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秀作文>高考作文用文言文(必备10篇)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必备10篇)

时间:2023-08-07 08:07:02 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1

话说酉鸡年间,各路英雄聚集一堂。在这初一三班聚义堂内,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看似平静无异,实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个都有看家本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英雄也分仲伯,这看家本领也有区别,形体、乐器、口技“三家分晋”,各有其优劣,这样的情形下,横空出现一位平民英雄-葫芦侠。

为何称之为“平民”?却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义堂既有名门望族,也不缺无名世家,这葫芦侠仍其中一也。其功力,并不在初入茅庐间展露,乃十万火急关头,被迫使出。

其名曰“葫芦”,定有异人之处,此物概为失传已久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一曲惊人,黯然销魂。此亦可见其营派,乐器也。

葫芦侠过人天资自音乐课展出,邀请其演奏也,被迫无奈,心生一计:吾可奏佳音,使其人欣悦,乃可全身而退。遂手持葫芦丝,纤巧细指,宛若凌云之龙,时慢时快,音调婉转动听,似高山流水,众皆惊矣,殊不知其有此神功,吾见其天资聪慧,诩名为“葫芦侠”,自此,其名声大噪,日见其吹奏数次,好不自在,或曰:“此乃佳音”。

可不知,葫芦侠不务正业,竟效课件铃声,引得众人大笑,本一英才,今为笑才也。

其葫芦丝技艺日无长进,众人皆失兴志,不觉其吹奏为佳音。吾认为其必奋进,日日期待,葫芦侠反之也,口技日渐佳,吹奏技艺不见展露。

吾见其不利,屡次警醒葫芦侠,不听,终沦陷也。

今,葫芦侠技艺全无,但见其口技展露,却仍不敌口技之师也,众人只当其为跳梁小丑,不加注意。葫芦侠业绩坠落也,原语文稍有长处,今各课业绩若排山倒海之势,一发不可收拾。

吾常以葫芦侠警戒自身,其曾是英雄,今英雄之名在口技邪,只能称其为“牛人”。

即称之为“牛人”,则也有过人之处,但时节变矣,因期末已近,人人皆以鸣圣相称赞,众人道之,闻之于堂主-金刀口,亦赞之,众人皆忘却葫芦侠。

今忆葫芦侠,当之惜矣,其原乃芸芸众生中一员,名声大噪,终无好果。惜者葫芦丝佳音,仍似悦耳,皆忘之。

呜呼,惜者英雄有几何哉!今仍为平民,真仍可惜矣!世人应以此为戒,永无效仿!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2

吾班有学子名曰钱辰者,体态拥胖,高大壮硕,肥臀圆腰,人皆唤以“力士”之名耳。夫辰者性憨厚无心计,虽力大而乐交弱者,喜玩笑,善滑稽,人俱乐与其往来嬉闹。辰功课不佳,不善学术,常为师所重责,而明日即忘之,复嬉笑如初。然辰宽厚实诚,尝助班级以其力也。

旧班中缺水,水桶若空空,师令余等搬水归而充之。班中无一人应,人人环顾而视,良久,无一挺身者。师怒,喝叱曰“尔等碌碌无人为用乎?斯等微事而面面相觑耶?”人皆鸦雀无声,伏于桌而环视愈急。班中有吴昊者,平日力能扛桌,未有其比。而稳坐如磐石,合目而无起身之意。钱辰昂然环视,笑而起身,大呼“吾愿往!”,遂亢亢然括步而去。如风而归,负水桶于肩上,面色微红,其状如昔乌获、孟贲故容。辰弛桶安于机中,遂悠然笑而大步归位。班中胆虚者弗敢正视之,俱垂首。而钱辰忽滑倒,如熊覆地,狼狈不堪。众皆笑之,辰颜色不改,乃肃然而坐。众笑良久方止。

辰之趣事类此多矣,吾等课余之时忆之,不觉笑而失声。今记其事迹,不觉愈感可笑也。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3

