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汇总6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汇总6篇)

时间:2023-12-22 11:07:28 古诗文

xxx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第1篇

东晋太元年间,xxx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xxx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xxx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xxx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xxx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xxx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第2篇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字——信﹑达﹑雅。

信:译文忠实于原文,要求准确无误,不能随便增删内容和改变其风格。

达: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译文文字优美,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富有为采。

以上三个原则,对初中生的学习来说,前二个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要求,因此在译文过程中,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总原则。那么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呢?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和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它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语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二、文言文翻译的注意点

(一)找准译准句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也就是考试中的“给分点”

(1)落实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它们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多并且较难掌握的,常考的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

①确定词性;②确定词义。

A.语法结构分析法

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xxx》二章中“饿其体肤”的“饿”如果翻译成“饥饿”,因其后面跟代词和名词,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应该是做宾语的,但饥饿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所以“饿”要活用为使动词“使……饥饿”,这就是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去判定翻译词语才能是正确的。

B.句式结构分析法

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为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如《xxx》二章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苦”“劳”“饿”“空乏”“乱”均为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2)落实虚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无法分开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所以虚词的翻译不能脱离语境。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两个“以”,用法就不相同,前者是连词,后者是介词,所以意义也不相同,分别翻译为“因为”和“拿”。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代替,硬翻译反而别扭,所以不翻译,如发语词,补足音节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夫战,勇气也。”“怅恨久之”,“xxx之有?”“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其中往来种作”等的“夫”“之”“者”“其”分别对应以上用法。

(二)关注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有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而以上各种特殊句又可细分为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细分。如:(桃花源人)见渔人,(桃花源人)乃大惊,(桃花源人)问”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何以战?(倒装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被动句)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

(三)恰当处理修辞格

(1)xxx,xxx不可直译,上下文各有交错却又相互补充,交互xxx并合而完整表达意思。如《捕蛇者说》里“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要翻译为“(悍吏)到处叫嚷骚扰”。

(2)借代,如“布衣”代百姓;“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3)比喻,如《与xxx思书》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前半句译为“像老鹰飞到天上追求高位的人”,运用的就是比喻修辞法。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应为“民风”,因为唐朝时为了避讳xxxxxx的讳。凡是遇到类似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就行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在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把它的翻译方法具体归纳为如下几点:

(1)留(保留),凡古今义相同及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名﹑年号﹑庙号﹑帝号﹑时间﹑日期等),照录不翻译。如“人、天、地、火”和“十年春,xxx我” (《xxx刿论战》)中“十年”均不译照录。

(2)删(删除),删去文言文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助词、起连接作用的连词等,删去不必硬译(举例见落实虚词)。

(3)补(增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充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或语句或词语活用后新增的内容,用小括号括起来表示。如“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

(4)换(替换),有些单音词不能用该词作语素组成双音词,要用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中的“吾”与“汝”译为“我”“你们”;把通假字换成本字再作解释,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同“嘱”译为“嘱托”。

xxx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第3篇

关键词:《桃花源记》 注释 质疑

《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其中往来种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教版的教材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但如果将该句原文翻译,就成了“桃花源中人的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但文章告诉我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也就是说,桃花源里的人自秦末迁徙于此后,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还保留着秦时的习俗。而在xxx晋朝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桃花源内习俗没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桃花源内外既然已全无通迅,服饰怎么会相同呢?更何况文章后面还提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它也从侧面了译文,如果内外的服饰趋于一致的话,桃花源人不会“大惊,问所从来”,只有内外服饰大不一样,行为举止和说话口音语调相去甚远,桃花源人才会一眼就发现武陵人的不同,如果说这些都是片面之词,那么所幸的是,xxx自己也留下了充分的证据,他在《桃花源诗》一文中曾经做过如下描述“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翻译过来就是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说明桃花源内外的服饰在历史的推进的影响下,还是有差异的。

如此说来,《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就可能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但《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的“序”两者应趋于一致。我认为《桃花源记》没有错,《桃花源诗》也没有错,关键在于《桃花源记》的译文上,人教版教材对“外人”的解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种说法是与下文“遂与外人间隔”和“此不足为外人道也”相符的,我认为也不能单凭这一点就可以给译文板上钉钉,因为有的词语放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是有不同的意义的,而根据上下文才是最稳妥的方法,我认为,这里的“外人”可以翻译为“不熟悉,不了解、不曾接触的人、不属同类的人”。译为“桃花源人的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都如同不曾了解,不曾接触过的人一样”也有不同于外人的意思。

