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高中历史总结归纳(通用20篇)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通用20篇)

时间:2024-04-06 09:48:10 总结报告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篇

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2篇

1.上课好好听讲。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多么不喜欢这个老师,多么想睡觉,都请认真听讲,不发呆不神游。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有PPT课件,可以把特别重要的课件拷回家,打印进行复习。

2.认真完成历史作业,这也是非常基本的。一旦有错题,要及时订正,不懂要问,在书上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考前复习。不建议一边做作业一边看书,考试你又看不了。不会的忘记的,先跳过去,做完后去历史书上找,划出来。

3.有适当的课外练习,不用很多,忙的时候几道也可以。但要保证每天都要做一定时间的历史题(不管是不是放假),保持感觉。历史的错题要及时解决,不要积累起来。

5.关于历史错题本有没有必要,我是这样认为的:不同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没必要千篇 一律。有些错题和年代和人物有关(也就是标准答案可以在书上找到,毫无争议的)值得记下来反复复习,但一些理解题,存在争议的`就没必要了。最重要的是有了错题本一定要去看去复习。

6.学会利用历史大事年表。时间对于历史这门课非常重要,虽然大事年表书店里可能有,但建议自己制作,即摘录上书本上每一个时间和对应的事件人物,再按顺序排列。着有助于理清思路。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3篇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_、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4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_

内容:①分封对象——xxx、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xxx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xxx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xxx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xxx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_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xxx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xxx一的措施:

①颁布xxx、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xxx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xxx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xxx、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xxx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xxx的地理环境与小国xxx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xxx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xxx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xxx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xxx

1、xxx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xxx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xxx体系的最终完成。

2、xxx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xxx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xxx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5篇

一、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垄作法、《氾胜之书》、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xxx要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轮作和绿肥种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农业的发展。

3.隋唐时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曲辕犁,中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耧锄;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北、西北地区得到发展。

5.明清时期: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高产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政全书》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6篇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历史学好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书本和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0题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每星期三题,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xxx、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在高考考场上就无往不利了。

路就在脚下,我们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们把握了学习的方法,我们要过就不会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独木桥,而是上面的这座可以畅通无阻的桥。

一、产生兴趣

对历史科有兴趣,成绩自然好起来。如何对历史科产生兴趣呢?

首先,历史事件和我们们息息相关。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问题和1842、1860及18的xxx条约有关;今天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时事并探本寻源,定能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其次,明白历史的用处。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及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对做人处世帮助很大,退可以励志,进可以建功立业 ----英国著名首相xxx是历史学家,已故港督xxx也是专攻历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为修读文科,尤其是历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在学业上、个人修养上和识见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

历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则包括原因、经过和结果。

(1) 时间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辛亥革命是l9),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 地点有东西南北,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3) 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角。不过,会考要求并不太高,我们祗要熟记重要的历史人物便可以应付考试了。如自强运动的曾、左、xxx.恭亲王、xxx太后是必须熟记的,次要的人物如xxx、xxx则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则一律不记。不同历史人物的生存时代和事迹也应知其大概,才不会张冠xxx戴。

(4) 事件由时地人三项元素构成。明白了上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自能对重要史事了如指掌。历史事件的相关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课题的次序;次念某课题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中国的大事包括自强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运动、xxx新、义和团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然后xxx事件的其它重大情节,如自强运动分为三阶段,辛亥革命分为兴中会和同盟会两个时期。至於枝节琐事,似非会考的重点。

(5) 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战争的爆发原因为例:政治方面包括xxx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异;经济层面有工业和农业经济的不同、公行制度.贸易不平衡、贸易;社会因素如英国工商业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文化方面如中国中心主义与英国自由思想的分歧,个人责任与集体负责制的冲突;特殊事件包括xxx徐销.xxx事件。若能紧记这些重大事情,则对战争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总之,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历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关系应建立於史实和逻辑上。因先於果,果后於因,两者要合乎情理。从这一角度看,不应把历史事件孤立来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导致割让xxx斯、xxx,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但此后法德关系恶化,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则割地是因,而大战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举一反三,则事件的因果关系了如指掌,而学习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经过祗须记重大事件,如意大利的统一运动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xxx的改革和外交,xxx的思想及xxx的的贡献便可以了。因近年会考并不强调背诵史实,故你只须知道最重要的史实便行了。

