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唐诗《青雀歌》赏析(必备3篇)

唐诗《青雀歌》赏析(必备3篇)

时间:2023-11-24 09:33:07 古诗文

唐诗《青雀歌》赏析 第1篇

这个男人,就是他的好友、田园诗人裴迪。

裴迪,关中(今属陕西)人,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曾官至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但更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却是他与王维超越凡俗的友情。

王维在辋川别业隐居期间,裴迪就陪在左右。王维作《辋川集》,裴迪也有《辋川集二十首》,并且两人是同题作文,经常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环境下同题而作,而在内心情景、遣词造句上却各不相同,一时传为诗坛佳话。

王维的一生中,给裴迪写的诗有《菩提寺禁裴迪》《山中与裴迪秀才书》《酌酒与裴迪》《赠裴十迪》《口号又示裴迪》等等,特别是《赠裴迪》——

不相见。

不相见来久。

日日泉水头。

常忆同携手。

携手本同心。

复叹忽分襟。

相忆今如此。

相思深不深。

如果不是对该诗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大多数人可能会将其解读为一首写给恋人的情诗,由此可见王维对裴迪真是情浓如蜜。

当然,裴迪给王维写的诗也不少。

翻开《全唐诗》,裴迪所存的20多首诗,都是与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他们因为互为知音走到一起,又都爱好山水,性情淡泊,真可谓生死之交。

唐诗《青雀歌》赏析 第2篇

因此,在唐肃宗朝,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在蜀州刺史府任职。这时候,杜甫刚好也在成都,两人曾有唱和。

裴迪先是写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寄给杜甫,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杜甫收到后,很快和了一首诗《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裴迪和他的诗作的推崇之情。

此诗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全诗感情深挚,语言浅白,始终以谈话的口吻,推心置腹,荡气回肠,在杜诗七律中别具一格。

这正是——

心怀青云志,身置人间世。

悲狂歌接舆,复笑草露晞。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裴迪与杜甫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之情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包含着深切的寄寓:或激励劝勉,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抒发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或寄托

此外,还有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浓浓的山水田园风光,充满着闲适自由的精神风貌,来表现诗人安贫乐道的情怀所在。

今天要说的就是裴迪送给崔九的一首山水田园送别诗,不过它表现的可不是

《送崔九》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据记载,这首诗是崔九隐居出仕又去官归隐时,裴迪为他饯别,在马上所作的一首诗,也作《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又名《留别王维》。

唐玄宗时期,因为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杖杜弄獐,很多有志之士都被他一一驱逐。很多文人不满现实压迫,但又报国无门,只能隐居避世。在这隐居的队伍中,就有王维,裴迪和崔九好友三人,他们一起在辋川终南山隐居,时常饮酒赋诗,琴歌相和。

杜甫诗中“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崔九,正是《送崔九》的崔九,他是王维的妻弟——崔兴宗,排行第九,故名崔九。他也曾是一名志向高远的诗人,曾以一首《青雀歌》,为人所知。

青扈绕青林,翩翾陋体一微禽。不应常在藩篱下,他日凌云谁见心。

可惜,生不逢时,青雀注定不是凤凰,空有一腔腾飞之意,也没有凌云可倚。所以他才会出仕后复归,隐居终老。

裴迪看破时政,佞臣当道,文人无立足之地,所以他才寄情山水,与世隔绝。这边听闻好友崔九入仕辞官又归山,悲喜交加,悲的是好友壮志未酬,喜得是他得以免受世俗烦扰,可以一心求佛问道,回归大自然。但是又担心他再度出仕,心境不坚定,来来往往很是不好。于是,他就借此机会,写下一首诗,规劝好友。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言外之意就是劝勉他不要再留恋世俗生活,应该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当然是与他们饱受现实生活的压迫有关,只有寄情山水才能找寻到心灵安逸之处。

