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合集7篇)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合集7篇)

时间:2023-12-16 12:16:05 古诗文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 第1篇

《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xxx《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遡游从之,宛在水**”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可望而不可即。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xxx,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一片迷惘与感伤的情调。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未晞”,未干。“湄”水草交接之处,也就是岸边。“跻”,升高。“右”,迂曲。“坻”和“沚”是指水中的高地和小渚。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相一致的。换过来说,诗人的凄惋的心境,也正是借这样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xxx《xxx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情景交融的意境。

另外,《蒹葭》一诗,又是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在一志,用虚实互相生发的手法,借助意象的模糊性和朦胧性,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他第一次的幻觉,明明看见对岸有个人影,可是怎么走也走不到她的身边。“宛在水**”,这是他第二次的幻觉,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流水环绕小岛上,可是怎么游也游不到她的身边。那个倩影,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在水**”;一会儿在岸边,一会儿在高地。真是如同在幻景中,在梦境中,但主人公却坚信这是真实的',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这正生动深刻地写出了一个痴情者的心理变态,写出了他对所爱者的强烈感情。而这种意象的模糊和迷茫,又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的美感,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蒹葭(jian ji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茂 盛的样子。(6)晞(XT);干。(7)湄:岸边。(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10)采采:茂盛的样子。(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13)右;弯曲,迂回。(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

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水**。

芦苇茂盛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

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

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

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xxx》的小说。海鸥xxx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xxx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诗**风全文及译文3篇(扩展4)

——诗经绵全文译文范本5份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 第2篇

《扬之水》,全诗二章,每章六句。为先秦时代xxx汉族民歌。《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传统的源头。

诗经《扬之水》

扬之水,不流束薪。

xxx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xxx之子,不与我戍甫。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蒲。

xxx之子,不与我戍许。

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注释:

扬之水:激扬之水,xxx

束薪:喻婚姻,在此指妻

xxx之子:指妻子

戍申:在申地防守

甫:即xxx,在今河南南阳西。

蒲:蒲柳。

许:国名,在今河南许昌。

翻译: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荆条。兄弟很少,只有我和你。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骗你总有花招。

激扬的流水哟,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兄弟很少,只有你我二人。不要信别人的闲话,别人实在不可信赖。

赏析:

《扬之水》抒写在外戍卫的士兵思念家中的亲人,盼望回家的感情。看见激励机制扬的流水奔流而来,兵士自然联想到怎么没带来自己所思念的亲人呢?一起戍卫,一起相守,那该多好!可是,那个人没有来,却更增添 了思念的愁肠,只好希望着什么时候早早回家了!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 第3篇

《国风·xxx狡童》

先秦:佚名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国风·xxx狡童》译文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和我说话?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饭也吃不下。

那个滑头小伙子,为何不与我共餐?都是因你的缘故,使我觉也睡不安。

《国风·xxx狡童》注释

狡童:美貌少年。狡,同“姣”,美好。一说为狡猾,如口语说“滑头”之类,是戏谑之语。

彼:那。

维:为,因为。

不能餐:饭吃不香,吃不下。

食:一起吃饭。

息:安稳入睡。

《国风·xxx狡童》鉴赏

法国女作家xxx夫人说:爱情对于男子只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对于女人则是生命的全部。确实,一个姑娘生活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反复证实小伙子的爱情是执着专一,永恒不变的。因而,恋爱中的姑娘永远没有精神的安宁。对方一个异常的表情,会激起她心中的波澜;对方一个失爱的举动,更会使她痛苦无比,寝食难安。《xxx狡童》中的这位女子就是如此,或许是一次口角,或许是一个误会,小伙子两个失爱的举动,她竟为之寝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诗的两章通过循序渐进的结构方式,有层次地表现了这对恋人之间已经出现的疏离过程。第一章曰:“不与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与我食”,这不是同时并举,而是逐步发展。所谓“不与我言”,并非道途相遇,掉头不顾,而当理解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所谓“不与我食”,是指始而为共食之时,不瞅不睬,继而至分而居之,不与共食。爱情的小舟,遇到了急风狂浪,正面临倾覆的危险。与此相应,女子失恋的痛苦也随之步步加深。共食不睬,虽一日三餐不宁而长夜同寝尚安;而分居离食,就食不甘味更寝不安席了。因此这位女子要直言呼告,痛诉怨恨。

其次,诗篇通过直言痛呼的人物语言,刻画了一个初遭失恋而情感缠绵,对恋人仍一往情深的女子形象。《诗经》中刻划了许多遭遇情变的形象,情变程度有别,痛苦感受不同。《xxx狡童》中的女子面临失恋的情况,听她的呼告,能感觉在怨恨与焦虑中,仍对恋人充满了渴望与深情。“狡童”的“狡”,一说通“佼”,亦即强壮俊美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个强壮漂亮的小伙子啊”。这就是骂中有爱,恨中带恋了。所谓“若忿,若憾,若谑,若真,情之至也”(陈继揆《读风臆补》)。而两章的后两句“**之故,使我不能餐兮”、“**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则由前两句第三人称的“彼”,转变为第二人称的直面式的呼告了,从而把对“狡童”的恋慕期待之情表现得缠绵难割。

