*十万串、银子五万两资助*用,皇帝下诏褒奖他。后来上疏告老还乡,皇帝授予他万寿观使的职务,并特许他奉朝请的资格。

隆兴二年,在太子少保的职务上退休。不久得到报告说金人再次进犯淮州,皇帝下诏任命赵密再次担任殿前都指挥使一职。刚开始,敌人声称要从水路进兵,朝堂之上大臣纷纷讨论选从官监督统领水*,调集禁*严加防范,只有赵密不为所动,最终果然如赵密所料。宋与金达成了和解,之后赵密被贬为醴泉使。

乾道元年九月,退休。很快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