品一杯香茗,点一瓣心香,捧一本好书,读一地阳光。

——题记

春日的午后,我独坐窗下,一杯香茶,一卷诗篇,四溢的茶香与墨香,使人身心沉醉,心绪开始飘飞,慢慢升腾,溶入在千年的唐风宋雨中,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我来到大唐盛世,邂逅了那云中谪仙——李白。才情,缔造了诗仙李白,也吸引着我走近李白。

孤傲,李白的魂。他一身傲骨,视富贵利禄为尘土,不义而富且贵,于他如浮云;他不会阿谀奉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使力士脱靴,丞相磨墨;他不与官场奸臣同流合污,才有了“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壮志难酬的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惑。

酒,李白的最爱。他的好友杜甫曾这样评价他:“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无酒不成诗,有酒诗百篇。他对天发问,“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他对地豪言,“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他举杯邀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是李白生命的寄托,灵魂的归宿。吟吧!醉吧!在长安这片悲悲喜喜中,临风独舞!

梦回北宋,只听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高歌,只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谈笑自若。诧异间,恍然大悟,他就是苏轼!

诗词中的苏轼,文采飞扬,豪放不羁。“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半阙宋词,一曲春景,道出一个清新婉丽、心思细腻的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显现出苏轼豪放、豁达的宽广胸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活画出苏轼威武豪迈的.雄姿。“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个气吞山河!好个雄心壮志!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则有些悲凉。“乌台诗案”让他的所有雄壮誓言,在一瞬间化为壮志难酬。他被贬到黄州,做起了团练副使。他也曾为自己怀才不遇而黯然神伤,同样际遇的友人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让苏东坡豁然开朗,他领悟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不再羡慕高官,不再叹命运不公。他从江水与月亮中懂得了万物皆永恒,追求功名的世俗之人哪有心境欣赏此等美景?

苏轼,一个清新婉丽的词人;一个乐观豁达,胸襟宽广的东坡居士;一个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普通人;一个有壮志凌云的士大夫;一个雄姿英发,豪情万丈的诗人,终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阳光暖暖,茶香袅袅,墨香氤氲,我阖上诗卷,回味着书海中的一道道“美食”,余兴未尽,犹如穿越时空,身临其境,邂逅了李白、苏学士等才子。记得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真的是“畅游书海,邂逅诗人,感悟人生,乐在其中!”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4

读文章不可不看作者,散文是作者心迹的真实流露。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令世人惊叹。

他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不曾被艰苦的生活所折服,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正不阿,立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在被贬江西期间不但妻子病死,自己也身患肺病,也正是在这一艰难的时期,他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我欣赏他的精神品格,更欣赏他写的这篇《岳阳楼记》。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极致的济世情怀,值得我们深思。

《岳阳楼记》全文368字,却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与一体。开头就达到了记叙文的所有需求,50字中仅仅8字,便把滕子京的政绩写活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其中也能够体现出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在描写上,虚实兼备。在抒情上,以景带情,以情托景,十分自然。在议论上,以点睛之笔总括全文,毫无牵强造作之感。整篇文章一环紧扣着另一环,简洁而自成系统,增一字则觉多,减一字则就少,堪称散文之典范。

文章写的如此好,便一定会有人好奇范仲淹是否真的做了,而并非夸大其词。而历史证实他确实做了。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十分简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地。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当范文正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凡是他从政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

范仲淹是儒家入世精神所造就的极致的人士,他们自觉自我的要求,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我们的确应该学习范仲淹那种极致的精神。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5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晚上,我在台灯下读着李白的简介,心中不由自主地涌出一泓钦佩之泉,真想和他对诗一首啊。

突然,一道白光一闪,我来到了一座白墙黛瓦的房子前。我正诧异呢,这时,从大门里走出一位书生模样的青年。啊?他不就是被人们称为“诗仙”的李白吗?他可是我的偶像呢!我很是激动,走上去想与他对话,但舌头好像不好使了。我结结巴巴地说:“请……请问先……生是李……李……李白吗?”对方回答道:“然!”然?什么意思?“不以为然”中“然”是正确的`意思,那就……太棒了!他真是李白!可在我发呆的这一会儿,李白早已走远了,我连忙追过去。我跟在李白后面,一直来到了庐山的瀑布脚下。这时,他停了下来,对着瀑布一会仰头观望,一会低头沉思。少顷,他高声吟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唔……疑是……”“哇!好诗!”我忽然跳出来,把他吓了一跳。他一惊:“你乃何人?为何跟着吾?”“吾乃……龙王之女。”

