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7篇)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戴望舒与他的恋人(7篇)

时间:2024-01-01 10:26:29 古诗文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xxxxxx他的恋人 第1篇

1935年5月的一天,在xxx宽敞的客厅里,18岁的xxx认识了xxx舒。彼时,他正和自己的哥哥xxx英热烈地讨论着新文学。早就xxx说起过xxx舒和他的诗。也早就把他那首《雨巷》背得烂熟于心,可当面对眼前那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时,她还是羞涩地低下了头。

正是那不胜娇羞的惊鸿一瞥,xxx雅的xxx一下子打动了才子xxx舒。看着她款款身姿消失在客厅的尽头,他的目光迟迟难以收回,她,不就是他梦里寻找千百度的丁香女子么?

这一幕被xxx英看在眼里。其实,他早就有意介绍xxxxxx妹妹相识。那段时间,xxx舒正为另一个叫xxx的变心女子而痛心不已。xxx是他的初恋女友,两人已相恋8年。8年后,xxx抛却旧情,移情别恋。xxx的出现,让xxx舒的内心又掀起了狂涛巨浪,他渴望与这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并结连理。此后,xxx客厅里便常常出现xxx舒的身影,而在xxx舒的住处,人们也常见娇小的xxx在伏案抄写稿件。一来二去,他们的爱情瓜熟蒂落。

1936年初夏,在上海四川路新亚饭店,一场婚礼隆重举行。身着洁白婚纱的xxx依偎在西装革履的xxx舒身边,接受着众亲好友的声声祝福。那一刻,再甜蜜的语言都无法描述二人心中的幸福。虽然二人相差整整12岁,学历阅历上也有着天大的区别,但这些根本阻止不了幸福的脚步。

婚后的岁月是甜蜜的,xxx舒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由他主持编撰的《新诗》诗刊也正式创刊。

这样的幸福岁月却被烽烟战火弥漫。那是个民族存亡的多事之秋。随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深入,一度繁华的大上海沦为一座孤岛,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士为了保全战斗力量,选择了举家南迁香港。

1940年,他携家人到香港避难。他原本打算把家人安顿好后就回内地,以文字为武器继续宣传_的。就在他决定离开之时,一份诚挚的邀请函让他留了下来,《星岛日报》副刊主编的职位在等着他,在那里他可以尽情发挥才干,还可以借机扩大他的抗日宣传。

xxx陪着xxxxxx来,在薄扶林道边那幢漂亮的二层小楼里,他们度过了最后一段还算幸福的时光。闲来无事,他们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小小的菜园,点瓜种豆。周末他们请朋友们到家里喝茶聊天,共进晚餐。在外人的眼里,他们仍旧是琴瑟和鸣幸福的一对。可谁料平静的湖面下,早已是暗流潜涌,他们之间面临很多问题:年龄的差距,性格的差距,阅历的差距……xxx舒的工作如火如荼,他没有时间来考虑这些问题。在他的眼里,xxx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他爱着她养着她就足够。

天天躲在家里的xxx却不再这么想,丈夫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工作和书,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那个叫xxx的女子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丈夫的生命。在由丈夫作词的《初恋女》那首歌里,他这样写: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另一个梦中忘记你。xxx固执地以为那就是丈夫的心声,争吵由此而起。xxx舒只当妻子是在耍小孩子脾气,根本不放在心上。吵完,他依旧忙碌地投身到工作中去。他不知道,年轻的xxx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猜疑中,对他们的感情失去了信心。

1940年冬天,xxx的母亲去世,xxx舒扣下了报丧的电报。xxx从好友那里得知噩耗,一气之下收拾行装回了上海,然后将一封决绝的离婚信寄给了xxx舒。直到这时,xxxxxx大梦方醒。他欲拼死保住这段婚姻。

一封从香港寄来的绝命书飘然落到xxx的桌上:我不会选择离婚,我的死,对你来说,同样是一种解放。xxx舒的选择终究没有挽回xxx的心,她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绝望之中,xxx舒吞下一瓶毒药,幸运的是,他被朋友救起。

一段世人眼里的美满婚姻,走过了5个年头,最终走向解体。1943年1月,二人离婚。xxx舒于1950年病逝于香港,xxx则在xxx静的弄堂里静静地打发余下的岁月。

“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遇着了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爱情却如诗中描述的那样缥缈,转瞬即逝了。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xxxxxx他的恋人 第2篇

诗人笔名xxx、xxx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xxx等人的影响。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xxx舒为什么被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是中国古典诗词和法国象征派诗艺术融合的展示。诗中所描述的图画经过精心安排的反复和每句中具有规律性的停顿造成的节奏和旋律为整首诗创造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有一种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回荡,让人望不透那绵绵细雨,看不尽那空寂的小巷,无限惆怅但又怀着一丝期望,和诗人一样期待着“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出现。诗中彷徨感伤的情绪既有诗人个人的感伤,更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诗中“雨巷”这一意象下是当时黑暗沉闷没有希望光芒照耀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xxxxxx他的恋人 第3篇