(8)近年考试强调分析,也会要求考生就历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观点作出评论。初学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论迷惑,不知信那一学说;同时对历史解释的客观性产生怀疑。我的建议是:首先明白一种解释 分析其长短处;但同时却抱著怀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见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9) 和其它科目一样,只要课前预习,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上课留心听讲,不明之处,向老师请教;课后温习,整理笔记,把重点记熟;多读、多思考、多写、多做模拟试题(在法定时间内完成);考试前重温重点;考试时冷静选题和作答-----能够做到上述各点,自可获得好成绩。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7篇

当前的高考,历史学科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因此,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一要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应将高考考情、考纲要求融进各单元、章、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应了解每一章、节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应用“导读法”实施课堂教学。变“教”为“导”,变听讲、记笔记为思考理解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

三、注重习题课,精选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著名科学家xxx坦对于学校教育所持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说到底,我们学校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核心。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也学着教师的做法,自己独立评析题目,运用有关原理来解析问题。这样就内化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功感会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关于高中历史课教法的研究与探索 1、目前考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具体提出的要求是: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这种表达既要符合题目考察目的之要求,又不能限定取决于某种教材。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8篇

经过10天研修的洗礼,我的收获非常多,今天当我再次细细回顾研修的始终,心中的那份感觉仍然如此深刻,只要提及研修相关的人和事,心中就会溢满别样的幸福。如果要我用什么词汇来概括对暑期远程研修之旅的感触,实在找不出。只能用最朴实的话语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之旅。

一、研修前的苦恼:

印象中的研修-----原以为还是像以前一样,听听专家讲座,看看优秀教学案例,我们做做笔记就完了,心里还有些抱怨--假期不能好好休息,旅游要放弃,心里总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但心里暗暗决定:要做就尽力做得最好!

二、研修中的片花:

片花一:困惑中的我炎炎夏季,不管天气刮风还是下雨,我每天都要在8点之前骑自行车(行程15千米)到校研修,每天面对电脑看视频,与各地的老师们交流心得,做作业,写评论,长达8个多小时,专家的精彩讲座,优秀教师的案例,对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学有帮助吗?

片花二: 忙碌中的我经过几天的学习,我突然对研修着迷了,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8个小时,知道自己该停下来,该休息一下了,否则身体会吃不消的,可是总忍不住研修的诱-惑,总舍不得减少这难得的机会,所以情不自禁的又坐到了电脑前,吃饭成了我的休息时间。我认真研修教师们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时刻与专家、学员在线互动交流,专家的真知灼见与精辟见解,以及同行的精彩作业和点评、交流与感悟令我流连往返。

片花三:收获中的我

通过这次远程研修让我深刻感受到,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积累和反思,在这次作业题的设计当中,我总是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虽然我有很多想法和构思,但在作业设计当中我总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虽然我很努力完成每一次作业,但我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这种情况的产生使我想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太注重教参的模式,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模式,xxx关注“同课异构”;特别是我感兴趣的课型,我在观看欣赏之余,却xxx能够静心认真思考一番,再融入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没有结合平时自己上的课写相应的反思,日积月累,总感自己在教学中收获甚微,在教学实践中难免受挫。而当我看了专家的评论(文本材料和视频)和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只要我有对历史教学执着的追求和不变的信念,再加上我自身的努力,研修学习真让我收获颇丰。

三、研修后

此次我共完成10篇作业,100多条评论。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学习的任务。在这次的远程研修中,诸多的收获让我在这段时间里享受着,成长着,历练着。

我觉得,这次培训,它给我们带来成长的最广阔空间和最美的教育蓝图,在不知不觉间净化了我的心灵。我将用我研修所得,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也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9篇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xxx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xxx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xxx,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xxx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xxx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xxx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xxx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xxx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0篇

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开始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征: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5. 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6. _二世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相同特点: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7.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xxx的成立

8. 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_的标志:1688年宫廷_

9. 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0. 北美独立战争前,统一的_民族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11. 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 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 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的标志:雅各宾派(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

15. 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 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8.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 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_宣言》发表

20. xxx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俄国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_并存的局面结束,_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1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当前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进一步推进我们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我深刻认识到,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而现实中,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仍很普遍,许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进课堂,对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不能熟练运用,甚至干脆不用。所以,今年我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高中技术能力研修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提升自己技术与能力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历史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历史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历史思维方法,获得广泛的历史活动经验。