首句“归山”呼应主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便道出山中自有妙景,一丘一壑,皆可怡情养性。次句“丘壑”暗用《世说新语》,意为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两句紧接上句,化用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武陵人无意进入桃花源的典故,饱含深意。一方面劝既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丘壑之乐;另一方面暗含崔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

其中,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深情,溢于言表。

这二语进一步体现了

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臆想的那些“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之人,一方面表现了陶潜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使他深刻认识到他的理想生活正是这种自然和谐,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奸臣当道,朝野上下一片黑暗。试想,清高如裴迪、崔兴宗这样寒门子弟,怎么可能会有出人投地之时。与其让他们与世俗同流合污,落得一身污名,倒不如隐居山林,与世隔绝,寻求内心安乐。

因此,裴迪才会劝诫崔九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得真趣,就不要像《桃花源记》里那个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仅仅“停数日,辞去”,直到后来再也找不到了。诗人认为,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岂不是很可惜?所以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整体看来,这首诗尽管语言浅显,但立意尤深,仅仅20字,就为我们道出了一个寄情山水的世外隐士,也饱含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即治学求知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内里,探索真理,这样才能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之境。而且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于离别之情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包含着深切的寄寓:或激励劝勉,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抒发友情,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或寄托

此外,还有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浓浓的山水田园风光,充满着闲适自由的精神风貌,来表现诗人安贫乐道的情怀所在。

今天要说的就是裴迪送给崔九的一首山水田园送别诗,不过它表现的可不是

《送崔九》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据记载,这首诗是崔九隐居出仕又去官归隐时,裴迪为他饯别,在马上所作的一首诗,也作《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又名《留别王维》。

唐玄宗时期,因为奸臣李林甫把持朝政,杖杜弄獐,很多有志之士都被他一一驱逐。很多文人不满现实压迫,但又报国无门,只能隐居避世。在这隐居的队伍中,就有王维,裴迪和崔九好友三人,他们一起在辋川终南山隐居,时常饮酒赋诗,琴歌相和。

杜甫诗中“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崔九,正是《送崔九》的崔九,他是王维的妻弟——崔兴宗,排行第九,故名崔九。他也曾是一名志向高远的诗人,曾以一首《青雀歌》,为人所知。

青扈绕青林,翩翾陋体一微禽。不应常在藩篱下,他日凌云谁见心。

可惜,生不逢时,青雀注定不是凤凰,空有一腔腾飞之意,也没有凌云可倚。所以他才会出仕后复归,隐居终老。

裴迪看破时政,佞臣当道,文人无立足之地,所以他才寄情山水,与世隔绝。这边听闻好友崔九入仕辞官又归山,悲喜交加,悲的是好友壮志未酬,喜得是他得以免受世俗烦扰,可以一心求佛问道,回归大自然。但是又担心他再度出仕,心境不坚定,来来往往很是不好。于是,他就借此机会,写下一首诗,规劝好友。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言外之意就是劝勉他不要再留恋世俗生活,应该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当然是与他们饱受现实生活的压迫有关,只有寄情山水才能找寻到心灵安逸之处。

首句“归山”呼应主题“送”字。诗人看着崔九向山中走去,便道出山中自有妙景,一丘一壑,皆可怡情养性。次句“丘壑”暗用《世说新语》,意为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两句紧接上句,化用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武陵人无意进入桃花源的典故,饱含深意。一方面劝既友人坚持初衷,尽享山水丘壑之乐;另一方面暗含崔九如果弃隐入仕,以后想再度归隐,怕就难了。

其中,这里“暂”字用得极妙,与次句“尽”字相对。次句从正面劝说,结尾二句从反面劝勉。这一正一反,思虑周全,语意婉转,谆谆嘱咐,浓浓深情,溢于言表。

这二语进一步体现了

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臆想的那些“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外之人,一方面表现了陶潜在现实中屡屡受挫,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使他深刻认识到他的理想生活正是这种自然和谐,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奸臣当道,朝野上下一片黑暗。试想,清高如裴迪、崔兴宗这样寒门子弟,怎么可能会有出人投地之时。与其让他们与世俗同流合污,落得一身污名,倒不如隐居山林,与世隔绝,寻求内心安乐。

