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黄仁宇在总结(必备5篇)

黄仁宇在总结(必备5篇)

时间:2024-03-11 08:31:58 总结报告

xxx在总结 第1篇

● 16世纪财政管理5个阶段

1501-1521:没有有力的领导力量 1521-1541:嘉靖皇帝即位,释放多余人员,加强宦官管理。但没有制度性改革 1541-1570:军事失败,一连串财政危机出现(1557年,北京三大殿联通正门被烧光,重建工作开始) 1570-1587:xxx时代,财政加强管理,仓库充实起来 1587-1600:军事行动又导致国库空虚。xxx帝绕过文官系统派遣宦官充当各省的税使而恶化了。

● 应对:危机靠紧急措施应付过去,带来周期性财政压力,每次都是暂时性缓解,没有彻底的改革。

● 影响:不过,无可否认,16世纪的税收中白银使用量的增加是一一个重要的发展。尽管理论上它应该使政府的财源更加灵活多变,并因而有利于财政预算,可是实际上这种情形并没有发生。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相当详细地证明了明王朝体制的僵化阻止了它认识到这种变化中的许多潜在的好处。一条鞭法没有推进到它的逻辑终端即单一的土地税。纳税人的劳役不能彻底废除,税收项目也不能合成体。

● 16世纪的户部:表面膨胀,但实际职能没有变大,问题出在户部没有在各省建立地方的分支机构,户部成为了供给线的中断,本应该作为总的会计部门而不是执行部门的户部,在需要额外的资金时,本应该从任何一个收入机构中拨款专用,而通常是从各种税源中抽出小额资金,导致所有限行分配额普遍降低,节余的资金可专用于新的财政需要。显然这种方法不利于积聚大笔资金。

● 各省的管理(拆东补西,腐败严重);大规模水利计划(资金缺乏,地方官员缺乏组织才能);宫殿营建;军事开支不断上升(边境防守镇地的建立、修筑长城、火器的使用)

● xxx的财政节流

xxx在位时的盛况:在他死去前不久,北京的仓库储存的粮食足支十年①。除紧急情况外并不动用分毫的太仓库旧库的储积已达到白银600万两以上②。太仆寺又存银400万两。南京的仓库同样也存有250万两②。省库也储满了谷物和现银。王士性(1546--1598年)根据他同地方官员的谈话,记述了在16世纪70至80年代,广西浙江与四川的省库和府库平均存有150000至800000两的白银③。这种情形似乎与16世纪政府财政的普遍状况自相矛盾。 为什么能够实现节流:1.当时同蒙古的俺答汗较好,倭寇劫掠活动页渐渐减少。大力减少政府开支,不必要不紧急的事务停止或推迟。领取补助的书目减少,宦官采办收到监督。2.严查财政账目。不依靠监察御史,对六部官员稽核。最大工程《万历会计录》3.重点在于行政纪律和税法严格执行,而不包括革新。 评价:xxx帝从来没有充分地动员起帝国的财政资源。xxx的节流政策不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消极方法。因为他们没有作出任何努力来加强财政机构,所以积累起来的库藏的好处只能是暂时性的。

xxx在总结 第2篇

主旨:王朝建立之初xxx把权利握在自己手中,回避了建立合理有效的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的可能性,过分依赖于君主自己不断调整和监督。认为技术困难可以通过暴力来克服。明朝财政结构一开始就没有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原则基础上。导致明朝晚期财政问题越发不可收拾。

xxx提出明代的税收定额制度使税收与耕地面积相脱离,十分僵硬。

病理三:财政收入过低(最终收到国家的收入)预算不足

造成的问题:税收过低会导致政府不能最充分地xxx国资源,对纳税人反而不利。还会导致官员俸禄低得可怜,造成腐败。 定额制度和税收收入不足,导致上级政府总是将责任推给下一级政府,下一级政府为了弥补赤字尽其所能,转嫁给民间税收代理人。