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片断,这既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url#]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我深刻的认识到,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在此次高中技术能力研修活动中,我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提升自己应用现代教学设备的技术和能力,借助学习的平台,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表达出来,与指导老师及各位同仁进行充分的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以便实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目的。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2篇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_战争

_走私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_。xxx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_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_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_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_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xxx《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xxx《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强行租借新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xxx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_,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_。通过北伐、xxx,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xxx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xxx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_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元旦_成立,定都南京,_担任临时大总统

《_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xxx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xxx,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_,内惩_”、“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xxx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_——xxxxxx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xxx,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_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基础;②xxx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_、_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7月23日,在上海召开_一大。

1923年_三大决定同_合作;1924年_一大召开,标志着_形成。

广州_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xxx、xxx、xxx

1927年_在上海发动“四一二”__,xxx在武汉发动“七一五”__。(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_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_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_、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_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_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_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_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_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_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_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_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_取得胜利。

_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_战争;(2)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_(根本原因);(3)_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_爱国官兵的_;(5)国际反_联盟的配合支持。(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xxx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_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_覆灭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3篇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

二、正确把握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版块,学习主题和学习内容。

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习,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六个独立的学习主题),学习内容涉及:重大改革(9个)、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7个)、20世纪战争与和平(6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论(6个)共30个学习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1个)、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

三、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观。

1、让学生学会创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越丰富、越灵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就越活跃,越有创造性。

2、让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从中学会学习。历史教师还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应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更主要的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师生平等交流和探讨中得到发展。

3、学生学会生存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人文主义”是最主要的价值追求。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4篇

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 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 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3. 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 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5.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7. 促成1660年xxx特xxx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xxx特王朝妥协

8. 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_民族形成

9. _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0. 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11. _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 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 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 美国南方种植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 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 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 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 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22. 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xxx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24.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 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 法国“雾月_”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 xxx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 法兰西xxx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0.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31. 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_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32. 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 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 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 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 法兰西xxx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 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xxx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 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 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 xxx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 xxx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 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xxx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xxx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 xxx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_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_

48.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xxx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 日本明治xxx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 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 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3. 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54. 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5.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56.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57. 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58. 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59.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6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1.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64.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65.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67. 17-18世纪中西科技文化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5篇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xxx特xxx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xxx。但xxx特xxx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_并对议会负责。(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_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_和第一共xxx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xxx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xxx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xxx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xxx),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xxx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xxx帝国。

八、xxx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_战争

_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_。xxx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_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_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_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_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xxx《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xxx《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强行租借新界。(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xxx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_,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_。通过北伐、xxx,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xxx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xxx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签订。内容之一是赔款亿两白银。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_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元旦_成立,定都南京,_担任临时大总统

《_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xxx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_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xxx,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_,内惩_”、“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xxx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_——xxxxxx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xxx,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_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xxx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_、_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_一大。

1923年_三大决定同_合作;1924年_一大召开,标志着_形成。

广州_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xxx、xxx、xxx

1927年_在上海发动“四一二”__,xxx在武汉发动“七一五”__。(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_失败的原因:①_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_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_、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_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_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_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_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_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_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_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_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_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_取得胜利。

_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_战争;(2)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_(根本原因);(3)_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_爱国官兵的_;(5)国际反_联盟的配合支持。(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xxx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_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_覆灭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xxx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xxx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xxx、_批判地继承了xxx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_宣言》的发表,标志着xxx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_的第一次伟大尝试。(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xxx十月革命

19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_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xxx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_并存的局面。

在xxx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_临时政府,全部_转归xxx,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6篇

在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历史发生法是被广泛应用的发生学方法。所谓发生学方法(Genetics Methodology),“是在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以分析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发生学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基于历史考查的历史发生研究,一是基于个体观察的个体发生研究。前者反映人类种族的认识发生,涉及的时问、区域、文化的跨度通常比较大,涉及的人物、事件及其影响通常是典型的、确定的甚至定论的,得到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后者反映人类个体的认识发生,时间、区域、文化的跨度通常很小,人物、事件及其影响可能是非典型的甚至是不确定的,结论更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不过,很多人相信“种族的发展积淀为个体的发展,历史的过程以逻辑的形式保存在个体发生中”,这就在历史发生和个体发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因此,通过数学史的研究,寻求数学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就能预见现在学生的数学认知,解决当前的数学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益。这种追本溯源、探索演变、寻求规律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发生法。