【赏析】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xxx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xxx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xxx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xxx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xxx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xxx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xxx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xxx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xxx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xxx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xxxxxx他的恋人 第4篇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xxxxxx他的恋人

南 焱

xxx舒原名xxx,字朝宋。1911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江苏南京。8岁入杭州鹾务小学读书,14岁考进宗文中学;1923年中学毕业,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秋秀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著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日子》。1938年5月曾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顶点》诗刊、《华侨日报文艺周刊》,1950年2月28日病逝于北京。

20世纪代就被誉为“雨巷诗人”的xxx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塑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他的同乡作家xxx代先生十分感慨地说:“我心里永远保持着他《雨巷》中的诗名给我的遐想。当年在家乡时,每逢雨天,在深巷里行着,雨水滴在撑着的伞上,滴答滴答,我便想起了《雨巷》里的韵节。”

也许,是从小受到父亲特别宠爱的缘故,xxx的精神世界里多少继承了诗人的某种内征,以至她上大学专门报了北外。采访时,在她不大的客厅里,我被那些充满着温馨的花草和饰品温暖着,听她侃侃而谈,体味着那些并不遥远的诗意。

“瘢 痕”之 志

xxx舒的父亲xxx诚原是北戴河火车站的普通职员,在xxx舒7岁时举家迁回杭州,xxx诚后任中国银行职员。母亲卓佩芝出身于书香门第,虽未上学,但她知道许多文学掌故,并能成本地讲述《水浒》、《西游记》等古典名著,xxx舒就是在这些故事里萌发了最初对文学的兴趣。

xxx舒的童年生活原本是平静的,可是一场天花夺去了他活泼可爱的面容,使他的脸上终身落下瘢痕。当他涉世后,生理上的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1931年12月,xxx舒的中学同学张天翼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一篇题为《猪肠子的悲哀》的小说。小说素材之一就是xxx舒的生理缺陷。纪弦是比xxx舒晚一辈的诗人,他在纪念xxxxxx40周年的文章中写道:“记得有一次,在新雅粤菜馆,我吃了满桌子的东西。结账时,望xxx:'今天我没带钱。谁个子最高谁付账,好不好?'这当然是指我。朋友们都盯着我瞧。我便说:'不对。谁脸上有装饰趣味的谁请客。'大家没学过画,都听不懂,就问什么叫做'装饰趣味'。xxx抢着说:'不就是麻子吗?'于是引起哄堂大笑,连邻座不相识的茶客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讥讽与嘲笑中的xxx舒,只有把惟一的希望寄托在诗歌上,这是少年时期就立下的志愿。他认为,他这样一个被生理缺陷困扰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是某一方面的强手。

天 青 色 的 心

1928年,xxx舒忧郁而强烈的感情世界里,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xxx。时年18岁的xxx活泼可爱,与xxx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xxx舒那时对爱的表白只是一首诗接着一首诗地写,其中较为代表的是题为《我的恋人》: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最爱的记忆成永恒

xxx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xxx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口,借诗表白,而xxx偏偏笑而不答。对xxx一往情深的xxxxxx冷遇后,郁闷的心情更加灰暗,他最终以跳楼相挟,要求xxx答应。本身就谈不上喜欢xxx舒的xxx,在其生命最后瞬间,勉强答应。xxxxxx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xxx的父母提亲。xxx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现在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xxxxxxxxx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许多朋友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订婚,xxx舒一直在内心世界里走着坎坷的路,敏感的xxx舒自然地感到了某种忧虑。他在其诗《三顶礼》中是这样表述的:给我苦痛的螫的,/苦痛的但是欢乐的螫的,/你小小的红翅的蜜蜂。/我的恋人的唇,/受我怨恨的顶礼。他的这种预感果真得到验证,婚期被拖延下来,xxx提出的条件是:xxxxxx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这时,xxx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因为他太爱xxx,面对xxx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xxxxxx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结 束 8 年 恋 情

1944年10月23日xxx舒生日与夫人xxx及女儿xxx合影

在法国的3年中,xxx舒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由于自费留学的资金不够,他只得靠译稿来挣钱。1933年3月5日,xxxxxx给xxx的信中说:“我在这里一点空也没有,要读书,同时为了生活的关系,又不得不译书,而不幸又生了半个月的病。”他后来在他回忆的文章里说:“我记得我怎样在巴黎的旅舍中,伏在一张小小的书案上,勤恳地翻译它,把塞纳河边的每天散步也搁下来了。”1933年8月,xxx舒终耐不住贫困,他写信告诉父亲准备回国。父亲焦急中连忙写信告知施蛰存,施蛰存迅速电告xxx舒,请他慎重考虑回国一事。接着为其筹款寄去,又电告他不要回国。

xxx舒的旅法好友xxx曾在文章里记载:xxxxxx的钱花光了,生活发生问题,于是他向里昂中法大学申请接济。因为他是名诗人,有人替他向校方推荐。校方接受了他的申请,条件是他必须和别的申请学生一样,在学校正式报名,选习一张文凭,学年终了,如果考试不及格,可以再学一年,第二年考试不及格,即被开除学籍,遣返回国。xxxxxx这个机会后,施蛰存特地去信祝贺。而xxxxxx这样的环境里并没有好好学习,只不过把此当作生活的.保障而已,尤其听到xxx移情别恋的传闻,xxx舒就更不去上课了。