病理四:缺乏服务保障

大运河管理:水路经费由征发徭役来维持,得不到政府资助。运输费用也从纳粮户中分散征收,政府不但不负责,反而还抽取管理收入。军官们难以维持生计自杀、出家者甚众。私人夹运出现。

原因:

土地:田土总数修正后接近5亿亩。

人口:受腐败的影响,人口少报是趋向。有些地区常年上报人口不变。与黄册相对的“白册”是世纪的税收管理手册。

军队自给的传说:完全是夸大说法。事实是由文职政府来供应军队。

卫所制度衰落:补给短缺,士兵减少,粮饷被折成棉布、胡椒等。皇帝的1528年一额诏令“卫所军士粮多有经年累月不得关支”,大量军士逃亡。逃亡士兵需要亲属和邻居顶冲,但办法迟缓,还没来得及实施,一些逃亡又发生了。

政府并无专项收入用于军队开支,而军队自给这种不切实际的神话却还在继续。这样不仅它的财务出现了问题,而且卫所制度本身也成为16世纪管理者的一项负担。虽然这一制度的效率已经降到最低,但它既没有被废除,也不进行改革。对于后代的管理者来说它虽然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但已经没有什么财力供其支配,也不敢冒风险对其进行改革。仅仅在1643年,明朝灭亡的前一年,户部尚书xxx大胆地建议彻底免除军籍,但是他的建议被崇祯皇帝拒绝了。

宝钞

● 如何保持宝钞价值?

存在相关改革方案,但明朝无能力做到。后来仅作为财政单位、礼仪性货币存在下来。

铜钱

白银

xxx在总结 第3篇

● 主旨:明朝缺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军事和经济竞争的意识,因而并不关心行政管理效率。

王朝周期循环理论(不能充分说明制度的弱点)

xxx认为,明朝向农民征收过重的xxx榨干了中国的农业经济。

● 明朝后期有人提出加税,但实际上税收拖欠严重。这表明明朝的税收征纳由于历史原因,又一个明确的最高限度,一旦收入的要求明显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将会导致整个财政体系的崩溃。

● 评价明代财政管理:组织管理无力,方法僵化

● 制度缺陷在明代后期已经变得日益严重,道德重建已无力回天。

中央集权优先于技术能力

● 仅仅是财政职权的集中,而不是责任的集中。物资、商品、人力管理还停留在最底层次。

● 整个税收水平和地方税额应当是有弹性的,但却变成铁板一块不可更改。明代财政管理越来越缺乏条理,变得艺术化,不是解决技术问题,而是逃避问题。

理论和实践分离

● 定额税收制度虽然减轻人们负担,但没有考虑之后的影响。应该配套一系列保护措施后,建立起健全的货币体系。确保国家控制信用和利率、监督土地的典当、租佃等。

● xxx所创立的组织机构不切实际、运转不力,而且流毒之深,回天乏术,只能有待于一个新的王朝的建立。这种制度明显地不能处理当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明代财政管理中,思想偏见,责任感僵化,行动范围分割,官吏俸给过低,政府工作人员不足,对于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中层后勤保障能力不力,公共投人不足(这些情况都是导因于低税政策),所有这些原因使得国家根本无力动员帝国的全部财力,其所能控制的资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诸如盐课、海关税(番舶抽分)、内陆关税(钞关)、林木出产税(竹木抽分)以及矿银等都面临这样的情况。最终,纳税人不得不交纳更多,特别,是那些无法抵制的额外派征更是如此。当时绝大多数的学者都从未认识到正是官定税率的低下造成了民众税收负担的不断上升,能够认识到低税政策危害的人寥寥无几(见第四章第四节)。

衰落和迟滞

● 财政管理水平与xxx起来相去甚远。王安石的财政改革将民众的役折成现钱征收。国家逐步提高铜钱生产这样税收中不断增加的对货币要求抵消了潜在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元朝的xxx最初也是按铜钱估算,有助于保证财政账目的完整统一。而明朝完全摒弃了这些策略和手段。