古老的《诗经》,传达的是古今相通之情,只因语言简奥,才会艰深难解。《xxx狡童》则不然,不仅女子的感情哀伤动人,女子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话,句句入耳。可是,一首直抒胸臆之诗,千百年来却久遭曲解。“诗必取足xxx,空诸依傍而词意相宣,庶几斐然成章;……尽舍诗中所言而别求诗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间而上穷碧落、下及黄泉,以冀弋获,此可以考史,可以说教,然而非谈艺之当务也”(《管锥编》第一册)。钱钟书对“《诗》作诗读”之旨作了淋漓透辟的发挥,读《xxx狡童》然,读一切古诗均然。

《国风·xxx狡童》创作背景

关于《xxx狡童》这首诗,汉代经生以之为刺诗。xxx忽不能与贤人共图国事,致使祭仲擅权,危害国家,故诗人作此刺之。后人多从其说。而现代学者一般不赞成这种说法,认为这是一首热烈的情歌或女子失恋的诗歌。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 第4篇

《国风·xxx·衡门》

先秦:佚名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国风·xxx·衡门》译文

横木为门城东头,可以幽会一逗留。洋洋流淌泌水边,解饥慰我相思愁。

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鳊鱼才如愿?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xxx开颜?

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鲤鱼才可取?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xxx才欢愉?

《国风·xxx·衡门》注释

衡门:衡,通“横”,毛传:“衡门,横木为门,言浅陋也。”又闻一多《风诗类钞》曰:“东西为横,衡门疑陈城门名。”

可以:一说何以。栖迟:栖息,安身,此指幽会。

泌(bì):泌:“泌”与“密”同,均为男女幽约之地,在山边曰密,在水边曰泌,故泌水为一般的河流,而非确指。

乐饥:隐语,《诗经》中常将性的欲望称为饥,乐饥指满足性的饥渴。闻一多《神话与诗·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其实称男女大欲不遂为‘朝饥’,或简称‘饥’,是古代的成语。”

岂:难道。

河:黄河。

齐之姜:齐国的xxx美女。xxx在齐国为贵族。

宋之子:xxx的子姓女子xxx姓在xxx为贵族。

《国风·xxx·衡门》鉴赏

许多解诗者认为此诗乃隐者表述安贫乐道之词。如xxx《诗集传》云:“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之词。言衡门虽浅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虽不可饱,然亦可以玩乐而忘饥也。”xxx恒《诗经通论》云:“此贤者隐居甘贫而无求于外之诗。一章甘贫也,二三章无求也。唯能甘贫,故无求。唯能无求,故甘贫。”这一观点即使不像闻一多先生所言“未免太可笑了”(《说鱼》),至少也有些酸腐。盖因此论带有明显的儒道杂糅的思想痕迹,是深受儒道思想影响的后世文人以六经注我的产物。这一观点与上古民歌的创作实情格格不入,正如《康衢谣》、《击壤歌》明显地属后世文人假托原始歌谣一样。让上古民歌谈安贫乐道未免有些滑稽。

倒是闻一多先生从民俗学角度考释此诗兴象,认为当属情诗的看法较为贴切。按闻先生意见,“衡门之下”乃男女幽会之所,与《邶风·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如出一辄;泌水之岸,xxx女爱之地,“泌”与密同,在山曰密,在水曰泌,都“是行秘密之事的地方”;“饥”亦非指腹饥,而是性之饥渴;更关键的是,“鱼”在上古是“匹偶”、“情侣”的隐语,“食鱼”所暗示的恰是男女的“合欢或结配”(闻先生的观点见《说鱼》、《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由是,则诗意已明:

夕阳已逝,月上柳梢,一双青年男女悄悄来到城门下密约幽会,xxx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之后,激情促使他们双双相拥,又来到郊外河边,伴着哗哗的流水,极尽男欢女爱。或许小伙儿被这难忘良宵所陶醉,竟发表了一段富有哲理的爱情名言: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鲤,娶妻又何必非齐姜、xxx不可?只要是两情相悦,谁人不可以共渡美好韶光?言外之意是,他与眼前的女子情感甚笃,非常满意,希望娶她为妻。此诗虽然短促,简单,但表现了上古xxx百姓**、纯朴的情爱意识,正如民歌中唱的:“风过岭头水过基,男从女愿莫讲离。我俩有情吃水饱,无情吃肉也皱眉。”