因此,我认为《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应翻译为“不熟悉、不了解、不曾接触”而不是“桃花源以外的人。”

以上观点可以从中国服装演变历史中得到进一步佐证,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约是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xxx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春秋战国之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服饰,它是一种连体服饰。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饰样式,故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战国时期,xxx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xxx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

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xxx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

秦代只有十五年,除了秦始皇按阴阳五行思想规定的服色外,一般服色仍是沿袭战国的习惯。秦国本处西陲,向来不如中原的繁文缛节,服装样式较简单,而且开始将古代做为常服的袍,正式穿着。在军事上,也效法xxx王的xxx,即扬弃周制的上衣下裳之韦弁服,改为上襦下裤便于骑射的形式。

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西域各国的贸易交流,服饰又很大的变化。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近年在甘肃嘉峪关东北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魏晋时期的墓群,其中有六座墓室的墓砖上绘有彩画,共有六百余幅。砖画的内容几乎都是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包括采桑、耕田、狩猎、畜牧、屯垦、庖厨、宴饮等,其中描绘劳动者形象的,就有二百多幅。如农民的袍服、猎户的毡帽、信使的巾帻、牧民的绑腿、妇女的围裳等,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xxx通过对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供养人像服饰研究,发现西魏285窟供养人既有鲜卑服,又有汉式服饰,并出现了xxx结合的样式。同时,出现了“褒衣博带”、“秀骨清象”的人物形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这一时期服饰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与敦煌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其它石窟以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相比较,从中可以看出鲜卑服饰汉化的源流和鲜卑服的某些特征。南朝流行的“秀骨清象”风格对中原地区的服饰艺术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流传到西域,从北朝时期中原以及敦煌地区的服饰特征可以印证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南北服饰相互影响和传递。

综上所述,从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测,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质疑能够得到史料的支持。

参考文献:

xxx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第4篇

桃táo花huā源yuán记jì

晋jìn太tài元yuán中zhōng,武wǔ陵líng人rén捕bǔ鱼yú为wèi业yè。缘yuán溪xī行xíng,忘wàng路lù之zhī远yuǎn近jìn。忽hū逢féng桃táo花huā林lín,夹jiā岸àn数shù百bǎi步bù,中zhōng无wú杂zá树shù,芳fāng草cǎo鲜xiān美měi,落luò英yīng缤bīn纷fēn,渔yú人rén甚shén异yì之zhī。复fù前qián行xíng,欲yù穷qióng其qí林lín。

林lín尽jǐn水shuǐ源yuán,便biàn得dé一yī山shān,山shān有yǒu小xiǎo口kǒu,仿fǎng佛fú若ruò有yǒu光guāng。便biàn舍shě船chuán,从cóng口kǒu入rù。初chū极jí狭xiá,才cái通tōng人rén。复fù行xíng数shù十shí步bù,豁huò然rán开kāi朗lǎng。土tǔ地dì平píng旷kuàng,屋wū舍shè俨yǎn然rán,有yǒu良liáng田tián美měi池chí桑sāng竹zhú之zhī属shǔ。阡qiān陌mò交jiāo通tōng,鸡jī犬quǎn相xiāng闻wén。其qí中zhōng往wǎng来lái种zhǒng作zuò,男nán女nǚ衣yī着zhuó,悉xī如rú外wài人rén。xxxáng发fà垂chuí髫tiáo,并bìng怡yí然rán自zì乐lè。