我说了他也不信,干脆胡编一通。他听完大惊失色,但还是半信半疑,便说:“既是仙人,定能将我刚刚所吟哦之诗背出。”“这有何难?听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一口气背完他的《望庐山瀑布》,还把他刚刚在斟酌的一句故意放大声音背出来。他听完后大喜:“难道乃上天显灵助我也?”我继续胡编:“然,我奉玉帝之命,前来助你,但唯有今日。”李白高兴极了,真把我当仙人对待。到了晚上,我俩坐在湖边,我对他说:“李太白,你乃当今诗仙,能否告知我一些诗文秘诀?”“你既为仙人,何须问我?”我被问得张口结舌,半天才说出一句:“嗯……有的知识是仙人再用法术也不可能变出来的。”李白说:“既然如此,我就和你说说,其实也无秘诀,只须将自己目中所见,心中所想……”

也许是怕被第三人听去,李白把嘴凑到我耳朵边说完了关键的几句。我听了如梦初醒,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忽然一阵风吹来,我又回到了21世纪自己家的书桌前。相信此时李白也不会惊讶,因为我跟他说我是仙人。既为仙人,当然来无影去无踪啰。呵呵……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6

手机者,信息时代之标志物也。其形也善,其用也泛。一机在手,分居可闻亲友声,闭门可知天下事,闲以自娱,忙以减负,实乃古今之便利物也。纵昔时科技大家,中如墨翟、西如爱迪生,闻之亦必瞠目大惊,拍手而称善也。

手机之用虽广,然众亦未皆称其善也。清明时节,余家有宴,亲友归,众宾至,围坐大桌,酒洌而肴甘,实盛事也。然席间不闻寒暄笑语,但见少小者人手一机,低头垂目,唯按键之声不绝于耳;而长者亦不免持机离席,于走廊低声私语,盖有生意联络也。席毕,余未见宴之欢也。祖母黯然谓余:“人情之薄如此,手机之过矣!”

由是观之,凡今所谓高科技者,有其一利必有其一弊。譬如,可持之保家卫国、伸张正义,亦可持之杀人越货、逞己私欲。而余以为,物之利弊,大抵在于驭物之人。驭者善,则用物于善处,故物善;驭者恶,则用物于恶处,故物恶。手机乃一通讯小器,善用则便利多多,恶用则乱心扰扰。呜呼,余尚庆手机之弊小矣,仅止于淡泊人情、疏远人心尔。倘若恶用电脑、枪械乃至舰艇、核弹者,轻则害人性命,重则毁其家国。科技之用,敢不慎乎?由是余有言:欲扬科技之利而抑其害,则驭科技之人,其责重矣!或曰:抑科技之害而扬其利,何以也?

其一,须以长远目光观之。世之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其新品之数也多、之用也善,丰富且改善吾辈生活于一瞬,为之欣欣然者,不计其数。然其深层、长远之后果——如人之交游、思之嬗变乃至后续之影响——观之者鲜矣。譬如昔者塑料袋现世,众皆喜其廉而便也,故人人用、日日用,待万千白色聚乙烯物或飘于空中或埋于地底,方悔环境污染之甚,晚矣。故欲使科技得其善用,则驭科技之人须有远虑,从持续之影响而非一时之利益深思之、熟虑之,方不致为其所劫。

其二,须以高尚德行用之。纵有长远之计,然一心逞己利而无视他人者,亦无以扬科技之善矣。北京,国之都也,其苦雾霾之害久矣。以京人之智,无有弗知雾霾多起于汽车尾气也,然耽悦于出行之便利,贪恋于己时之可贵,鲜有弃私车而乘公交甚或单车步行者也。此即以德之不高驭科技而致善少恶多者也。故曰,欲使科技之利大于弊,多益而少害,则驭科技之人须有高德,以大局观之而非以一己之私用之,方可得科技之善。