理解现在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数学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一经提出就得到很多教育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的支持。不过,历史发生原理毕竟是一个认识论假设,人们对它表现出四种态度:

(1)相信,直接的应用。典型代表是xxx、F・克莱因、A・Sfard等。如A・Sfard多次指出,数学史是分析、解释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困难的最宝贵资源,历史发生原理在同化、创造一个新概念时显得特别突出,已有的知识系统必须要经历一个完整的重建过程。还有美国学者表现得更坚决,“指导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佳方式是让他重溯人类的认知发展,即使知识点A在逻辑上先于知识点B,但如果B在历史上先于A出现,那么我们仍应先教B”。

(2)原则上相信,批判的应用。典型代表是xxx、xxx基、波利亚、xxx登塔尔等。如xxx基认为,社会文化和环境会通过不同工具的使用改变人的思维活动,个体发生是由种族发生和社会历史条件共同决定的。xxx登塔尔也清楚地指出,“我们不应该遵循发明者的足迹,而是经过改良同时有更好地引导作用的历史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应该重蹈历史,尽管不是实际发生的历史,而是倘若我们的祖先己经知道我们今天有幸知道的东西,将会发生的历史”。

(3)检验,支持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历史发生原理的实证检验逐渐增多,几乎所有的检验结果都表明它是成立的。不过,历史发生原理毕竟难以获得完全的检验,不少人更愿意把它称为历史相似性原理,并支持在相似的意义下恰当地借鉴历史。

(4)质疑。20世纪90年代以后,质疑的声音时常出现。如A-Arcavi就对A-Sfard提出的“利用历史作为分析代数概念教与学的工具”给予质疑:“当年天才数学家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今学生的学习吗?”。和也指出,把数学的历史认识与学生的概念发展相提并论,会因为概念架构不同、默认观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而产生严重的问题。

尽管有质疑,大家对历史发生原理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尤其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研究中,正如Fauvel和Maanen所说:怎么用数学史?一方面是用数学史来了解并克服数学理解发展中的认识障碍,其中历史发生原理下的深刻分析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是把数学史当作一面镜子,在研究数学概念的发展中反映数学思想转变的机制,历史的视角与心理的视角相结合很值得重视。

运用历史发生原理考查数学归纳法的学习过程,学生也应该经历从不完全归纳到直觉的完全归纳、再到演绎的完全归纳的认识路线,其中可能会遇到从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的困难、从有限到无限的困难、构建递推步的困难、认识归纳原理的困难等,而要化解这些困难,需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无穷的思想、递推的思想、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演绎法、归纳公理。但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看,归纳公理和无穷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对高中生的要求不宜太高,应把重点放在完全归纳的理解、递推步骤的构建和方法的适用条件上。

3历史发生教学法:依据学生数学发生设计课堂教学

发生教学法是与公理化教学法相对的,前者注重数学知识的认识发生过程,后者注重形式演绎过程。由于人的认识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所以公理化教学法违背了人的认识规律。新数运动的失败也证明公理化教学法不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而发生教学法不把数学知识视为既定的结果,而是促进学生去数学发现,这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意识活动,因此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和数学认识能力。

教学法是对教学要素的组织方式。历史发生教学法就是根据某个数学知识的历史发生规律,考虑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关键环节,通过适当的教学法加工,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的发生发展,化解可能遇到的困难,提供有用的教学资源,设计出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案。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7篇

关键词:探究;归纳;方法;新课程

学习是有章有法的,但却没有固定的章法,即“学习有法而无定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环境下,如何探究优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中要不断地探索、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笔者有以下不成熟的见解,写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章节导言法

教材每章的开头都有一个导言,其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有关章节及相关内容的历史知识,加深对整章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理解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及抓住典型特征的能力。通过导言,学生可以掌握某章历史的主要内容及各节次之间的关系。例如,《历史必修(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导言主要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期国家统一,xx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儒学得到新发展,形成了理学、心学;明清四大思想家的出现,又给儒家思想增添了新的色彩。导言从整体上告诉我们儒家学说从创立、发展、确立统治地位、出现危机到重兴的发展过程。导言掌握以后,对本章知识就一目了然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儒家学说的发展过程。