见jiàn渔yú人rén,乃nǎi大dà惊jīng,问wèn所suǒ从cóng来lái。具jù答dá之zhī。便biàn要yào还huán家jiā,设shè酒jiǔ杀shā鸡jī作zuò食shí。村cūn中zhōng闻wén有yǒu此cǐ人rén,咸xián来lái问wèn讯xùn。自zì云yún先xiān世shì避bì秦qín时shí乱luàn,率lǜ妻qī子zǐ邑yì人rén来lái此cǐ绝jué境jìng,不bù复fù出chū焉yān,遂suì与yǔ外wài人rén间jiàn隔gé。问wèn今jīn是shì何hé世shì,乃nǎi不bù知zhī有yǒu汉hàn,无wú论lùn魏wèi晋jìn。此cǐ人rén一yī一yī为wèi具jù言yán所suǒ闻wén,皆jiē叹tàn惋wǎn。余yú人rén各gè复fù延yán至zhì其qí家jiā,皆jiē出chū酒jiǔ食shí。停tíng数shù日rì,辞cí去qù。此cǐ中zhōng人rén语yǔ云yún:“不bù足zú为wèi外wài人rén道dào也yě。”

既jì出chū,得dé其qí船chuán,便biàn扶fú向xiàng路lù,处chǔ处chù志zhì之zhī。及jí郡jùn下xià,诣yì太tài守shǒu,说shuō如rú此cǐ。太tài守shǒu即jí遣qiǎn人rén随suí其qí往wǎng,寻xún向xiàng所suǒ志zhì,遂suì迷mí,不bù复fù得dé路lù。

南nán阳yáng刘liú子zi骥jì,高gāo尚shàng士shì也yě,闻wén之zhī,欣xīn然rán规guī往wǎng。未wèi果guǒ,寻xún病bìng终zhōng,后hòu遂suì无wú问wèn津jīn者zhě。

xxx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第5篇

因此,不同国家的商品标牌中都蕴涵着各自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商标翻译必须考虑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在翻译商标时应该根据商品销售的走向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适当地运用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文化语言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等原理,既要遵循“忠实”、“通顺”、“等值”等翻译原则,又要尽量与目的语地区的文化习惯贴近。商标翻译实际上是一次品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这类翻译实际上应该是“文字翻译”与“文化翻译”的综合。

一、跨文化交际中商标翻译原则

1.通晓异民族文化背景,避免文化冲突。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由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由于各民族生态环境、历史演变、、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的心理特征迥然不同,译者应了解该商标受众国的文化传统以及消费心理,了解在翻译时应注意的禁忌。无论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这也同时会影响到出口商品的销路问题。例如,英国人不喜欢大象、颇喜欢熊猫;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喜欢玫瑰花,忌用;日本人忌讳荷花、狐狸和獾,而喜欢樱花、乌龟和鸭子;俄罗斯人则认为黄色的蔷薇花意味绝交和不吉利;法国人和xxx时人认为核桃、孔雀和是不祥之物;北非一些国家忌讳狗的图案;信奉_教的国家忌用猪、狗作商标等。“白象”牌电池在国内比较有名,销路好,但如果将其翻译成“White Elephant”投入英美市场是注定没有销路的,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代表着“大而无用的东西(uselessness)”或“沉重的负担”(a )。鉴于西方故事中狮子是众兽之王,狮子象征力量、勇敢、威严,因此,“白象”牌电池可译为Brown Lion或者其他西方理念中可以理解并愿意接受的词汇。

2.结合商品特征,最切近传译商品信息。一个品牌可以根据商品特性、当地文化或亚文化而采取多重转换方式来满足不同市场需要,如:面向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美国生产橡胶轮胎的公司Goodyear和Goodrich则分别被译为“固特异”和“固特立”,译者将原来的人名改译为能表明产品坚固耐用特点的名称,极具吸引力。当它出现在轿车市场上时,又译为“嘉年华”,赋予产品灵巧浪漫的情调;人们熟悉的“Mild Seven”译为“万事发”,但在华南地区为适应海派文化和品位又被译为“柔和七星”,极具浪漫色彩。此外,商标翻译还要瞄准其消费群,译名的发音和用字应尽可能与商品的市场定位及其所面向的消费群体相结合,如女士们耳熟能详的化妆品品牌:Maybelline(美宝莲)、AVON(雅芳)、Italina(xxx娜)、Vichy(薇姿)等译名都是针对女性及其爱美心理,选用了“美”、“芳”、“莲”、“娜”、“姿”等代表女性美丽的字眼,深受女性的青睐,市场销路非常好。