1945年xxx与母亲xxx在香港

1934年8月,他实现了前往西班牙旅行的愿望,两个多月的旅行生活给xxxxxx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寻访了xxxxxx的故居,考察了尔迦的诗歌创作经历,这为他后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素材。

1935年4月,xxx舒被中法大学开除回国。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在中法大学住了两年半,毫无成绩。另一种说法是他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西班牙进步群众反_示威游行。直到走时,他才把这个消息千诉xxx。上车时,只有xxx一人为他送行,学校没有给他途中的零用钱,只有一张火车票,从马赛至上海,是一xxx等舱的船票,而其他学生是三等舱,四等舱夜间连被子都没有,晚上冷得只得蜷着身子来回翻滚。

1935年5月xxxxxx上海,一个不相信的传闻终于得到证实,xxx已确实恋上她原本就喜欢的那个人,xxx舒愤怒之下当众打了xxx一记耳光,长达8年的恋爱终于结束。

两次短暂的婚姻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xxx舒,当时住在xxx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xxx英一家挨得很近,为了抚慰xxx舒爱情的伤口,xxx英将自己的妹妹xxx介绍给xxx舒。小他12岁的xxx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xxx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并于第二年结婚。但1938年5月,xxx舒全家由上海乘船到香港后,两人间的感情逐渐有了分歧,他们常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

据xxx忆起当年生活时说:“他是他,我是我,我们谁也不管谁干什么。他什么时候出去,回来,我不管;我出去,他也不管。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xxx了。”

1940年冬,xxx回到上海决定离婚,xxx舒得知消息后,便给xxx发出“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quot;

尽管这封”绝命书“写得如此伤感,还是未能动摇xxx离婚的决心。xxxxxx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根据协议,戴咏素归xxx舒抚养。

1942年5月xxxxxxxxx举行婚礼

1942年,xxxxxx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xxx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xxx的父母竭力反对,但xxx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xxx舒结了婚。xxx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格和年龄的差异,xxx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琐事吵架。1948年末,xxx爱上了一位姓xxx的青年,并向xxx舒提出离婚,xxx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两人各带一个女儿,咏树归xxx,咏絮归xxx舒。

忽 然 来 不 及

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频传。曾经蒙受”附日“冤枉的xxx舒决定回到北方。这时,xxx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xxx舒决定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留的朋友说:”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忆到这里,xxx显得有些激动,当时她和姐姐咏素随父亲回来,咏树随母亲留在了香港。

1949年1月xxx舒

与夫人xxx及子女在离港前合影

(后排为长女戴咏素、前左为次女xxx、前右为幼女xxx)

到北京不久,xxx舒被安排到国家_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_的负责人_表示,”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_针,在家治疗。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_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xxx说:”父亲死时,我才6岁。我当时是父亲最宠的一个,父亲忽然去世,我感到很害怕,只觉得家里来了许多人,便跑到离家很远的僻静的地方发呆。现在想来真是一场梦,只怪那时太小,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伤心?quot;

命运多舛的xxx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又过早离世。xxx在悼念文章中说:“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xxxxxx他的恋人 第5篇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是他的早期作品。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xxx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彷徨着。“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xxxxxx他的恋人 第6篇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

又投出太息(“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赏析

《雨巷》中“我”的形象及诗篇思想。

《雨巷》是xxx舒 前期的代表作,发表于1928年8月。

诗中“我”的形象是抒情主体,是一个青年孤独者的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思想联系诗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雨巷》中我的形象以低沉的调子抒发的,正是孤独伤感的诗人的沉重情绪,寄寓着因前途受挫而感到失落的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痛苦,和对未来的悠长期盼。

《雨巷》以及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xxxxxx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重视以形象的暗示隐喻等手法来表现内心瞬间的情绪变化,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

作为象征形象,它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阴霾的现实生活境遇,这是诗人营造的抒情意境,它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怅的情绪。作为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我”的失落、迷茫、孤寂、伤痛和渺茫的希冀等因时代的震荡而激起的复杂情怀。忽近xxx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这些并非真实生活具体写照的虚幻形象,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隐喻着诗人的一种情绪,也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形成了梦幻般令人忧伤感怀的旋律和意境。

简析《雨巷》的音乐性。

《雨巷》的音乐性强,曾受到xxx先生的赞誉,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虽长短不一,但相间大致匀称。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韵到底(用ang韵),大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叠、复沓、首尾两节重复,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

雨巷诗人的悲情之旅--xxxxxx他的恋人 第7篇

1、诗体的散文美

xxx舒从《我的记忆》开始,逐渐摆脱格律诗的樊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走路的鞋子”,即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了xxx舒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美——散文美,这种创作风格也确立了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地位。

2、诗境的蒙胧美

xxx舒将法国象征派作为自己偷食的.禁果,以此用来丰实自己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xxx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蒙胧的意向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xxx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蒙胧美。

3、语言的音乐美

xxxxxx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这里所说的“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xxx舒的诗歌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