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11篇)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11篇)

时间:2023-12-14 08:51:23 古诗文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揠苗助长》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

《揠苗助长》原文翻译及赏析《揠苗助长》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揠苗助长先秦:佚名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就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时,一边喘气一边对儿子说:“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都枯死了。

成语感悟: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也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3篇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散文家,**思想的先驱。儒家的主要**之一,是儒家的思想**流派。在**上主张法**、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拔苗助长文言文翻译 交朋友的句子

1、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2、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

3、*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4、近来者赤,近墨者黑。

5、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7、壮心剖出酬知已。

8、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9、蔗味老弥甘,交情久更挚。

10、士为知已者死。

11、旷然无忧患,宁然无思虑。

12、朋友不信,则交易绝。

13、宁无百金而有百友。

14、道不同,不相为谋。

1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6、使我们摔交的往往是我们的朋友。

17、鹿鸣得食而相呼,伐木同声而求友。

18、伪装的朋友要比凶恶的敌人更坏。

19、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0、朋友越老越好,美酒越老越香。

2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23、以酒交友,与酒一样,仅一晚而已。

24、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25、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

26、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27、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交。

28、善养者终之,旁忧者半之,虚用者夭之。

29、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30、须知胜友真良约,莫作寻常旅聚看。

31、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2、义气之交,虽是真诚,总也失之太急。

33、亲戚是不可选择的,而朋友却可以。

34、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

35、始信淡交宜久远,与君转老转相亲。

36、世事如今辣酒酿

——揠苗助长原文及注释

揠苗助长原文及注释

揠苗助长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下面是关于揠苗助长原文及注释,欢迎参考!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切合题旨。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在农夫拔禾苗的事情之后,农夫看见禾苗已经干枯了,想重新种禾苗,到了秋天之后能大丰收,所以,他最近在研制一新能帮禾苗长高的药水。

在一个风和日历的日子里,他正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研究快速生长药水,在研究药水的过程中,可是,他的药水却让东西变小了,他一次又一次地研究,终于,他研制出了一瓶“一秒快速生长药水”。在他的努力中,他的禾苗在1--——10秒之内,禾苗一下子就能长到一房子高,他一边捋着短短的胡须,一边眯着眼睛夸这喜人禾苗:科技真是生产力啊!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农夫用药水帮禾苗长高时,禾苗连接着河流,河流里的水越来越混浊时,水里的小鱼死了很多很多,村民们看到后,告诉了巡警,巡警们侦查了三天三夜,终于查到了真凶。

巡警让农民赶快停止种禾苗,否则去外星球种去吧!农民听了,心里忧匆匆的,他把所有禾苗都砍了,河流变得清澈了,农民也觉得应该是药水的问题了,最后,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人们的信任,让他种禾苗了。他一步一步按照自然规律种植,终于禾苗培育成了好禾苗,河流也像他小时候的那样,清澈明亮了。

最后,农民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换来了家乡清澈的小溪。

——揠苗助长评课稿

揠苗助长评课稿

听了张老师的《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很多老师都教过。但是我相信没有多少老师能像张老师这样教。听完课后,我第一个感受就是“佩服”。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位男教师,品词析句的功夫,课堂教学是那么的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这节课中,张老师对学生生字的教学非常注重。如课题中的“揠”字是是个新字,张老师让学生一起写“揠”,一边写一边讲:提手旁,一个女人在日头底下弯腰干活。孩子们会一下子记住这个字。接着告诉学生揠苗助长还有另外一个名“拔苗助长”。课文为什么用“揠苗助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张老师课件展示查字典“揠”字字义。让孩子们很好的区别“揠”和“拔”字的不同。张老师这样的设计很好的让孩子们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非常好!课堂上,张老师带领学生逐句体会,品味,第一段的三句话,就能带领学生通过读句子,抓重点词语,围绕“巴望”“焦急”二个词层层递进,逐步展开。让学生在多遍练读中,感受农夫焦急的心情。通过不同学生的读,来感受文字传达出的意思。在读到农夫看到田里的禾苗焦急不已的那段时,引导学生读,体会,让学生演一演,指导过程行云流水,游刃自如,令人叹服。