二、常用翻译方法

1.音译法。音译法是根据商标原文的发音特点,直接选用译入国语言中发音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文字来将其描述出来,如Siemens(西门子),Motorola(摩托罗拉),Nokia(诺基亚),Casio(卡西欧),Philips(飞利浦),Audi(奥迪),Sony(索尼),Nissan(尼桑),Buick(别克),Johnson(强生),Hilton(希尔顿),Adidas(阿迪达斯),Nike(耐克)等。音译法简单易行,既可保留原文的风韵,又能够唤起消费者对异国情调向往,是比较理想的翻译方法。

2.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词语的指称意义。例如Apple(苹果)、Camel(骆驼)、Crocodile(鳄鱼)、Greyhound(灰狗)、Microsoft(微软)、Nestle(雀巢)、Playboy(花花公子)、Pioneer(先锋)、Shell(壳牌)、Volkswagen(大众)、Diamond wrist watch(钻石牌手表)等。这是一种常用的翻译方法,但当译入语是一词多义时,就要慎重考虑其“语义过载”问题,避免给商品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中国出口服装“七匹狼”的英文商标不能译成Septwolves,虽然Sept-在英语中既是表示“7”的构词前缀,又是septi-的变体,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腐败脓毒”“败血”,译成7wolves就可以让西方人接受了。

3.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商标原文的含义,直接选用译入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表达出来,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意译法能够很好地体现原商标确立者的用意,是商标翻译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保留了源语的特点和形式。意译可分为两种:直接意译和转换意译。前者即将源语言在词典中相应的意思译为目的语,如Camel――骆驼(香烟),Crown――皇冠(轿车),Panda――熊猫(电视),猴王(茶)――Monkey King.“成都紫薇酒店”的英文译名PRIME HOTEL,更是成功采用意译法的典范,紫薇星在中国星象学中其星宿排名居首位,而英语的PRIME有“第一的”、“首位的”之意。转换意译指译者不按词典的释义来翻译源语言,而是在了解商品的特性和兼顾本国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用另一个意义来取代原意,使其与商品本身特点直接相关连,如:walkman(随身听)、Whisper(护舒宝),厦新电子(Amoisonic)、海信集团(HiSense)等等。

4.音译和意译结合法。音译和意译结合是指在英译中既保留原文的发音又能体现原文的指称意义,以谐音又谐意的方式达到功能相似。这种方法的使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拼音之前或之后加上一个表意的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兼顾了商品的主要特性和功能。这种译法的经典之作首推“可口可乐”(Coca-cola)这一传神的译名。在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这种饮料曾被译为“啃蜡蝌蚪”,其后被译作“_古拉”,结果市场反响平平。之后经过翻译家的努力推敲,译成了“可口可乐”,既利用了谐音,又将这一商品是“饮料”的信息准确传达给读者,同时也利用了中国文化中“可口”一词给人带来的美好联想,赋予了这一商品传神的意义,这才使之在中国市场上打开了销路,畅销至今。

xxx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第6篇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中外对比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其中英文全译本共三个,本研究中xxx的中文底本参照海南出版社1995年翻印的《红楼梦》(亚东本),这个版本经xxx考证应是邦译本所依底本的翻印本;xxx及底本参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汉英对照本,xxx及底本参照外文出版社2004年汉英经典文库英汉对照本。

一、“男风”文化英译对比研究

1.男风人物描写

2.男风情节描写

原文:次日,(xxx)又来见宝玉。二人相会,如鱼得水。(《红楼梦》第六十六回)(xxx雪芹1995:607)

邦译:On the next day he also came to see Pao-yü. Thetwo of them met. It was like fish getting water.(Bonsall 2004III:68)

xxx:Next day Xiang-lian went to see Bao-yu. The two ofthem were always wonderfully at ease in each other’s company.(Hawkes & Minford 2012:375)

总体而言,xxx由于对原文亦步亦趋,过度的直译可能一定程度影响了译文对男风情节的勾勒,译文相对xxx而言,男风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略差。