由此观之,手机者,有善亦有恶,或曰无所谓善恶,以远虑观之,以高德驭之,不以其废正务、远人情,亦不以其谋恶事、乱法纪,则必可得其利益而损其弊害。而天下之新科技利器,莫有普遍如手机者,故吾辈若以远虑观之、以高德用之,则科技百利而无一害之日,可待也。

呜呼!吾等驭科技之人,其责不可谓不大也。故属文以记之,愿世间众生皆可扬科技之威猛而抑科技之恶陋也!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7

一个美丽的午后,我与你初次相遇。

那天我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进了他的书房“探险”,我在那个旧旧的大书柜前驻足。书柜上全是一些老书,都是爸爸学生时代的挚爱,听他说,这叫“经典”。空气中弥漫着好闻的油墨味道,一束阳光自窗间投下,连飘舞在空中的灰尘也带些神圣的意味。我踮起脚,随手抽出一本书,便是你。纯白的封面,狂草书写的两个大字凤舞龙翔,有种震撼人心的美。“李白”,初会识字的我喃喃念起,却不知其中蕴含的深意。我只是惊奇于一向做事粗糙随性的爸爸竟会单独给一本书包上书皮。我好奇地翻了翻,可明明字差不多都认识,但就是读不懂。

我不舍地把书放回原位,小心翼翼地,这些“探险”我没有向任何人谈起,但这本书却在我心中生了根。我是如此急切地想要知道,“李白”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能让严厉的爸爸如此珍惜!

渐渐地,我知道了,李白是一个大诗人,写了很多诗。我也学着去背诗,积极去感受诗情,积极去对话李白。我感慨李白曾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自信,也为他“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豁达洒脱而暗暗赞叹。

长大的我,读李白,不仅仅是读他的诗,更是在品他的人格魅力,生命格局。我佩服他的才华横溢,艳羡他的放浪形骸、随心所欲,有时也会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暗暗揪心。是李白给了我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使我学会乐观面对生活。与这位千百年前的古人隔空对话,莫名的,我总能静下心来。

遇见李白,是我一生最美丽的相逢。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8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提到唐朝,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李白,提笔便能成诗的诗仙,怎么能不让人感到佩服?

李白的文采相当高,仅存世的诗文便达千余篇,在他写的诗中,总能看到他的豪情与苦闷,李白诗歌中总洋溢一种狂放不羁,乐观的精神风貌,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耿直,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激励了多少受挫的文人。但是,李白并没有诗中那样对功名毫不上心,并且,他的求官路十分坎坷。

他是商人家庭,所以不能科举考试,那只有荐举和制举两条路了,他不停拜访高官,可他屡遭碰壁,“十谒朱门九不开”。后来,因玉真公主推荐,李白当上翰林待诏,本以为能有机会报效国门,可玄宗公让他作诗填词,慢慢的李隆基对他失去了兴趣,加上宦官嫉恨,所以被赐金放还,可他并没有心灰意冷,56岁高龄还想着求官,可见他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提到李白的诗,怎能不谈他手中紧握的一壶酒呢?那壶酒永远满满当当。真可谓是“狂了诗仙”。酒是李白诗歌的`灵感,杜甫也说过“李白斗酒诗百篇”。他能“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与友人畅饮;有时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一人独饮,真是无酒不欢,连自已都称自己为“酒中仙”。的确,他因酒成诗,也因诗成仙。

在我们印象中,李白永远是那个白袍书生,双手背在后面,仰天长叹或是开怀畅饮,提笔成诗,可世人都忽略了行囊里那把锋利的宝剑。相传李白剑术相当高明,仅次于当时“剑圣”裴旻。李白靠什么浪荡江湖,就仗剑游天涯。若唐初有第四绝,便是李白之剑。

现在,你喜不喜欢这位英俊帅气,才华横溢,仙气十足的大诗人了呢?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9

余尝客九江,舟行适合当涂。其间有太白酒楼者,遂乃登临。但寒流清泚,远山憔悴;风烟掩抑,支离草际。则太白坠舟之地也。江水泱泱,名流迹往;其高才品性,故老遗闻,多能道者。又读太白文字,虽作世道茫然,终为抔土,而率性净直,不知悲观语,真仙人矣!嗟乎!万物不得其恒,能于得志而保其洁,失意而终其志者,复古至今,而又有几人能像谪仙之流欤?往虽必然,可谢后人,遂歌以吊之。