张老师对“巴望、焦急”这两个词的理解设计很有创意,“巴望”什么意思,让学生找同义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中我也常用到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用换词法来理解词语,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而最有创意的则是对“焦”字的处理,张老师根据“焦”字的特点,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听过哪里用过“焦”字。学生:烧焦 烤焦…。孩子们这下明白了,“焦急”是心里象着了火一样,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孩子们感悟“焦”的意思,

张老师在教学词语时,采用了随文释词,紧扣词不离句乃至不离段,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方法多样,也很巧妙。如理解“筋疲力尽”词时,老师让学生找通过做农夫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苗的动作来说感受:累的腰酸背痛,就是筋疲力尽,这种劳累的状态,那个词表现出来——筋疲力尽。这就是课文中说的筋疲力尽,这样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尽,再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此时的朗读真是声情并茂了。

综观全堂课,教学设计较新颖,能吸引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似师问生答,实则是张老师用每一个问题仅仅拽住学生思维的弦,引领学生透过词语表义,在词语的背后来回穿梭,品味,从而感悟到词语深层的内涵。而每一个词语不是老师指明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悟“捉”住的。学生的思维仿佛一只只风筝,被老师张弛有度地拉住却又游刃有余,在字里行间**驰骋。

我想,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像张老师这样下足功夫,深钻文本,我们的课堂能不“高效”吗?

《揠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老“故事”,老课文,一般此类寓言故事的教学目的是理解课文,弄懂寓意,可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这样的道理有一定的难度。一位教师在执教时,课的大致流程是:说说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理解“揠”、“助”,课题质疑;学习生字;整体感知,理解课文;揭示寓意。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能够引导学生读中感悟,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并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寓意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在感知,认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出来的,在这里有几点拙见。

第一,从学过的寓言故事导入,既是对旧知的巩固,对新课的导入有很自然,不着痕迹,但在对课题质疑时,出现了冷场。我分析是因为理解课题不够透彻,学生仅从字面上理解了“揠”的意思是“拔”,“助”的意思是“帮”,而这个课题是一个成语,又充满着古味儿,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课文质疑流于形式,不如老师让学生先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使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个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学习生字,这个环节老师采用了集中识字,读准字音,生字组词。这一课的生字并不多,可采用随文识字,既突破集中识字的枯燥,又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从而真正地理解字意、词意。

第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言语形式,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执教者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概括并表达出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执教老师出示填空:古时候有个人,他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特别,想了一个办法,把禾苗

结果,禾苗都。让学生填一填,巧妙地降低了难度,辅助学生理解课文,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接着提出三个问题来学习第一段:种田人为什么揠苗助长?禾苗长高了没有?如果你是农夫,看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站在田边的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巴望”与“希望”的不同意思,又通过演一演体会了农夫“焦急”的心情,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读出“巴望”与“焦急”的感觉,尤其是当老师提出“禾苗长了没有”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长了”,有的学生回答“没长”,而老师急于要正确答案,只是一味地大声询问:“到底长了没有?”直至学生说出老师要的答案“长了”,老师才松了一口气。学生真的弄懂了“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这句话的意思吗?答案是“No”!学生只是揣摩了老师的心里,顺着老师的心意做了回答。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在处理教材时,只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站在**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并没有把学生当作是学习主人,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余地。我认为这一段的教学只要扣住“焦急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个人十分焦急?”这个问题,让学生**读书,充分地与文本语言接触,给学生思索与探究的时间,在书上圈圈画画,留下思考的痕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从“巴望”、“焦急”、“转来转去”中去体会农夫急于求成的心态。对比两个句子:

(1)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7篇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庸。

9、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_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8篇

古时候有个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的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一天,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的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文言文启示

揠苗助长文言文启示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9篇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有“亚圣”之称。

参考资料:

1、《精彩谜语》(中州古籍出版社)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有“亚圣”之称。

《揠苗助长》的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