二、丫鬟人物命名英译对比

xxx在处理众多的丫鬟名时,采用的是音译法,如袭人(Xiren),平儿(Pinger),xxx(Qingwen),紫鹃(Zijuan),鸳鸯(Yuanyang)等,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其优点是方法简便,形式统一,保持了原名的异域性,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取名的惯例和对名字功能的一般要求。

xxx对丫鬟名的处理有以下特色:一是在译名的语音及语义层面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体现出译者严谨的翻译态度和高超的翻译技巧。第二,再现了原著名字成双配对和系列性的特征。第三,对具有不同色彩的语言与不同性质的名字进行了最佳组合。如,寡居的xxx性淡薄,别号“稻香老农”,在丈夫xxx死后过着槁木死灰的日子,一心只培养xxx的遗腹子,其丫鬟名曰素云、碧月,xxx用拉丁语译为Candida(清白)和Casta(xxx),恰如其分地传达了xxx的“一尊佛”形象。第四,xxx在翻译人名时,兼采英译和意译[1]。

三、判词文化意象英译对比分析

文化意象具有“表象”和“涵义”双重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表象”和“涵义”很少会具有一致性。在多数翻译实践中,译者会对“表象”和“涵义”做出取舍。本文当中,笔者首先理清《红楼梦》判词中的文化意象,然后根据三个层次(异化归化)“保留文化意象”“削减(扩增)文化意象”“替换文化意象”,对译文进行分类。

1.保留文化意象

表1 中的文化意象,xxx和xxx均采取的是异化策略,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不同民族赋予了相同的文化意象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意象错位”现象。“霁月”“榴花”“虎兔”是英语民族中也存在的意象,但是不具有汉语民族赋予它们的特殊涵义。同时不同民族在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中山狼”是为汉语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意象[2]。为了避免文化亏损,两位译者都采取相似的策略。同时,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元春判词中“中山狼”的翻译处理。“中山狼”语出明代马中锡《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东xxx先生误救中山上的一只狼,反几乎被狼所吞,后用来喻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xxx“山中狼”,隐去其深层涵义,让读者自己思考。由于西方《伊索寓言》中也有类似的对狼的残暴形象的刻画,xxx“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点出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个较为适宜的处理方式。

xxx将“青灯古佛”中的“青”“古”略去,减弱了原文的语义,令读者少了对惜春余下悲切生活的同情。而“桃xxx”除了“桃xxx满天下”中的桃xxx之意,还可以喻指人的青春年少,这里是指尽管贾府子孙只有xxx禄高登,xxx的青春年华已逝,xxx将“桃”省去,只保留“xxx”,似是为了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但却改变了“桃xxx”的特殊文化内涵。

3.替换文化意象

“桂、兰”出现在袭人的判词中,宝玉从xxx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中取“袭人”二字为她取名,而兰桂最香,所有举此,xxx仅以“sweetest flower”替代了兰桂,损失了这一特殊的中国植物意象。“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xxx直译的方法把它译成“Clear and Bright Day”,并且大写,西方读者能明白这是一个中国节日,随后,xxx还通过注解解释了何为“ 清明节”:“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5th of April,when the Chinesevisited their family grave”,既避免了语义的流失,又便于西方读者理解。相比之下,xxx欠妥,spring 与清明的语义相距甚远,没有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

四、元话语“原来”与其英译对比

1.“原来”在英译本中的功能再现

基于对语料库的观察与统计,我们发现元话语标记语“原来”在两译本中的翻译基本实现了在语境中的功能。解说标记语“原来”在未缺失的情况下常被译为the fact is that,it appears that,it turned out that/to be,to find that,for,since,however,the reason for等;推论标记语“原来”常被译为so,oh,well,I see;因果标记语“原来”多被译为for,since,as,for the reason that,owing to the fact that;对比标记语“原来”较多译为but,当与“纵然”连用对比前后话语的矛盾时译为though;态度标记语“原来”则译why,strange,after all,I see,good gracious,或变感叹句为疑问句表达相应的态度。

2.“原来”在英译本中的翻译缺失

统计发现《红楼梦》中的元话语标记语“原来”在两英译本中都有翻译的缺失现象,尤其作为解说标记语和推论标记语在译文中缺失较多。章回体小说的语篇体裁标记语为汉语所特有,这成为“原来”在两英译本中大量缺失的语篇体裁方面的根源。

五、结束语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双方的了解愈来愈全面,西方读者将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是要屈就于外国文化,倘若外国读者的阅读感受是在阅读本土的文学作品,xxx中国文化。我们只有在译作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外国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