因此,裴迪才会劝诫崔九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得真趣,就不要像《桃花源记》里那个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仅仅“停数日,辞去”,直到后来再也找不到了。诗人认为,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岂不是很可惜?所以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整体看来,这首诗尽管语言浅显,但立意尤深,仅仅20字,就为我们道出了一个寄情山水的世外隐士,也饱含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即治学求知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内里,探索真理,这样才能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之境。而且

唐诗《青雀歌》赏析 第3篇

这要从安史之乱说起。前回书说过,安禄山攻陷长安后,将王维带到洛阳,任命其为右拾遗。王维不想为叛军服务,就装聋作哑,还偷偷喝下泻药,假装患了痢疾。安禄山无奈,但又仰慕王维的才名,于是把他软禁在菩提寺院里。

这一天,好友裴迪冒险前来探望王维。两人聊天中,裴迪告诉王维,安禄山在凝碧池前大摆宴席,慰劳部下,还让宫廷的乐队演奏音乐助兴。这些乐手都是旧臣,还没演奏就一脸伤心色,可又不得不演奏,真是让人叹惋。

王维听后,想到自己宁愿装聋作哑都不愿与叛军为伍,何况生长于皇宫之中的乐师呢?他有感而发,却没有纸笔,只好口授给裴迪一首诗,这就是有名的《凝碧诗》(又名《菩提寺禁裴迪》)——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乱军被平定后,以前在安禄山手下当过伪官的人都要治罪。王维被定为六等罪,关进牢房,要看就要砍头。王维的弟弟王缙当时任刑部侍郎,相当于最高法院副院长。他提出把自己官职削了,也不要平定叛乱的赏赐了,只有为哥哥赎罪。

王缙还拿出了《凝碧诗》给唐肃宗。肃宗一看,这不正是对大唐表忠心吗?于是,他忙召集裴迪来作证。裴迪当然说是啊,那天我冒险去探望王维,王维亲口吟诵给我听的。

唐肃宗这才信以为真,免了王维的死罪,也没再追究,只把他降职任用。

辋川别业

裴迪早年曾在张九龄的荆州幕府任职,但因为生性狂放,桀骜不驯,不太适合官场,很快就辞官来到长安,结识王维后,就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为何说裴迪生性狂放呢?且看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诗生动再现了他和裴迪隐居辋川别业的生活画卷,“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以佯狂遁世的接舆比喻裴迪。

接舆何许人也?《论语》《庄子》对此人均有记载。该人系春秋时代的楚国著名隐士,今湖南桃江县人,姓陆名通,字接舆,因不满时政,剪发佯狂不仕,躬耕为生。

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在楚国遇到接舆。接舆大声唱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从政者殆而!”孔子下了车,欲跟他争辩几句,结果接舆避而不见。

这就是接舆歌凤的典故,接舆也因此被称为“楚狂”。

然而,裴迪果真是自愿隐居吗?未必,请看他自己的诗《青雀歌》——

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

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

可以看出,裴迪内心里又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愿与燕雀同群,这也许才是他仕途失意、无奈归隐的主要原因。

青雀歌

且说裴迪与王维、崔兴宗三人一同隐居在辋川别业,闲时赏花饮酒、对月诵诗,倒也过的逍遥自在。可有一天,崔兴宗忽然对两人说,自己想结束隐居生活,出去碰碰运气,“万一遇到贵人,也不负平生所学”。

裴迪和王维只得送别。临别,裴迪赋诗《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处浅处都要去看看;要尽情地赏玩山峦沟壑的清净秀美。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游了游就匆匆出山。

这看似是一首送别诗,实则是一首劝慰诗,劝友人既要隐居,就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出,不甘久隐。此诗一出,竟成天下名篇,后被收录入《唐诗三百首》中。