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前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共4篇)

前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共4篇)

时间:2024-01-11 08:53:16 古诗文

前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xxx、费、xxx,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xxx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xxx、费,尚书xxx,长史xxx,参军xxx,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xxx、费、xxx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xxx、费、xxx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前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后出师表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xxx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xxx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xxx,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xxx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xxx,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xxx并日月,xxx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xxx,谋臣xxx、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xxx、xxx,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xxx坐大,遂并*东:此臣之未解二也。xxx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xxx、xxx,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xxx,几败xxx,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xxx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xxx而xxx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为能,犹有此失;况臣*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xxx、xxx、xxx、xxx、xxx、xxx、xxx、*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xxx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xxx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xxx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xxx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xxx、越,西取巴、蜀,xxxxxx,xxx首:此*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xxx更违盟,xxx毁败,秭归蹉跌,xxx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xxx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后出师表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xxx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xxx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xxx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xxx战,兵法上说要趁敌*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xxx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xxx,谋臣不如xxx、xxx,却想采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xxx、xxx,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xxx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xxx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象xxx膑、xxx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xxx被逼,几乎在xxx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xxx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xxx,可是xxx却图谋杀死他,委任xxx,可是xxx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xxx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xxx、xxx、xxx、xxx、xxx、xxx、xxx、*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xxx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xxx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xxx,西边攻取巴蜀,xxx向xxx讨,xxx就被杀掉了,这是xxx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xxx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xxx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xxx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xxx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前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第3篇

汉:指蜀汉。贼:指xxx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孰与:何如,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

惟:助词。

入南:xxx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议者:指对xxx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这两句指建兴六年(228)xxx初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东)时,xxx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在魏、xxx边境附近的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县北),东xxx大将xxx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进趋:快速前进。

xxx:xxx死后的谥号为“高皇帝”。并:平列。

渊深:指学识广博,计谋高深莫测。

被创:受创伤。这句说:xxx在楚汉战争中,屡败于xxx,公元前二○三年,在广武(今河南省荥阳县)被项羽射伤胸部:在汉朝初建时,因镇压各地的叛乱而多次出征,公元前一九五年又曾被淮南xxx的士兵射中;公元前二○○年在白登山还遭到匈奴的围困。被,通假字,同“披”

良:xxx,汉高祖的著名谋士,与xxx、xxx被称为“汉初三杰”xxx:xxx,汉高祖的著名谋士。后位至丞相。

长计:长期相持的打算。

坐:xxx稳稳。

未解:不能理解。xxx省认为“解”应读作“懈”,未解,即未敢懈怠之意。两说皆可通。

xxx(yóu由):字正礼,东汉末年任扬州刺史,因受淮南大军阀袁术的逼迫,南渡长江,不久被xxx攻破,退保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为xxx笮融攻杀。《三国志·xxx书》有传。xxx:xxx,东汉末年为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太守,xxx势力进入江浙时,兵败投降,后为xxx征召,仕于xxx

xxx:字伯符,xxx的长兄。父xxx坚死后,借用袁术的兵力,兼并江南地区,为xxx的建立打下基础,不久遇刺身死。

江东: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殊绝:极度超出的意思。

xxx:指xxx武,春秋时人,曾为xxx国将领,xxx,著有兵法十三篇。xxx:指xxx,战国时兵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仕于鲁、魏、楚,著有《xxx子兵法》。

困于南阳:建安二年(197)xxx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xxx所败,身中流矢。

险于乌巢:建安五年(200),xxx与xxx在官渡相持,因乏粮难支,在荀彧等人的劝说下,坚持不退,后焚烧掉xxx在乌巢所屯的粮草,才得险胜。

危于祁连:这里的“祁连”,据xxx省说,可能是指邺(在今河北省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当时(204)xxx围邺,xxx少子xxx守祁山(在邺南面),操再败之,并还围邺城,险被袁将审配的伏兵所射中。

逼(bì逼)于xxx:建安七年(202)五月,xxx死,xxx、xxx守xxx(今河南浚县东),xxx连战xxx。

几败xxx:事不详。可能指建安二十四年(219),xxx率军出斜谷,xxx平xxx(今陕西沔县西),与xxx争夺汉中,备据险相拒,xxx涣,遂撤还长安。

殆死潼关:建安十六年(211),xxx与xxx、xxx战于潼关,在xxx与xxx军遭遇,xxx避入舟中,xxx骑兵沿河追射之。殆,几乎。

伪定:此言xxx统一北中国,僭称国号。xxx以蜀汉为正统,因斥xxx“伪”。

昌霸:又称昌豨。建安四年(199),xxx袭取徐州,东海昌霸叛曹,郡县多归附xxx。

四越巢湖:xxx合肥为军事重镇,巢湖在其南面。而xxxxxx在巢湖以南长江边上的须濡口设防,双方屡次在此一带作战。

xxx:建安四年,车骑将军xxx据汉献帝密诏,联络将军xxx子兰、王子服和xxx等谋诛xxx,事泄,xxx、xxx子兰、xxx等被杀。据xxx省云:“xxx,盖xxx也。”

夏侯:指xxx。xxx遣xxx镇守汉中。xxx取得益州之后,于建安二十四年出兵汉中,蜀将黄忠于阳平xxx山(今陕西省沔县东南)击杀xxx。

汉中:郡名,以汉水上流(沔水)流经而得名,治所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县东)。

期(jì寄)年:一周年。

xxx为xxx名将,xxx等人事迹不详。曲长、屯将是部曲中的将领。

突将、无前:xxx中的冲锋将士。賨(cóng丛)叟、青羌:xxx中的少数民族部队。散骑、xxx:都是骑兵的名号。

图:对付。

夫:发语词xxx:同“评”,评断。

败军于楚:指建安十三年(208),xxx大军南下,xxx在当阳长坂被击溃事。当阳属古楚地,故云。

拊手:拍手。

已定:以定,已,同“以”。

本句指xxx遣xxx去江东连和,xxx军在赤壁大破xxx。

本句指建安十六年(211)xxx势力进入xxx占据的益州,后来攻下成都,取得巴蜀地区。

授首:交出脑袋。

xxx:字云长,蜀汉大将,xxx入川时,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他出击xxx,攻克襄阳,擒于禁,斩xxx,威震中原。xxx趁机用xxx谋偷袭荆州,擒杀xxx父子。

本句指xxx因xxx背盟,袭取荆州,杀害xxx,就亲自领兵伐xxx,在秭zi归(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北)被xxx将xxx所败。蹉跌cuōdiē,失坠,喻失败。

曹丕:字子桓,xxx子。在公元220年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建立xxx,是为xxx。

逆见:预见,预测。

xxx力:指为国事用尽全力。一作“xxx瘁”。

利钝:喻顺利或困难。

睹(dǔ赌):亦即“逆见”,预料。

前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xxx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xxx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xxx。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xxx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xxx,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xxx并日月,xxx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xxx,谋臣xxx、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xxx、xxx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xxx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xxx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xxx、xxx,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xxx,几败xxx,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xxx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xxx而xxx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xxx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xxx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xxx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xxx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xxx,西取巴蜀,xxxxxx,xxx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xxx更违盟,xxx毁败,秭归蹉跌,xxx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xxx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