主要特点

tips

xxx在总结 第4篇

主旨:盐的专卖最嗯那个表现出明朝政府府在商业管理的无力。出于管理目的,把单一产品划分为七八个不同类别。也属于僵化财政制度的一部分分。

● 国家层面:户部尚书。没有专门的中央机构。

● 都转运盐使司:分司(五个以上)扮演地方政府角色,维持法律秩序,保持水道通畅,兴修水利等。

● 专卖工作要依靠于对生产者的控制,灶籍保留,王朝早期要求每个灶丁每年上缴3200禁言灶户被免除日常的徭役。

● 分配方法:开中法(xxx,商人必须获得盐引,去盐场取得食盐。

15世纪盐的管理不健全因素

16世纪20年代危机

● 盐引壅积

主要在于资金供给问题。管理者们认为盐场中的食盐事实上远远超过了官方定额,多余部分以走私形式流通。然而把食盐控制在政府手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提供经费给生产者。盐务官员不时试图在常规定额之外增加新的食盐种类,由其他方法提供经费。官方销售的食盐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这必然在专卖制度中产生差异。维持新种类的资金与常规定额争夺更有吸引力的供给和市场,使后者趋于消亡。新种类更大的利润空间也吸引了势要权贵。所有这些导致了权力滥用和制度崩溃。

16世纪60年代危机

● 简而言之,专卖制度,由于政府投资不足和接连的管理失误而受到妨碍,完全不能有效地利用可获得的全部资源。尽管这些资源十分丰富,可以想象其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但是专卖制度无力去开发这些资源。管理者不切实际,他们被表面上的可能性所诱惑,有时试图强迫专卖制度创造出更多的国家收人,这些尝试仅仅能在短期内获得成功,然而从长远来看,将会导致专卖制度的完全崩溃。这成为食盐专卖管理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 分配的计划性收入

● 较高的盐价和较低的国家收入

总之,食盐专卖使少数奸商和贪宵获得好处,而成千上万的人却备尝艰辛,国家从中所得收入也为数不多,甚省实际收入要比官方统计更少。国家赤字财政主要负担大都落到普通民众身上。政府在食盐交易中占用大量资金事实,鼓励了其他领域的高利息率,这又更加造成资金匮乏

xxx在总结 第5篇

明代财政组织的主要特征:

病理一:宫廷开支与公共资金混淆不清,后勤体系管理软弱无力,明朝一直缺乏彻底深入的税收改革。

户部和户部尚书:

其他各部

京师特供:“坐办”要求与原材料产地的各省直官员来完成征税。早期是办事机构,后逐渐关心财政管理

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机构(省、府、州、县)

基本指导方针:县是基本的税粮征收单位,府是一个基本会计单位,省是一个中转运输单位

按察使司:有权检查治水计划、漕粮、屯田、盐务、驿传,有监察职能,有时会越权。按察使司还有自己的银库,收入来自于罚赎、徭役等。负责检察和矫正在税收管理中的权力滥用。——税收立法者(潘季驯、xxx对一条鞭法都有贡献)

布政使司:掌管统计数据,调整预算、税收,管理银库、粮储、仓库。布政使司是例行公事,对财政失职行为负责。

巡抚:设立动机不清晰。刚开始代表中央巡行各省,后来地位在省。直接奏请皇帝(特殊事宜)。

军队的财政管理:早期积极,晚期影响缩小(名义职责还在),表现:1425洪熙皇帝和1435正统皇帝两次让文官取代武官的位置,削弱了武官财_利

贵族阶层:不能干预政府工作,仅仅拥有贵族头衔领取俸禄。(藩王等,早期被禁止供职文武禁止参加科考,禁止从事商业贸易。但后来xxx宗亲数量庞大,16世纪晚期,这些限制被废止。)

里甲制度和役法

民户的其他差役:解运——粮长类似于镇长,管理10、20、30xxx(xxx)

xxx评估的主要特点

病理二:庞大的帝国强制征收单一的xxx,这种中央集权的做法超出了当时的技术能力。复杂多半的地形也为税收部门增加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