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诗歌的表现手法赏析(汇总3篇)

诗歌的表现手法赏析(汇总3篇)

时间:2024-01-03 11:56:47 古诗文

诗歌的表现手法赏析 第1篇

关键词:信息;诗意;“踩点”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文化底蕴薄弱,知识积累不够,读不懂诗歌的意思,无从下笔;另一方面,学生作答不规范,不知该如何有效组织语言作答。前者属于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后者则属于答题技巧上的问题,二者相加,造成了诗歌鉴赏上的尴尬。本文仅针对学生在备考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谈谈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本要求。我们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

二、研读诗意,整体把握

学生认为诗歌鉴赏题难做,就因为他们觉得面对考题无从下笔。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研读诗意的指导尤为重要。诗歌鉴赏题千变万化,但总体而言,不外乎考查三方面内容: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表现手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表达效果解决“什么作用”的问题。一般地,我采用以下的表格指导学生研读诗意,整体把握诗歌。

具体指导步骤如下:(1)品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2)精心研读诗歌,品味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填表;(4)归纳作答。如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xxx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1)请赏析“江风引雨入舟凉”这句诗。

(2)诗歌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就其表现手法方面作具体分析。

很明显,问题(1)是综合题,考查了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方面;问题(2)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为此,在学生品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后,我要求他们用上面的表格形式把整首诗歌条理化:

从上面的表格,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上面两题的答案:

(1)“引”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的送别环境描写,烘托了送别的悲凉心境。同时“凉”字一语双关,既表现出自然气候的“凉”,又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心境的“凉”。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开后的心有不舍、心感悲凉之意。

(2)三、四两句诗运用了虚写的手法,不直接写诗人对友人的难舍之情,而是以“忆”虚构了友人旅夜孤寂难眠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挂念。这拓展了诗歌表现空间,深化了主题,更突出双方的不舍、互相挂念的情谊,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用表格的形式把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快速整体地把握诗意,有效作答。只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训练,就能迅速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分数。

三、正确“踩点”,紧扣考题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评改,历来都是“踩点给分”,因此,正确“踩点”很重要。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指导学生怎样正确“踩点”呢?

1.品味炼字。讲究炼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往往一字不同而境界迥异。中国古代诗人炼字多从动词、形容词、虚词等方面入手。了解诗歌的炼字艺术及效果,有助于学生提高赏析能力。高考中,对诗歌语言炼字艺术进行赏析的表述规律,可以归纳为:“字义—意境—感情”。

诗歌的表现手法赏析 第2篇

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较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因为诗歌本身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一种是学生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因此,把握诗歌内容、了解出题的类型及找到解题的策略,对于提高诗歌鉴赏得分就显得尤其重要。

1.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鉴赏角度】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技巧点拨】

诗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常见的人物形象有:xxx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xxx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等。

分析人物形象: 一要抓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或细节描写等,概括形象特征;二要通用分析周围环境、景物形象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三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一般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及景象后面的抒情主人公。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_意_的形象,即_意象_。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分析景物形象,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情感;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所包含的旨趣、情调、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诗中的事物形象,一般是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心迹或某种情感的事物。如咏物诗的_事物_。

诗歌的表现手法赏析 第3篇

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现状与发展

1.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一共三十首。

1.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抓住意象的特点,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进行综合性考虑,确定全诗的宗旨。

2.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在古代的诗人世界,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xxx,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在分析过程中,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近年来,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就像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方法,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3.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名句,都有着共同点,或是一个字,或是一句话,用在了奇妙的地方,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就像家喻户晓“推敲”,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顾名思义,就是诗词之眼,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是我们需要重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xxx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自己xxx不遇,壮志难酬,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巧用一个敲字,来xxx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响中寓静,出乎人的预料,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由此可见,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参考文献:

\[1\]xxx.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xxx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xxx全国,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4\]xxx.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