此诗在章法上也较独特,先是叙事,由叙事引发议论。“兴”没有放在诗首,而是放在议论之前,且与所兴之事又共同构成旨意相同的议论,使议论充满了形象感而未流于枯燥,加厚了诗意。

《xxx》中多为情诗,说明xxx人民非常善于歌唱爱情。因此,能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这样一首富有哲理的情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 第5篇

无知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此借口谈婚事。

送你渡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要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

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以秋天为期。

登上那堵破土墙,面朝复关凝神望。复关遥远不得见,心里忧伤泪千行。

情郎忽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问吉祥,卦象吉祥心欢畅。

赶着你的车子来,把我财礼往上装。

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唉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

唉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男人要是迷恋你,要说放弃也容易。

女子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不好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又枯又黄任飘零。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挨饿受清贫。

淇水滔滔送我归,车帷溅湿水淋淋。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奸刁缺德行。

做人标准你全无,三心二意耍花招。

婚后三年为你妇,繁重家务不辞劳。早起晚睡不嫌苦,xxx忙外非一朝。

你的`目的一达到,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都讥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独自黯然把泪抛。

白头偕老当年誓,如今未老生怨愁。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

回想少时多欢聚,说笑之间情悠悠。当年山盟又海誓,哪料反目竟成仇。

不要再想背盟事,既已恩绝就算了。

注释

1、氓之蚩蚩:氓,(méng),蚩蚩:老实的样子。2、布:货币。一说布匹。

3、即:靠近。4、谋:商量。5、顿丘:地名。

6、愆(qiān):过,误。7、将:愿,请。

8、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9、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关来。

10、卜:用龟甲卜吉凶。11、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

12、体:卜卦之体。13、咎言:凶,不吉之言。

14、贿:财物,嫁妆。15、沃若:润泽貌。

16、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17、耽(chén):沉湎于爱情。

18、说:脱。19、陨:坠落。20、xxx:往你家,嫁与你。

21、食贫:过贫苦生活。22、渐:沾湿。

23、爽:差错。贰:差错。24、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

25、二三其德:三心二意。26、遂:久。

27、知:智。28、咥(xī):大笑貌。

29、躬:自己,自身。30、淇:淇水。31、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32、泮(pàn):通畔,岸,水边。33、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

诗**风全文及译文3篇(扩展2)

——诗**风全文及译文优选【8】篇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 第6篇

《国风·xxx·芣苢》

先秦:佚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国风·xxx·芣苢》译文

xxx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xxx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xxx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xxx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xxx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xxx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国风·xxx·芣苢》注释

采采:茂盛的样子。

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薄言:“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获得。

掇(duō):拾取,摘取。

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国风·xxx·芣苢》赏析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xxx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xxx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xxx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xxx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xxx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xxx在《xxx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包括**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xxx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xxx花。谚云:三月xxx,xxx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xxx*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国风·xxx·芣苢》创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其他说法有所谓“伤夫有恶疾”说、“室家乐完聚”说、“喻求贤才”说、“祈子求福”说、“童儿斗草嬉戏”说、普通劳动歌谣说以及歌颂xxx等等。

诗经国风全文及译文 第7篇

《诗经》全文:式微

【原文】

式微式微①,

胡不归②?

xxx之故③,

xxx中露④?

式微式微,

故不归?

xxx之躬,

xxx泥中?

【注释】

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译文】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

怎会顶风又饮露!

暮色昏暗天将黑,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老爷们,

怎会污泥沾满身!

【读解】

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騷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xxx长城建造时》。广大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的圣旨。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处境,大概适合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xxx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所以xxx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騷,并且牢騷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者和被**者。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的人,把不满自己**的**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

创作背景

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也有人认为这是情人幽会相互戏谑的情歌。《毛诗序》说是黎xxx狄所逐,**xxx,其臣作此劝他归国。xxx《列女传·贞顺篇》说是xxx女嫁xxx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作品鉴赏

《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xxx之故,xxx中露”;“xxx之躬,xxx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者的**,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全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借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名家点评

清代牛运震《诗志》:“两折长短句,重叠调,写出满腔愤懑。”

清代xxx《诗经原始》:“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粗心人卤莽读过。”

清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齐说曰:‘式微式微,忧祸相绊。隔以岩山,室家分散。’”

后世影响

由于《邶风·式微》被《毛诗》解说成劝归,历代学《诗》者又都以毛说为主,所以“式微”一词竟逐渐衍为**古典诗歌中的“归隐”意象,如唐xxx“即此羡闲逸,xxx吟式微”(《渭川田家》);xxx“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之鄂》》;贯休“东风来兮歌式微,深云道人召来归”(《别xxx》)等等,由此也可见出此诗对后世的影响。

诗**风全文及译文3篇(扩展8)

——《诗经》全文:绿衣(带注释和译文)范本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