狂哉太白仙,悲也李青莲。长安肆中识尔面,当涂江心慕君颜。玉柱烟鬓雏凤眼,剑眉入云天。颀身腰悬剑,舞影自翩跹。敢以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

忆昔少年初,壮志离蜀滇。谢屐逐野路,扁舟济江湖,浩宇长风连天幕,丘山短歌怀作古。歌罢酾酒倚叠巘,可以思绝峨嵋巅。莫愁湖上人莫愁,飞燕堂前旧飞燕。地柱崩倒东南陷,天姥连天势拔岳。名山兮多险,飞瀑兮生烟。

荏苒十年,遍于诸侯,君还记否?莫将余情听残漏,只为社稷报君侯。老夫鬓发已先秋,年少壮志尚未酬。渭阴众闻“蜀道难”,颖阳独叹“将进酒”。酒醉更深愁更愁,心寄明月月如钩。文章易难就,槛外空余水悠悠。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腔报国心,供奉为翰林。醉倒酒肆中,天子呼不应。世间文人情,千秋万岁名。便卧龙廷草狂书,书生只笔却强胡。诗成妆浓凝香露,清平三调宜圣主。便为圣主念朝朝,只为贵妃情暮暮。朝朝暮暮志如许,岂随霓裳羽衣曲。

落日城头土分爨,学剑便为随雕鞍。匹夫犹能临死难,丈夫岂可醉酒酣。投笔请缨斩楼兰,入暮志在青海湾。兵败须臾如山倒,忠心反被逐深山。谁与叹,谁与叹?空有志,在边关。尘衣袖风鬓丝乱,当涂江头独潸然。秋心有泪流如水,杯酒无味醉同欢。

君不见黄金台,几人欢笑几心寒。纵令蜀国多名山,直教中原少荐才。宝玉难从夺其白,不可侮其概。昆山璞玉自切磋,清水芙蓉去雕琢。醉眼看花花寥落,醉人更比花。月断风晓楚天阔,月既无言入城郭。

天何如之苍苍兮,乘大鹏以振八裔;地何如之茫茫兮,摧中天而折其翼。仰仙人之潇洒兮,望环佩之陆离。其心也不悔兮,岂在乎功利。终其生于黄土兮,历万世而自然。成其名于后世兮,乃傲岸而得之。禄高官兮济世,虽富贵兮不汲汲。人兮,鬼兮,仙兮,千古而成矣。醒兮,醉兮,梦兮,谪仙死而谁涕。

谪仙生时,不得其志。将泣于文,将兴于山,自适也。即万古仰之,而今安在哉?然其处世为人,岂我不可为我辈圭臬乎?故曰:成矣太白,不朽太白!

高考作文用文言文篇10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题记

他在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或许那《峨嵋山月歌》就是他对故乡的深情告别吧!

散金三十余万后而年近三十的'他,想干一份大事业,他志在宰辅指点江山。而唐玄宗在天宝元年也终于注视到了他,他仰天大笑来到了长安,可只是被安置在了翰林院。可他,又岂是蓬蒿人?

他虽不是蓬蒿人,但也只能无奈,只好借酒消愁,可谁又能想到他与贺知章金龟换酒、让高力士脱靴、让皇帝盛汤!正是因为他的桀骜不驯,使他被“赐金还山”赶出长安。

他不幸离开长安,却赶上了一个千年的约会,这个意外的相逢,或许是文学史上最美的故事。

他遇上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一起东游梁宋,终日高歌痛饮,若非高适独自南下,三人之间还不知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他本应该成为世间神仙,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这一乱,几乎让他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他一心为国平叛,加入永王麾下,可永王争夺帝位失败,李白被定为叛军_,流放夜郎。

当他到白帝城时,朝廷大赦天下,诗人在猿声中乘轻舟过了万重山。

但他遇赦后,开始想念家乡了,可再也回不去了,只能以诗抒情,表达思念。

世上有天道,万物有轮回。他老了,一首《临路歌》带着他走了。“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世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