二、历史比较法

比较是最主要的历史研究方法之一。“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运用比较法,就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排是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历史比较法尤其适用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如,《历史必修(Ⅰ)》中第三课,汉朝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时所采取的政策有“削藩策”和“推恩令”,可以对其进行对比得出两种政策的优劣得失。又如,《历史必修(Ⅲ)》中第四课理学和心学的对比等。如果能够运用表格对比分析和记忆,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在高考中,比较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它要求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对比,归纳其异同,分析其成因,概括其规律,揭示其本质,形成比较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中经常性地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自己较好地发掘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隐性关系,归纳其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综合、分析、鉴别能力。

三、评价讨论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试题更具有开放性,学习历史在于使自己从历史中得到启示,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历史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本质的观点有:个性与共性、形式与内容、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偶然性与必然性、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评价历史事物,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理论等。应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跨度大,容量大,知识面广。但每一章节即可作为一个小专题,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在学完每一章节时就可以进行归纳总结。所谓归纳总结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按一定的内在联系或问题中心重新组合。这样做,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收到抓纲举目、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学完后可以归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五、目录导引法

教材目录是教材内容的总纲,是教材知识体系的主干。教材目录的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6页)1.利用教材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比如,旧版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除第五章专题介绍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与阶段划分无关外,其余四章明确标志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四个阶段,依次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从节题上看,第一章包括两方面内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及其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第一、三、四节)、早期殖民活动(第二节);第二章包括三方面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到来(第一、二、四、五、七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三节)、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第六节);第三、四章均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四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四章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世界近代史的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关系史,其中第一条线索是起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发展进程本质的主流,因此说,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2.利用教材目录,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比如,旧版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六章标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它高度精练地概括了1956~1966年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探索中曲折前进”,是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六、比较辨析法

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提高解决同类历史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习过英国工业革命,熟悉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由此,我们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就可据此联想、归纳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8篇

根据讲练模式的特征与实质,在把握讲练关系及其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练习设计要针对教学目标

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的方法、教育思想等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就是要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操作后,教师精讲细读。比如讲一战爆发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1.落实有关一战的历史背景;2.分析一战的原因和战况;3.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4.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因此设计这样的问答题:“假如青年不杀奥xxx皇储,人类就可以避免一场浩劫?请谈谈你的认识。这样设计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思维,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自然糅合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知识的内在联系要突出精讲多练,练习的内容要灵活多样

考试注意考核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强调分析历史现象。教材的改革突出分析了历史现象。教育家认为,有些知识在目标体系的统一安排下,才能巩固内容与知识的统一。这就要注意:(1)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总结出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近代中国人民怎样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3)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按照这三条线索,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归纳,xxxxxx。在系统的整理归纳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一是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整理、归纳,xxxxxx。因为要学生自己理出条理他们必须反复看书,初步懂得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建立一些历史概念,明白一些历史观点。学会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纵深扩展,须理解其内在联系,从而引起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讲练模式要恰当运用

讲练模式运用恰当,就会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不断扩展思维。比如对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理出条理梗概,据此罗列出问题,然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整理归纳,在这种方法下学习历史就不单单是几个年号、几个人名所能回答得了的。

学生在写xxx过程中,须反复阅读课文,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这就极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又为学好历史准备了条件,也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我们这样做不仅xxx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弄清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会事半功倍。

四、 通过悠久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北京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使西方人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西方震撼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这些是我们民族充满智慧的象征;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中华民族勇敢的见证;《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观;xxx、xxx、xxx、僧一行、xxx时珍等使中国古代科学达至世界科技巅峰。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学生定会无比骄傲、自豪。因此教师要通过古代优秀的文化启发他们,激发学生为自己祖国的文化灿烂增添光彩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五、讲练结合要有新意,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19篇

1、以史为论据,理清线索

历史都是存在的,即使有些误差也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以我们书本上讲述的为依据,虽然有的时候会出现错误,但是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应该是少之又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以史为论据,不要片面的去理解和批判,理清我们需要的线索,不要断章取义 。

2、唯物的历史观,辩证的思维方式

首先以xxx依据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更加应该掌握史实,尊重史实,这些才是我们解答历史学科问题、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前提。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养成从具体的历史背景去出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分析和评价历史的问题思维习惯。此外,历史也是一门内容比较丰富的社会学科,涉及我们人类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活动和科技、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中西的结合比较,以及注意它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比较,看待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和世界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去思考问题。

3、加强训练,注重总结

历史学习注重理解和记忆,更注重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通过适当的练习强化对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的掌握,提高概括、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们的练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对重点知识、重点内容、重要结论、重要线索、典型题目、解题规律方法以及小专题的总结和掌握,以及注意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进而得到升华。

高中历史总结归纳 第20篇

关键词:材料题;讲评;技巧方法;高效性

DOI:

历史材料题的得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高考历史学科的成绩。因此在复习中大量试题的选作是每个高三学子,也是每个高三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但选作题量和学生的能力及高考成绩并不成正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提高材料题训练的高效性,在实践中掌握技巧和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了一些关于材料题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概括起来就是“一看二链三归纳”。下面,笔者结合具体试题来谈谈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技巧。

一、“一看”――看材料的出处,分层次,找关键词

第一,看出处。有很多材料总是会给出材料的出处,“看”到了材料的出处也就能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的再现为事件重现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根据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下面举例进行具体分析: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xxx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西汉・xxx《春秋繁露》

材料二:“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xxx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xxx之自身。其一,xxx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_专制之弊;其二,xxx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xxx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xxx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易白沙《xxx平议》(19l6年2月)

看到材料一的出处是“西汉・xxx《春秋繁露》”,我们就了解到了背景是西汉xxx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教材中链接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内容、影响。材料二的出处告诉学生时间是1916年2月,作品是《xxx评议》,虽然学生不知道易白沙何许人也,但是根据已有知识的掌握,1916年有关xxx的就是新文化运动。这样,学生就可以链接到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点。

第二,分层次。我们一般是先看有没有时间副词。历史事件的再现一般是由时间进行串连的。因此如果找到时间副词也就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分层。然后是看句末停顿符号。一般情况下是有几个句末停顿符号就分几层,当然有时是几个句子表达一层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在训练中掌握了。有时还要看材料的结构,有的材料是总分式,有的是分总式,有的则是并列式。下面我们还以上面的材料二来进行剖析。

材料二:“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xxx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xxx之自身。\其一,xxx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_专制之弊;\\其二,xxx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xxx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xxx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易白沙《xxx平议》(19l6年2月)

这段材料有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又有四个分句,在结构上是总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进行分层。

第三,找关键词句。每一层中都有一个中心意思,它往往是通过一个关键词来表达的,只要我们找到关键词就能够正确把握层意,这也是我们做答材料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有些是句子中的某个词,有些则需要我们根据句意进行概括。仍以材料二为例进行剖析,材料二的第一层的关键词是专制君主独尊xxx,第二层的第一层的关键词是_专制,第二层思想专制,三四层无关键词,根据句意“少绝对主张”概括为中庸,“只重做官,不重谋食”概括为轻民。

二、“二链”――根据材料提取的信息和设置问题链接教材知识点和我们已储存知识

“链”其实一直贯穿于我们解题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通过看出处、分层次、找关键词从题干所获取到的信息都可以与我们大脑里储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

“链”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没有扎实的知识储备,“看”做得再好也只能是望洋兴叹。扎实的知识储备需要学生日积月累。有些知识必须是死记硬背的,就必须下力气把它记下来;有些是通过理解来记忆的,就必须理解然后把它记下来;有些是通过对比来记住其异同……总之,没有基础知识的储备就不可能去谈技巧和方法。

其次,必须做到“看”和“链”有机结合。要做到有机结合就必须“看”得准,“链”得巧。“看”得准就是在题干里找到情景背景、通过分层找准关键词;“链”得巧就是通过看到的信息能够在知识xxx里找到相关知识。

三、“三归纳”――把“看”到和“链”接到的知识点依据设置的问题进行归纳

一般情况下归纳有三个层次,即从材料中归纳;从教材中归纳;从已储存信息中归纳。有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材料中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答案源于材料。这种情况下的关键词就是我们的答案要点。有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归纳教材中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看”所能“链”到的知识点的筛选归纳。当然也有一些问题的答案既不在材料中又不在教材知识中,而是我们平时的一些积累。下面,我们仍以材料二进行演习。

材料二:“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xxx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xxx之自身。\其一,xxx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_专制之弊;\\其二,xxx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xxx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xxx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设置的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易白沙的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